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 ,高又隆 ,李秀芬 ,2
(1.西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2.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自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将企业边界作为研究企业性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之后,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方是以科斯(Coase,1937)、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等人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另一方是以彭罗斯(Penrose,1959)、沃那菲尔德(Wernerfelt,1984)、德瑞克斯(Diericks,1989)、巴勒(Barney,1991)、蒂斯(Teece,1997)等人为代表的企业能力论[1]。前者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代替的资源配置手段,在市场条件下,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来调节,由短期契约来完成;在企业内部,以上资源的配置活动由企业内部的长期契约来保证;而实际中采用哪种方式由内、外部交易费用的比较来决定。后者认为,由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存在不可模仿性和异质性,所以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能力优势来选择一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范围,该理论又有“核心能力”、“资源”、“知识”、“动态能力”等多种表述方式[2]。对于上述两种对企业边界的理论解释,德姆赛茨(Demsets,1988)[3]首先对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边界进行了补充,认为企业的纵向边界应由节约知识费用的经济性所决定。威廉姆森(Williamson,1999)[4]也曾补充认为,在不充分考虑企业能力时,交易费用只能对企业边界问题进行部分解释。在近年的研究中,上述两种观点大有融合之势,即认为企业边界可以有多种模式(曾楚宏,2008)[5]。此外,董华等(2010)[6]将企业边界研究的新进展概括为,在“延续威廉姆森开创的对企业一体化行为与企业边界决策的研究传统以外,开始了知识经济下企业边界的变化、劳动分工与企业边界、企业家与企业边界、技术变革与企业边界等问题的研究。”
动态的全球竞争态势与互动要求使企业面临多重市场关系,企业边界演化也由此表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对企业边界在不同情境下的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有助于理解企业性质,判断企业的未来形态,以及映射企业行为及其与社会经济进步相吻合的轨迹。在不同的情境模式下,随着各方面要素的改观,对企业边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会被选择性保留或改变。
企业边界是指企业以核心能力为基础,与市场的交互所确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即纵向深度和水平广度。纵向边界以企业和市场的界限决定自身所要完成的以及依靠市场手段完成的经济活动;横向边界指在经营范围确定的条件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种类,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企业的规模边界。将企业扩展至市场的竞争模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竞争与合作,表现为企业边界演化。
从静态层面,演化包括边界的确定和边界的稳定性。静态的演化形式是动态演化的基础,如果不能将企业的存在作为前提条件,企业边界的演化就无从探究。企业边界的不确定性使得演化失去衡量的标识。企业边界的稳定性是从侧面考察边界演化的,其表现在企业边界的稳定性验证演化因素的合理性。从动态层面,演化形式包括边界扩张和边界收缩,其中包含了不同属性的相对演化。
边界作为企业系统的分析着点,其演化特征可以表达为演化要素。首先是动态性,指企业边界由频繁演化以适应内部的管理要求和外部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其次是企业边界演化的路径依赖性。从宏观的层面,伴随企业成长是企业的积累性知识和经验,以制度安排、隐性知识等形式存储在企业的记忆中,在企业边界演化起一定的作用。
对于企业边界演化模式的分析,主要围绕如下四个问题:第一,企业为什么存在?第二,企业边界为什么演化?第三,企业边界为什么停止演化?第四,企业边界的稳定性如何?或边界稳定性该如何建立?
