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分析——从文化负载词的中译英角度

2015-12-02 04:20:30
生产力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山西旅游资源

高 瑛

(山西财经大学 经贸外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据国际旅游组织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很快会成为世界首个旅游目的地国和旅游客源国。本文将从翻译文化角度出发,就山西景点对外宣传中译英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法加以研究。

一、山西旅游资源概况

据统计山西省是我国古建筑现存数量最多的省份,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历来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称。山西省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有119处。

(一)区域分类

从区域出发,山西可被化为4个一级旅游区(张慧霞、佘可文,2002)[1],分别为:

(1)以大同为中心,以五台山、恒山、云冈石窟为龙头的晋北旅游区;

(2)以太原为中心,以平遥古城、晋商大院、太原都市为龙头的晋中旅游区;

(3)以临汾、运城为中心,以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为龙头的晋西南旅游区;

(4)以长治、晋城为中心,以太行山大峡谷、革命纪念地景观为龙头的晋东南旅游区。

从划分区域内容来看,山西省人文旅游资源远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由此可见重点发展山西文化旅游,加快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是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类型分类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富含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自然景观涉及到的文化负载词较少,且从人类欣赏角度而言,自然景观具有很多共性,所以在此不多赘言,仅就人文资源加以探讨。

山西省是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大省,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等,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为我们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人文资源类型来看,其人文资源大致如下:(1)古人类遗址;(2)文物古迹文化旅游资源;(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4)宗教文化旅游资源;(5)革命文化旅游资源。

二、山西旅游业现状及问题

(一)旅游业现状

山西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山西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行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山西省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见表1)。

表1 山西旅游业发展状况[2]

(二)山西入境游市场的特点与分析

1.入境市场特点:(1)旅游市场规模较小。(2)游客组成主要以港澳台、日韩、欧美国家为主。(3)空间指向成熟型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山西省主要集中于太原、大同、晋中等城市和晋祠、乔家大院、五台山、云冈石窟等景区。(4)以团队旅游为主,散客市场迅速增长。(5)区域市场规模差异明显。

山西入境旅游接待和国际旅游收入相对落后,停留时间相对较短。

2.入境市场需求分析。(1)由于韩国、日本与我国相邻,传统文化较为相近,所以在旅游目的及喜好方面偏好于遗产类、宗教朝拜类、中国传统文化类旅游产品。且出行方式多为组团。(2)欧美市场偏好文化类旅游产品,出发点是关注旅游景点的等级、特色和景观差异。欧美国家人民崇尚自由,无束缚的出行方式更受欢迎,所以以家庭出游和个人出游为主。他们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旅行指南和旅行社。(3)澳大利亚虽然在地域上并不与我国相邻,入境旅客数量相对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最终会吸引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澳大利亚游客呈现出散客增长趋势明显的特点。

(三)现存问题

据中部崛起的政策要求,国家旅游局组织实施了区域性旅游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对中部旅游业(包括山西等六省)的旅游资源整体调查及现状分析,明确未来的发展思路。此次分析调查发现:

1.中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不均衡,“北多南少”与“局部聚集”特征明显。中部地区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由于山西、河南两省在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使得中部地区出现旅游资源总量“北多南少”的局面,山西、河南两省共拥有世界遗产4处,全部是文化遗产,占中部地区世界遗产总量的4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8处,约占中部地区总量的64%;12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占中部地区的总量约46%。

2.旅游资源利用强度区域差异巨大,河南省最高,山西省最低。中部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此,以各省已开发国家级景区(包括5A级、4A级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的数量来表示各省高等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山西省的旅游资源利用率最低,全省仅有48处国家级景区,数量尚不足河南省的一半。[3]结合前文旅游资源数量分布特征的分析,山西省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上与其他省份的差距突出。

综上所述,山西旅游资源丰富,易开发的高品质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具有潜在国际影响力。然而开发程度与外汇创收却与山西拥有的旅游资源状况极不相称。面对日益开放的国际旅游市场,山西的旅游资源开发亟待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

(四)旅游景点解说系统的重要性

1.什么是解说。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界定,归纳起来有近30余种。现将一些较为客观的国际组织关于解说的定义摘录如表2所示。

