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工制度用陪伴呵护孩子的成长

2015-12-02 04:42李东方责任编辑老秋
社会与公益 2015年1期
关键词:驻校社工陪伴

文_特约撰稿人 李东方 责任编辑_老秋

2014年11月22日,少年派助学计划项目人员参加了由西部阳光基金会举办的“学校社工项目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公益领域届首次有关“学校社工”的专业讨论会。研讨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生命教育基地召开,新公民计划社工部主管刘影、杭州启明星儿童康复学校老师马岚、西部阳光驻校社工负责人屠嘉衡对各自组织的学校社工工作做了分享,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邹学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处原处长史柏年、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伊敏出席研讨会并做了主题发言,其他公益相关工作人员也在会议过程中进行了充分交流。

学校社工,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简称,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专业社会工作。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来帮助学生为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在移民学校尝试学校社工制度,促进移民与社会的融合。香港地区也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目前香港地区的中学已经实现了一校一社工 。而中国内地的学校社工制度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迟缓。最早的学校社工项目,可以追溯到199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北京市中小学开展的“少男少女课题”活动。根据研讨会上报告内容,目前全国登记社会组织280000家,基金会数量4046家,而开展学校社工服务的公益组织仅78家(网上可查到较为活跃的数量)。其中,北京6家、上海7家、广州59家,其它地区仅6家。

学校社工制度,能有效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学校社工人员不仅会找出那些在学业、社交、情绪发展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与成长,顺利融入社会;而且会开展大量丰富生动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从而加强自我认知,使他们能尽早开始职业设计,更好融入社会1。而目前,伴随中国迅速城镇化,出现了6000多万“留守儿童”和3581万“流动儿童”(数据来源会议报告),他们的受教育问题亟待关注。

陪伴留守儿童案例:西部阳光基金会“驻校社工”项目

西部阳光基金会作为最早关注西部农村教育的公益机构,于2011年开展了驻校社工项目,将“驻校社工”的概念引入到农村寄宿制学校,希望以此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成长问题。“驻校社工”项目以一年为驻校社工服务周期。驻校社工完成培训后,会于当年9月至次年6月进入学校服务。期间,驻校社工完成第一学期服务之后,会在次年2月末或3月初进行评估他们的服务能力和第二学期服务意愿。项目组、督导会在驻校社工在校服务期间,对驻校社工入校适应情况、服务情况进行了解,并听取学校和当地教育局的相关反馈。

驻校社工在项目学校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三种。首先,需要完成专业的社会工作,驻校社工在学校积极运用个案与小组的工作手法,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这部分工作大约占到全部工作时间的50%。其次,会完成社工课堂工作,驻校社工设计的社工课堂内容类似香港的通识课堂,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教学模式,也通过邀请老师参与社工课堂的设计来影响老师和学校,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这部分工作大约占到全部工作时间的30%。最后,驻校社工还需要用20% 的工作时间来完成合计管理工作、文书工作、家访工作等行政工作。项目至今已经实施了三年,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驻校社工的出现让他们可以说出心里话,得到不一样的感觉,也体验到别样的校园”。

对于西部农村学校而言,引入学校社工制度是一次新尝试,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有可能会受到社工课堂的冲击,而“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也会受到挑战。这些变化,要求引入学校的校长具有开明的思想和开放的心态,并带动老师积极应对,从而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普及和实施。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住宿问题、营养餐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这些钱能解决的问题会一步步落实;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些需要人来解决的问题,改善方案还在在探索中,我们要始终坚信陪伴的力量。

陪伴流动儿童案例:新公民计划“新公民社工”项目

新公民计划成立于2007年8月,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新公民社工”项目从2007年开始进行,开创了内地学校社工服务的先河,认为流动儿童在学校不仅要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训练,还需要在心理、社会等层面得到良好发展。通过几年的经验积累,新公民社工的工作模式经历了从全职社工驻校模式到综合团队开展项目模式的转变。目前,项目团队包括1-2名全职社工、3-4名督导、2名香港顾问、实习社工驻校团队(每个项目学校3人)和志愿者。其中,实习社工驻校团队经过入职培训后,在校服务周期为一学期。服务期间,社工驻校团队每周去学校工作两个全天,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

此外,新公民社工项目还将流动儿童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开展配套的子项目。首先,基于青少年发展的一般需求,新公民计划开展了阳光向导专业社工辅导(小组工作+讲座),来发现并关注学生实际的自信心、人际、学业方面需求,促进学生成长。其次,基于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新公民计划开展了城市共融活动(社工课堂+城市探访),帮助流动儿童掌握城市生活知识与技能,开阔视野,增强城市共融。最后,基于人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新公民计划设计了儿童自主参与的“我爱行动”项目,帮助孩子提升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公民社工项目实施前后的测试表明,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相处能力提升了5.4%,自我能力认同感提升了19.9%,有效帮助流动儿童提高自信心,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与留守儿童不同,流动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父母外出,漂泊的生活会对他们自我身份认同过程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没有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很有可能在长大后既无法回乡生活,也难以在城市谋生。驻校社工的陪伴,可以很好帮助这些孩子疏导情绪,引导孩子熟悉和利用城市资源,并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陪伴儿童案例:少年派助学计划

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的使用都会影响到他们生活、学习和将来工作的方方面面。少年派助学计划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小学生提供平板电脑,帮助他们所在学校搭建Wi-Fi网络环境,并安排项目老师长期驻校陪伴和引导,希望孩子们能借助互联网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自主学习和创新,进而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公益新模式。

少年派助学计划在项目学校派驻至少两名项目老师,服务周期为一年。项目老师以移动互联网设备为工具,通过陪伴和引导,帮助农村孩子熟悉和使用平板电脑和互联网,与城市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此外,项目老师会根据当地情况设计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认识自己的家乡,在此过程中让孩子发现自己兴趣所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与西部阳光基金会和新公民计划的驻校社工项目相比,少年派助学计划才刚刚起步,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要明白科技和方法是“术”,陪伴和引导才是“道”。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遵循万物生长的规律,教育并不能为了功利化的分数去破坏规律,相反,基于平等和尊重的陪伴反而能让他们更好地成为自己、适应社会,从而发现和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新公民计划社工部主管刘影

西部阳光驻校社工负责人屠嘉衡

圆桌讨论

猜你喜欢
驻校社工陪伴
陪伴
党委书记朱立杰慰问封控驻校一线教职工
青春社工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广州:97中有这么一批“驻校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