在狭义微观经济学中,被抽象的企业是简单的个体,基于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忽略了企业转化过程,使得企业成为“黑箱”。在简单的单一产品生产模式阶段,企业的边界即为产出水平。其演化分两个阶段:资本投入不变阶段和资本追加阶段,即生产者不能及时调整资本投入的短期生产和生产者调整所有要素追加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长期生产。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以此决定企业的均衡产量。短期生产企业边界扩张止于“停止营业点”,此时: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长期生产要素可变,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选择最优生产规模,企业边界演化表现为进入或退出行业,最终使企业的长期利润为零。
科斯认为同一笔交易可以通过市场来完成也可以由某一组织来完成,组织之所以存在就是交易在组织内部进行的成本更小,这个组织就是企业。企业的存在取决于效率对比,在市场上交易会产生交易成本,企业内部完成会发生管理费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促使企业形成以内化交易成本。企业的边界是市场交易发生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完成交易的管理费用。
威廉姆森将此进一步阐述为:不同契约类型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他把契约分为三种类型:永久性契约、一系列短期契约和纵向一体化。短期契约存在一定的风险且发生重复订立成本;永久性契约即使详尽无遗,存在连续的长期监督成本。于是,纵向一体化就成为必要。交易费用包括在市场上寻求交易对象,签订交易合同,履行、监督合同,建立合同保障机制等能为顺利进行市场交易所付出的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是一体化的动机。交易费用的大小主要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是团队生产,由于成员的贡献不能直接观察并相互区别,需要新的组织程序来判断其行为是否破坏团队的利益。作为激励,管理者得到规定数量以上的产品剩余,企业边界是否扩张取决于管理者是否拥有对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及其与监督费用之间的对比。企业边界的稳定性跟对管理者的约束有关,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流动性并向外部市场输出管理者信息加强约束力,将管理市场化[7]。
与强调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企业作业职能相比,随着管理需求上升,企业逐步重视了以战略框架为导向的规划职能,体现为四个因素:异质性、路径依赖、核心能力和顾客价值。
1.异质性。社会消费由商品数量变化转向生活质量使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加之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企业战略规划主要集中与通过合并而实行企业经营多元化、一体化经营、跨国经营等。企业围绕自身特点、战略基础和合作伙伴所制定的总体战略和职能战略,即体现了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的异质性进而决定了企业边界演化的合理性。
2.路径依赖。企业战略是竞争的结果,企业要与现有竞争者竞争,也要防止新的竞争者参与竞争,战略制定应具有主观能动性以主动防御形成企业边界。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领域的拓展要求企业进行多样化生产,从熟悉的领域到新的生产领域,企业的监督范围变大了,企业进而考虑多样化的范围,即企业边界的变化范围。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由其制定的战略不同,体现出企业边界演化的路径依赖性。
3.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进入多个市场的可能性潜能并对客户感知最终产品的价值。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是难于模仿具有隔绝机制,其保证了边界的稳定性。企业核心能力吸引竞争者、合作者并建立联系,将企业内的价值链延伸至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价值链上形成价值网络,改变资源在价值链上的线性配置。资源可以围绕核心能力进行整合并重塑企业,企业可以在规模扩大后考虑交易费用,把与核心能力不相关的模块外包,实现规模边界缩小和能力边界扩大。
4.顾客价值。顾客价值基于顾客感知。企业选择利润目标还是顾客价值决定了企业边界。公益与企业利益是一个利益循环过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得到社会的回馈,扩大企业边界,是一个互动过程。顾客价值强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企业在价值网络中与顾客价值链的衔接与企业战略实施是同步的。企业形象影响消费者认知,影响企业边界的稳定性。
1.企业具有双重属性。企业同时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经济性指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利己的,其行为依据是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性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其定位使企业注重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并承担社会责任。
2.企业发展经历三阶段。即:单一产品生产阶段、扩大的单一产品生产阶段和多样化产品生产阶段。在单一产品生产阶段,企业内没有完整的监督、激励和奖罚系统,缺少长期规划,企业边界较小。在扩大的单一产品生产阶段,产品需求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企业边界扩张较快;企业内部分工需求上升,原材料购买、生产过程、分配和销售过程相分离,注重管理的协调和控制职能;企业战略倾向于由高层管理人员控制企业。在多样化产品生产阶段,企业产品及分配方式多样化,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企业的组织基础是产品的市场关系。