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对不同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的相关要求

从表3不难看出,解说系统对不同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原因在于:良好的解说能增进公众的理解,帮助政府、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并提高工作效率。山西省富含人文类旅游资源,收获赞誉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让国内游客在欣赏人文景观的同时了解到山西厚重的历史;如何使海外游客,尤其是来自于亚洲以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了解到寺庙、佛像、香火背后的建筑美、文化醇是一项艰巨的课题。

(五)理解山西文化遗迹形成的土壤是关键

景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风民俗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形成和发扬的土壤,景区所在区域的文化环境有时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物。此类景区环境解说内容的重点是景区所在区域的历史沿革、民族的形成与演化、文化特征、宗教、习俗等,以帮助旅游者理解景区的文化遗产是如何形成、如何保留的。

三、文化与翻译

(一)文化的定义

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大文化观,是指文化涵盖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第二层次是意识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创作性成果;第三层次的文化概念含义最小,是对文化的传统、直观的理解,专指文学、艺术等艺术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其次,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再次,文化是语言的基石,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历史地理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因此,作为翻译工作者,除了要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还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体现和传达在译文中。在翻译活动中,人们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是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翻译是译者将源语言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目标语读者阅读的文字的活动。

四、翻译难点及策略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传播离不开中译外这个至关重要的桥梁。然而诸多翻译错误也随之而来。究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对翻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缺乏认知,那些用翻译的人不了解翻译工作,让不懂翻译、不懂跨文化传播的人去翻译。当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中译外水平良莠不齐,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能够胜任中译外定稿水平的高级中译外专家在全国也超不过一两百人。

(一)文化负载词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其中以名词性表达最为常见(孟祥春,2011)[5]。这些表达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万象。因其文化信息的负载以及在目的语中类似表达的缺乏,这些新兴热词成了翻译中无处着力的难点。

(二)翻译理论

最为著名且为中国译者所推崇的莫过于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奈达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作为他翻译理论的基础。他认为,要解释译者怎样才能把源语言中独特的信息在译语中同等地再现出来,这就需要用转换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语言。他认为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可以使译者更客观地理解原文,使译者以读者为出发点,译文与原文所需表达的意图达到“对等”。有些学者提出好的翻译其实是对原文的“叛逆”,个人认为也是出于此意。

在国际上较为具有影响力且被译者奉为必修的《In Other Words》[6],在字词层面上也对翻译时词不对等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在后期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三)翻译实证

1.语言处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高度重视文化和话语体系的差异。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同西方国家在写作方式和阅读习惯方面的不同,还要注意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翻译时就必须考虑大的文化背景,避免使读者产生“烦感”。西方旅游者在处理纯粹的描述性信息方面兴趣不高,单纯的信息描述会妨碍说英语的旅游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大大减低读者的兴趣度。

例1:对平遥古城的描述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Pingyao ancient city:the city can date back to as early as in the period of Xuan King in Xizhou Dynasty(827 BC to 782BC),about 2700 years ago.It was listed as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by the UNESCO in December 1997.

从读者角度出发,除却古老很难看出平遥古城的亮点所在。如果受众是外国游客,对于年代及朝代的简单例举就更无法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不妨参照外文网站将语言功能由描述变为互动,就能建立与受众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外宣的目的。

例2:对乔家大院的描述

The BIG mansion of Qiao Family:It is called a DIAMOND of the northern civilian houses of Qing Dynasty by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这两句翻译,中文色彩颇为浓郁。首先,乔家大院是国内及华语游客广为接受的景点名称,意为乔家的大房子,所以在英文译文中,诸如Giant,big之类的词可用可不用,尤其在与常家庄园,王家大院一同提及时,刻意地用BIG来加以区分,意义不大,且有累赘之嫌。其次,英文不及中文华丽,形容词的使用主要用来描述事物的本质特征,对譬如瑰宝、宝石等的运用远不及中文来得频繁。

2.文化过滤。山西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建筑、宗教文化为主要特征。如五台山、云冈石窟、晋祠。而英语读者多信基督教,缺乏相关的佛教文化背景,如果对相关文化现象不加以过滤,势必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如“文殊菩萨”,就得加上one of the four Buddhas in Han sect.

