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腾辉
牛慧影
文从字顺有条不紊
——“文从字顺”单元作文指导
□刘腾辉
【技法指津】
作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我们的作文一定要做到“文从字顺”,才能让读者看懂。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典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福楼拜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作家创作中谴词造句态度的严谨。关注谴词造句,做到语句通顺追求用词精准,应是我们写作成功的首要
条件。一篇语句通顺,用词精准的文章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文章,而最优秀的文章一定是文从字顺,用词精准的文章。那么,我们在写文章时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所给的每一篇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推敲、反复修改的,用词精准程度自是不必言说。所以,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从阅读欣赏的方面去学习,也要学习课文的“文从字顺”。这些课文,我们要反复品读,细细领悟作者用词的用意。另外,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看到好的文章,不妨拿起来大声朗读几遍,培养自己的语感。久而久之,我们自己写的时候便能妙笔生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文从字顺”,就是指用词精准,语句通顺。那么,如果脑海里没有丰富的词语量,又何谈精准?又何以做到“文从字顺”?所以,我们练习写文章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在语文学习中,看到好词好句要有意识地把它们记下来,精词妙句积累得多了,写作时便可信手拈来。
我国著名散文家何其芳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这句话反映了写作中修改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写完一篇文章后,不能写完了就放那儿了,要多看几遍,对于一些不太通顺或者不太精准的语句,一定要及时修改。改完之后自己再通读一遍,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老师帮忙仔细修改。如果平时写作文的时候都这样做,渐渐的就有了经验,在考场上的写作便可一挥而就,且能做到“文从字顺”。
【佳作赏析】
初绽的栀子花
牛慧影
幽幽芬芳,撩动我心。
初夏,诗意而安静的季节,空气中飘来了一阵清香,若有若无。我急忙拉起母亲的手去寻找它的源头。
漫步小区,循着幽香,在小区的一隅,一片洁白映入我的眼帘,啊,是初绽的栀子花!微风中,它们摇曳着美妙的身姿,有的含苞待放,更多的是肆意绽放,吐露幽香。
真是一片白色的海洋!花香中,我闭上双眼,仿佛随着花香回到了儿时。
记忆中小小的我,在树下把一支白花插于发间,同时心灵深处有一个声音指引着我,我不自觉地伸出了手。
啪,一阵温热骤然袭上我的肩膀,伴随着一个声音:“停下,想想别人!”是母亲,我一激灵,蓦然惊醒,指尖突然感到一丝颤动,定睛一看,一只白色的蝴蝶扑棱着翅膀,翩翩舞于花间,那抖动的翅膀,仿佛扇动了我的心。
是呀,我怎能为了自己的喜好而去破坏它生存的家园?
循着母亲的目光,我才发现,原来栀子花旁还有被我忽视的画面。
石桌一方,石凳几张,花丛边的老人们有的在对弈,有的在闲谈,有的在悠然品茗。一位老奶奶正弯着腰,在栀子花丛中忙碌着。她手中提着一个洒水壶,壶身倾斜,洒出一帘晶莹的水珠,浸润着栀子花的枝叶,她脸上漾着淡淡的笑,像是在照看她的孩子。
一切的一切,在花香萦绕中,都显得如此美好。此刻,欣赏花海美景的,又岂止我一人?在花香中陶醉,忘却忧虑和烦恼的,又岂止我一人?想想老翁的悠闲、老妇的欣慰,哦,还有那飞舞的精灵!我手心翻转,抚了抚栀子花厚实洁白的花瓣。
幽幽芬芳,沁众人之心脾。
想想别人,共同留住这一份美好!
【点评】
文章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文从字顺”,有条不紊。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栀子花,突出了它洁白美丽、沁人心脾的特点。其亮点有三:
1.由物及人,主题鲜明。文章主体部分由两个场景组成:一是在寻觅花香的过程中,“我”准备摘花,被母亲“想想别人”的呵斥惊醒;二是看到花丛边的老人,“我”感受到欣赏花海美景的不止“我”一人,最后感悟“想想别人,共同留住这一份美好”,由物及人,主题鲜明突出。
2.语言生动流畅,用词精当。
如用“诗意”“安静”修饰季节,用“洁白”“美妙”“含苞待放”修饰栀子花,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栀子花的特点。
3.结构巧妙,过渡自然。文章用“幽幽芬芳,撩动我心”开头,自然引出下文,在情感转变之后,用“幽幽芬芳,沁众人之心脾”来收束,首尾呼应,且由“我”到“众人”的用语变化暗合了“我”从不想别人到为别人着想,可谓巧妙。文中“循着母亲的目光,我才发现,原来栀子花旁还有被我忽略的画面”这一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