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1)
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黄文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1)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在高校的逐步探索和开展,对实现研究性教学目标、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也正在逐步走上教学改革的前台。文章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意义、原则和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梳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评价体系 研究性教学
随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在一些高校也正在逐步探索和开展,对研究性教学能否持续深入开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也开始逐步走向教学改革的前台。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条件和要求不同,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教学评价体系是研究性教学可持续开展的导向性条件,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也就成为教学改革必须探索的任务之一。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意义、实践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的模式方面的问题,鲜见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1]。主要是由于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正处在实践探索的初始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普遍性问题、共性问题的探讨上,对于构建“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关注比较少,认识也比较笼统和模糊,还未形成一个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具有普遍实施意义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评价体系大纲,因此需要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论证和充实,以适应不断掀起的,以研究性教学为突破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浪潮。
(一)教学评价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目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尝试、探索使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性,其中教学评价是研究性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研究性教学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评价本身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能不能构建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决定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方向、深度和可持续开展。“如果高校思政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缺乏科学、完善、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对实现教学目标、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研究性教学的魅力也显现不出来”[2],“教育价值的增值”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教学目标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实施研究性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和作用。教学目标不同,评价体系也就不同。从教师层面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3];从学生的层面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多样化发展,对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等方面的形成与确立起到促进作用。
(一)促进“个性化发展”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性人才”,这也是实现个体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因此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教学评价改革的核心。科学的评价理念应该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个性发展,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评价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能力、信仰、兴趣、情感和意志等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研究性教学模式看,研究性学习是在“问题意识主导下”的、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开放性学习过程”,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未知的领域、不同的问题情境和学生个体差异,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呈现诸多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特征。目标虽然有方向性,但却没有已知答案,不存在简单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无法适应个体多样化的发展”。因此,教育指导者要明确的是:评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确认优胜者和失败者,而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行为。通过教学评价,促使学习者完成“自我回归性反思”,透过自我反思完成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最终实现自我挑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放弃对统一性和确定性的追求,而代之以对学生中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给予认可和鼓励,在教学评价中贯彻“个性化发展原则”。
(二)以“肯定和激励为主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发展,无论是对学生发展还是教师素质提高都起到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与调控”,就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健康地发展。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优劣高下,而是要促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相应发展。正如卡罗·汤姆林森(Carol Tomlinson)所说:“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遭受到挫折甚至失败,必须强调“教学评价体系的激励性、发展性”,鼓舞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勇气,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努力营造出有助于学习者的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氛围。始终使学生保持高度的研究热情和激情,是研究性学习得以持续开展下去的“必备主体条件”。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自我认知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教师适度的鼓励、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热情;催发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使学生始终保持源源不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的评价应用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地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学生所取得的结果和自己预想的不同就对学生而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或者讥笑的态度”[4];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而感到失望。教师不经意间的态度表现都可能会打击、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失去探索兴趣。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要尽可能给予“肯定和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失误,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发表不同意见。
(三)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原则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是科学性。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研究性活动,缺乏科学性评价,评价的结果是不可能客观正确的,也是无效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包括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乎实际,评价工具手段运用是否合理,评价方式是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避免了单一的量化的评价方式,等等。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欣然接受评价结果,从而发现自身长处,正视自身缺陷,并乐于改进自身不足,为进一步的研究性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及学习评价平台,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可持续开展。
(一)创建由一元到多元的主体评价机制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是一元的,教师掌握了教学评价的绝对主动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为适应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应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之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由评价主体一元向多元的评价机制转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传统教学评价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状态逐渐走向消解,能使每个评价主体都以自己特定的视角评价对象,从而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有效地减少评价中的片面性、局限性偏差。“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评价则应以鼓励为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二)由“结果评价为主”转向“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
从教师的层面看,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只有致力于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学生的层面看,学生认知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在动态中逐渐形成的过程,对应的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慎用总结性评价。
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主要是结果评价,往往是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一考定终身。而研究性学习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是“过程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的学习方式”,是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由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研究性教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讨论发言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采取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结业论文形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6]。至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最后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得到了发展,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内化践行,是研究性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更应重视过程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激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在动态的评价中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自我意义的构建”。重视以过程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评价,还能促进诸如学习态度、自信心、责任感、毅力、兴趣、意志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魅力之所在。
(三)构建“教”与“学”的二维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的二维评价体系”,它不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双向互评的评价体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特点,师生都能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得到相应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的“共同身份特征”。师生之间是平等交流合作的民主型关系,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彼此评价,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有效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研究性‘教’和学生研究性‘学’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必须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予适当评价。”[7]
在“教”与“学”的二维评价中,应该重点做好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工作,检查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因为对学生来说,探索性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尝试,如果离开了教师提供的指导、帮助和有效监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就会陷入迷惘而失去方向性。对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组织情况、研究性教学过程设计、监控是否及时有效、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专业化成长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小组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承担任务量的多寡、研究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评价;结果评价包括掌握基本理论的水平、论文、研究报告、作品的完成情况、实际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导教师必须对问题的研究过程、结果、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其优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以便大学生今后有所改进提高。
(四)创建定性评价为主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从评价主体层面看,无论是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还是教师评价,由于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很大。对这些因素,我们很难进行定量测量。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应将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结合起来。应构建定性评价为主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让评价真正起到对研究性学习的导向、诊断和考评作用。
从评价的内容看,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被动接受式学习,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量化评价,以学生的成绩尤其是期末成绩作为考评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单纯以学生成绩为主的量化评价,不能全面考查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不全面、不科学。而研究性教学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在评价中的作用。因为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目标等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这些非智力因素很难进行定量测评,应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改变以往量化评价的“一维”标准,采用定性评价为主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
在教学评价具体操作层面,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即由谁评价。以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为例,将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通过定性描述分析和定量的评价相结合,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如何分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各方权重系数,应根据研究专题、主题完成时限的长短、评价的利害关联等因素而异,其中教师评价的权重系数应大于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权重系数。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则三方评价主体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为:教师×50%+小组× 30%+个人×20%=总分;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如果是以个人为主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则在评价的权重上又会有所变化,可为:教师×70%+学生个人×30%=总分,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学生的个人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总评方案表:
评价人:指导教师;学习小组;个人自评(分别评价)
被评价人(姓名)或被评价小组(组别)评价等级(分数)编号 评价指标优 良 合格 不合格9—10 7—8 5—6 0—4 1 学习态度(积极性)2团队协作3过程评价任务完成或承担的工作量多寡4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5思维创新6 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7研究能力8 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结果评价9掌握基本理论知识10 研究成果、作品的质量总分等级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学习小组和个人三方分别填表进行评价,得出的总分按以下比例换算,教师×50%+小组×30%+个人× 20%=个人总分。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最后指导教师给出意见和建议,给出总的评语。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研究性学习评价重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既对过程进行评价又对结果进行评价,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考量。笔者认为,等级加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方法就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范例。通过定性描述分析确立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各项定性评价指标,同时把各项指标数量化,使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有量的规定又有质的分析。相比传统接受性学习单一量化评价,研究性学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更准确、客观和科学。
[1]钱翠玉.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陕西教育,2009(6).
[2]滕卫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体保障条件[J].世纪桥,2010(17).
[3]王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
[4]王黎芳,刘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3,2,VOL33(1).
[5]李修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
[6]魏晓文,郝连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价值与条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10).
[7]钱翠玉.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陕西教育,2009(6).
课题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助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编号:校行字[2012]20号
校级教改课题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