(四)翻译策略

1.缩减合并。由于中英文对美的表达具有本质的及多方面的区别,在古迹解说中,能够让中国游客感受到的美的语言,如果照本宣科地被移植到英文中,只会引起彼此的尴尬。如晋祠的水镜台,其建筑融入了古代“亭台楼阁”多种建筑风格。用中文表达,不仅清晰且具美感。如直接翻译为英文,应为:“pavilion、platform、storey、pavilion”。首先,词不对等,英文中如果具象,亭阁相似,如果上调一个词单位,则building可以概括,所以在实践中,不如合并处理为:“airy pavilions and pagodas”。

2.音译。正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应对外来新鲜事物一样,现在的外国游客对我们的文化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由于不同而感兴趣,也正由于不同,出现了实际翻译中的问题。如现如今的大陆人会问,什么是士多啤梨,可如果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应该就会无人不晓了,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草莓。士多啤梨等同于“strawberry”,而这个名字在港台依旧在使用。因此,翻译在于应用,同时也会因为时间与地域而发生变化。但翻译专有名词等大方向不变,应用最为广泛的应为音译。如:“Wutai Mountain”,如:“Yungang Grottoes”.

3.注解。有些翻译如果借用音译就会表意不清,如:“日升昌票号”,翻译“Rishengchang Bank”呢还是翻译为“Rishegnchang Exchange Shop”呢,看似都不妥当,因为按现代人的理解,Bank储蓄、理财兼盈利。而Exchange主营兑换。票号虽然是银行的雏形,却没有现代银行运营缜密,主要解决的是大额金银的汇兑。虽然有汇兑,却也与不同货币间的兑换不同。所以笔者这里认为,翻译为“日升昌”,且加注解足矣。“Rishengchang——the first private bank in Chinese history.”

(五)可行性建议

1.群策群力,广开言路。相关单位及机构组织各学科专家、工作人员相互交流,提供译者了解古迹文化的机会,只有了解才能分析,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思考并最终找到最为接近且最能表达历史古迹文化性重要性的词语。

2.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资源。中国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出版的《中国文化与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充分发挥中英双方面的优势,理解到位且翻译合理。同时,海外归国人员越来越多,很多都有多年海外学习工作经验,他们具有的优势是双语的,对翻译也会有独到的见解。

3.提高译员地位及待遇。目前,由于国人固有的工作概念,少有高能力的专职翻译存在。对于古迹翻译而言,没有相关的文化储备,很难产生具有美感,能够吸引人的作品。而相应的文化储备需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时间,当今社会,这点尤为难得。

五、结语

山西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山西省在旅游业方面具有资源的比较优势,文化资源丰富,特色资源突出,应当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产业。2008年4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指出要优先发展旅游业。国家旅游局为全面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任务,适时启动了《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山西省旅游业应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传统观光旅游,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建设。

目前旅游景区外宣材料多采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相对应的展示方式,由于汉语拼音对国内和海外旅游者都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建议应尽可能用英文代替汉语拼音,而且要保证英文翻译的质量,英文的翻译应要符合原意,准确地道。

本文仅就山西旅游景点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翻译策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加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方面重视,对旅游及语言方面人员加以组织,尽快建立完善规范的景点英文翻译,对景点加以宣传,对人员加以培养,相信会从文本宣传角度有力促进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对外交流的逐步扩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翻译出现,本文在资料收集及处理方面难以涵盖整体,仅以太原周边及三大世界遗产为例,难免不够全面,还望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1]张慧霞,佘可文.山西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山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大队.山西统计年鉴(2003—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2010—2025)[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4]张立明,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孟祥春.“裸婚”与“裸官”英译——兼谈文化负载新名词的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11(4):62-64.

[6]Baker,M.In Other Words[M].London:Routledge,1992.

[7]黄友义.中国特色中译外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在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1(6):5-6.

猜你喜欢
山西旅游资源
我在山西等你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8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山西叹五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