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教师培训部,陕西 西安710061)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及其与基础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包括优质、多样的数字教学资源与软件工具在内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的终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数字媒介与基础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相当数量教师的数字媒介意识薄弱、应用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尚有较大差距,且目前有关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培训意识淡薄、培训内容及方式与数字媒介的发展不相适应、培训模式亟待创新。鉴于此,本研究以先进的教与学理念为指导,对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究,以期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以高等教育层次为主,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网络与远程教育等领域相对薄弱,且研究对象以学生为主,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较为罕见。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以大学生为主,其次是中小学生,儿童与成人学习者的研究最为罕见,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策略,新媒介环境下学生媒介行为变化趋势、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等。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与对策、必要性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及师范生媒介素养课程教育模式研究,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极为罕见。此外,我国在2012年5月颁布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针对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增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维度,其中有些专题的增设,意味着我国在国家层面对数字媒介素养的教育有了足够的重视。
英国、美国等大众传播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较早认识到了媒介素养的重要价值,并对媒介素养及其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研究,诸多专家、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教育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媒介素养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
尽管国内外对数字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国内基础教育领域针对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研究尚未做出强烈有效的回应。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有效教育模式,对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推进数字媒介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1]。概念内涵的界定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数字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时代变革的产物,是信息时代各行业人员求得生存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深入理解媒介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要求,本研究认为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是指各学科教师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及数字教育媒介深入认识与把握的前提下,有效应用合适的数字媒介提高基础教育人才教育质量及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的集合,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结构图
从图1可知,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主要包括“认识”、“意识”、“能力”三部分。
“认识”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提升与应用的基础,包括各学科教师对教学环境与数字教学媒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主要包括:对自身数字化教学风格及媒介素养水平的认识,对学生数字化学习风格、认知特征的了解,对学科特点、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的把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等等。教师对数字媒介的认识主要指教师对数字教育媒介的内涵与类型、教育应用原则与方法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等等。
“意识”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提升与应用的内在动力,包括中小学教师对数字教育媒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情感指的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体验的基础上对数字媒介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态度是教师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数字媒介辅助教学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性表现;价值观是教师对数字媒介教育价值的基本信念与取向,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作用发挥的决定因素。
(1)“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本研究中的“最近发展区”即培训需求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现有数字媒介素养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二是学生对教师媒体教学的现有体验与期望效果间的差距。
(2)“混合式学习”理论
目前,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及其著作,如南国农教授[2]、何克抗教授[3]、李克东教授[4]、Singhffamp;Reed[5]以及《混合学习白皮书》[6]等均对混合学习的内涵具有不同理解。本研究所理解的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根据现有条件,有机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传播通道及认知工具等教学要素,最大限度的延长和拓展学习者有效学习时间的长度与宽度,最终实现有效学习的理念。
(3)关注“同”,注重“异”
尊重并善于“发现”和“利用”教师群体间的差异是提升数字媒介素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性别、学科、年级、地域以及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现状等为依据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群体划分,明确不同群体间数字媒介素养的相似性特征与差异性特征,对其群体间相似性特征进行“广播式”公共提升,对其群体间差异性特征实施“推送式”改善,实现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群体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
(4)充分发挥新兴数字媒介的“反哺”作用
人们数字媒介素养与数字媒介发展间的相互作用
“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核心,包括中小学教师利用数字媒介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和促进终身发展的能力。前者主要指教师在“认识”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数字媒介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能力,后者主要指教师利用数字媒介自我提升或与同伴协作提升的能力集合。