3.企业驱动来源于激励。当正向激励因素增加(如:利润提高或成本下降)时,企业倾向于减少该项活动;反之亦然。
单一产品生产阶段,企业作为“黑箱”受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边界与市场价格在利润最大化处达到平衡,其演化是外生变量引起的缺乏扩张主动性,强调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不断试错,寻找最优生产方法,形成最佳的企业模式。其意义在于:在竞争机制下,价格通过货币传递产品评价,使优秀的企业行为保留、传承并形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最终又反馈至产品。市场信息分散在各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市场整合,企业掌握自由决策权和退出权,影响企业边界。
扩大的单一产品生产阶段,扩大的市场出现配置效率缺乏。从合约的视角,交易过程及合约维护形成交易费用。同时,过度竞争及追求短期效率致使企业缺乏战略规划。企业权威命令通过监督、收集企业个体信息并约束其行为建立内部合作关系,通过创建组织内部信息和知识分享完成企业与市场互相替代,即企业采取一体化替代市场,通过剥离或出售完成市场对企业的替代。企业通过内部市场化建立约束机制,将市场与企业共同纳入企业边界管理体系,企业权威实现统一指挥掌握边界扩张主动权。决策权被赋予高层管理人员,减少信息知识的沟通次数及周转,提高决策效率。
产品多样化生产阶段,企业转向对市场的自主选择,通过建立竞争合作关系整合资源将发展定位在新业务上,扩张企业边界实现多样化发展的企业模式。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优秀的知识、信息与企业权威进行的规范化管理结合形成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及惯例,最终体现在企业文化和战略上。企业边界演化表现为企业将有资源专用性、组织惯例、隐性知识等形成的核心能力保留在企业内部,将显性知识和通用性资产外包于市场,通过核心能力影响价值网络。企业在建立市场关系扩张企业边界的同时搭建与顾客价值链之间的反馈平台,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和忠诚度,维护企业边界稳定。顾客价值对企业边界的反馈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价值链与顾客价值链连接并循环反馈,扩大企业边界并调节。其二,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认知,维护边界稳定。
企业边界演化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边界演化分析框架
不同情境下企业边界演化规律实质上揭示了资源合理配置方式的变化性和选择性。从根本上讲,企业的边界演化与企业的性质有关,对于企业来说边界不是物质边界,而是以知识、能力为基础将生产分散在价值网络而形成的,使企业成为动态的系统。由此,可以对于企业的发展带来如下启示:
第一,建立由知识导向的产品重构系统。首先,要具备知识的创造机制,关键在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的转换。其次,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网络的形成,从而推动知识的传递,将知识转化成产品的效率。最后,当市场对产品做出评价后由产品异质性的更新形成重构系统。
第二,寻求复杂环境中的“动态规模”。在复杂环境中,企业成长具有随机性和自适应性特征。为了加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核心能力特点,通过内、外部交易费用比较,合理确定企业边界,动态采用适宜的企业规模,以兼具稳健性和灵活性[8]。
第三,谋求发展企业的“动态能力”。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决定了能力的路径依赖性。当企业发展新产品时,原有核心能力维度如果不能被新的核心能力全部整合,可能会成为发展新产品的阻力,发展动态能力要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组织记忆收集新的信息,短期对市场的多样化选择做出反应。
第四,在企业内部适时引入“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在建立总则和共享机制的条件下,将企业内部的经营单位或团队划分成独立的模块,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各模块之间进行合作竞争,以权威机制进行模块协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竞争优势。
第五,整合内部和外部价值链。一方面,企业将价值链延伸至合作竞争者,实现与价值网络的对接,让资源在在网络中实现横向和纵向的调动。另一方面,企业价值链与顾客价值链对接,注重价值产生的关键环节,剔除冗余减小成本并提高顾客价值。同时,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
[1]路易斯·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平.企业的技术边界举证及其引申[J].改革,2010(5):102-107.
[3] Demsetz,H.Ownership ,Control and the Firm: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
[4] Williamson ,O.E.Strategy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1087-1108.
[5]曾楚宏,林丹明,朱仁宏.企业边界的协同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7):26-35.
[6]董华,吴江.企业边界问题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1):106-110.
[7]王洋.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基于科斯思想的演变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张平.复杂环境中的企业成长与动态规模选择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