赵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呢?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上课讲的多,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量很少,尤其是高中数学内容多课少,所以课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基本没有主动参与。换句话说就是被动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比较死板,缺少活力,尤其是无法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体现,所以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校采取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和体现团队合作的空间。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模式的依据
从数学的特点来看:数学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重要的数学事实和结果,如公式、法则、定理等。因此数学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全方位建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学生的特点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有完整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人。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那么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是基础,否则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为空谈。教师借助学生主动参与和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为基础,学生学习数学只能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法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这种模式的学习中来。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立足点是由教变为学。所以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是开展主体参与教学的必备基础。创设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是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只有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紧密合作,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主体参与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为基本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及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为目标,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与学习,是鼓励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让学生乐于学习、乐在其中。
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课型谈谈:
1.概念课: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关于数和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所以都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呈现刺激模式,能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呈现的刺激模式或者是经验事实,或者是典型事例,或者是直观演示。这些刺激模式应该是正例,数量和刺激强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变化性且新颖有趣,并宜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所以选例的时候要尽量贴近生活,就在我身边。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对呈现的刺激模式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分化出概念的不同属性。在分化各种属性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概念形成后,应及时把新概念进行巩固,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应用,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及时配上几道例题是必须的,然后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也可以小组合作。总之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主体参与。
2.定理、公式课
数学定理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之间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对他们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正确判断。数学公式则表达了数学变量之间准确的数量关系,数学定理、公式学不好,那么知识会相对孤立,不仅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丧失了应用能力,所以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学好定理、公式就显得很重要了。
创设合适的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数学问题,或模型演示,通过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运用类比、联想、归纳、综合等方法去探索、去研究,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猜想,不断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猜想结论,猜想规律,猜想策略。猜想的一般方法有:(1)观察——实验——猜想,(2)类比——联想——猜想,(3)分析——归纳——猜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猜想难免会有错误,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最终得到有价值的猜想。
在这种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对定理、公式课的教学,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加强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上突出了“猜想”与“证明”两大环节,而这正是数学发现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径。这两个环节与其他环节有机结合,共同承担了对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学会去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习题课
习题课是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怎么去处理题目更是重中之重,而选题是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备课的重点。选题要具有典型性,联系知识具广泛性;注意不选偏题怪题。单一题着眼于某一知识点或单一解题方法,综合题侧重点在知识的联系和方法的创新,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题,不是单纯强调大容量。对选定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媒体的使用等情况用灵活新颖的方式提出,引起学生的求解欲望,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探究活动。
解决的时候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创新。教师可根据情况就方向性问题给以引导,一般不对具体题目进行提示,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思”,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去伪存真,找准问题的本质,设计或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始终用高强度、高质量的思维进行探究活动,如果思维出现明显的偏差,应坦然以对,并逐步学会及时调整思路,避免出现过分焦虑。解题的时应适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注意通解通法,以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