总之,“认识”、“意识”与“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认识”的深度决定“意识”的强度,“意识”的强度决定“能力”的持久度,提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三者的最终归宿与共同指向。
初级目标,即普及基础教育领域各学科教师对自身教学环境、数字教学媒介的认识。
中级目标,即唤醒并维持各学科教师使用合适数字媒介促进教学的意识,分阶段、分层次提升各学科教师使用数字媒介的能力。
高级目标,即数字化思维方式的培养。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导致各式数字媒介的技能与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通用数字化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比特定工具技能要更为重要与持久。
是一种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即新兴数字媒介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对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伴随其应运而生的各项新技术也为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网络自主研修、V资源针对性推送、碎片化学习以及与同伴、专家间的有效沟通等等创造了便利条件。因此,要充分挖掘新兴数字媒介的“反哺”功能,促进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只有与内容相适应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事物的发展。在对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结构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上述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基于需求分析的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推—拉”融合的APP教育模式,该模式包括需求分析模式(Analysis)、推送培训模式(Push)、聚合培训模式(Polymerization)三部分,如图2所示。
图2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教育APP模式
(1)需求分析模式
本研究培训需求分析模式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以中小学教师外出集中研修、专家送培为契机,以专家团队现场调研为主要手段,并辅以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深入了解各地域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二是通过课上教学观摩、课下与师生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深入了解各学科教师与学生对数字媒介教学功能的了解及渴望。从教师、学生、基础教育信息化三个视角综合确定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最近发展区”。
(2)聚合培训模式
聚合培训模式主要包括校本集中研修与短期外出集中研修两种,其中以不间断校本集中研修为主,短期外出集中研修为辅。
鉴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及连续性强的特点,校本集中研修阶段充分发挥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数字媒介素养的扩散与带动作用,不同学科、年级间的教师可以采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相互听课与评课等方式,就利用数字媒介辅助教学进行深入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师的协同成长。
针对众多学校共同存在的共识性问题,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一线教师进行短期外出集中研修。外出集中研修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专题讲座,即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广泛开展数字媒介素养的认知教育,丰富其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普及或巩固一线教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名师示范观摩,即通过名师示范观摩活动,使广大一线教师深入认识数字媒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技巧,提升其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融合的技能,借助数字媒介有效表征知识的技能,以及利用数字媒介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技能等等,改善或提升一线教师对数字媒介的情感与态度,树立正确的数字媒介教学价值观。
(3)推送培训模式
“推送式培训”是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对广大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教师而言,且对推动校本研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技术手段的不同,将推送式培训模式分为“显(名)推”和“潜推”两种模式。
“显推”(Obviously Push),又叫“名推”,主要指以“创新数字化课堂教学,引领教师数字化发展”为主题,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有能力的单位组织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教学能手”等,通过专题讲座或示范观摩的形式,将教育教学信息化最新动态、数字教学媒介的变革与新特性,以及数字化教学的最新理念与技能主动推送到广大一线教师群体之中。
“潜推”(Potentially Push)主要是借助开源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以专题网络课程为依托,实现基础教育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常态化提升的一种模式。开发一批立足基础教育,以“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开放网络课程,采用广播推送的方式为各学科教师提供数字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动态、常用数字媒介的功能与课堂教学应用原则及方法等等。此外,借助学习分析技术,深度挖掘每一类教师群体的学习偏好,进而为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教师有针对性地主动推送碎片化的V学习资源,在缓解工学矛盾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
数字媒介素养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主题。对于教师而言,数字媒介素养是信息化教学素养的重要构成,是信息时代各层次学科教师在当下环境中求得可持续性发展与提升个人教育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开展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是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必然要求。鉴于“数字媒介素养”在教师教育研究是一项较为年轻的研究主题,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应该着重从专家队伍的多元化建设、校本研修协作文化的建设、“推送周期”有效应用、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究,以保障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有效培养。
[1]Elizabeth Thoman.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 edia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9,56(5):50-54.
[2]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13.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理论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5]Singh,H.ffamp;Reed,C.A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DB/OL].http://www.centra.com/download/whitepapers/blendedlearning.pdf,2001.
[6]Valiathanp Blended Learning M odels[DB/OL].http://www.learningeireuits.org/2002/augZOOZ/valiathan.html.200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