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红,赵 凯
(1山东省利津县农业局,利津257400;2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利津257400)
为了分析和掌握利津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结构特征,确定利津县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和增长率,利津县农业局派出工作组对县域内不同产业结构的农民进行了专题调研。
利津县耕地面积54353hm2,人均占有0.199hm2,近年棉花面积在3.6667万hm2左右,粮食面积1万hm2左右,瓜菜面积4667hm2左右,其他作物1333~2000hm2。全县农村人口26.49万人,劳动力15.4万人。
调研资料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大规模走访调查、专题调研等实地调研获得数据,同时参考了近几年利津县统计局的收入数据。在2014年4~5月份的实地专题调研中,重点对种植粮食、棉花、蔬菜、瓜果、从事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六大类家庭收入的农户进行了调研,每个类型取10个户,总共60户126人。这些户数里面涉及到了较富裕和较贫困的户,调研对象的年龄在22~70岁之间,主要是45岁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农民收入按照来源性质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农业经营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性收入,前者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收入;后者指的是农民在二、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即在经营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和其他行业中获得的收入。工资性收入,就是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指房子出租、存款利息等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和其他政策对农民进行的倾斜性补助,包括 “两免一补”、义务教育、良种补贴等政策的补助。
在60个农户的走访调查中,明显感觉到农民收入增加所带来的生活变化:电视配置率100%,冰箱配置率在90%以上,洗衣机配置率在85%以上,25%的家庭添置了电脑,16%的家庭购置了汽车。利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7808元,2013年11831元,所调查60个家庭平均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高出9061.4元,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表1 六大产业类型农户人均纯收入 元
表2 六大类农户人均纯收入与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对照 元
平均来讲,126位农民的纯收入中,农业经营性收入为9468.9元,占到了人均收入的45.3%,足以可见农业在该县农村中的基础性地位。粮食作物种植中,农民种植的主要是小麦、玉米作物,利津县从种植到收获几乎100%的粮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因此种植粮食能解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时间用来外出务工。棉花种植是利津县传统的种植项目,近年受市场价格和农业灾害的影响,部分棉田改种粮食,但受该县土地盐碱化面积大的条件限制,目前棉花仍然是该县第一大农作物,面积在3.6667万hm2以上。该县直接从事棉花种植的农民有5万人以上,种植棉花费工费时,基本没有时间兼做其他工作。从调研看以植棉家庭为主的家庭收入是六大类家庭中收入最低的一类,低于全县平均数436.2元。利津县临合蜜甜瓜主要集中在陈庄镇临合村一带,现有面积近667hm2,667m2收入在1.5万元左右,一个劳动力可种0.133hm2。在利津县特色种植中属于收入较高的一个产业。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盐窝镇,全县植菜土地面积在4000hm2左右,从调查看菜农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值962元。
利津县畜牧业上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业产业,养殖区域集中分布在盐窝一带,主要进行肉牛和肉羊的育肥,时间短、投入多、效益高、见效快。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很高。近年,该县在养殖产业上扶持政策较多,部分养殖户能享受到低息贷款和相关扶持。
来自非农业的经营性收入达到了4444.4元,占到了21.3%。有非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农户,一般都是乡村里的富裕户,有充足的闲置资金进行非农业的经营,总体收入较高,但这部分收入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赚到。调查的盐窝镇养殖户10户中就有1户从事非农业的经营性收入。养殖业见效快,收入高,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低,养殖户有一定数额的存款后为降低养殖风险会分配一定数额的资金投资其他行业,搞运输,开商店,饭店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体力、有技术的农村人大都选择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和工厂中打工,外出务工成为当前村民货币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调研中发现,村民中18~55岁的男性村民基本都在外打工,月工资基本都在2500~3500元之间。平均来讲,工资性收入平均达到6833.3元,占到了人均收入的32.7%。
随着越来越多的惠农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向农民缓慢倾斜。惠农强农政策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节省了开支,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调查的60个农户中大部分为特色经营,收入相对较高,因此不存在救济、扶贫等转移性收入,致使转移性收入占比例很小,仅占总量的0.4%。由于地处农村,房屋出租等收入基本不可能,而银行存款的利息很低,所调查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只占到总量的0.3%。
总体来讲,受现代产业体系的影响,农民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统种植农业基础上,近几年新兴的特色产业、个别种植和养殖大户收益非常可观,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非农经营的运输、经商等方面也进展不俗,个别经营户的收入已经走在了村中前列。外出务工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部分,且增长迅速。转移性收入虽然目前总额相对较小,但惠及全体农民的惠农政策已经深入民心,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调动农民积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那些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投注在农业的农户来讲,农村产业结构对收入结构的影响非常明显。仍然固守着传统的作物种植、家庭养殖的农户,收入总量较小。部分探索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的农户已经在收入总量上有了较大提升。在特色作物种养中,该县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如盐窝镇的畜牧养殖、北岭蔬菜种植、刁口渔业养殖、明集灶子西瓜、陈庄临合蜜甜瓜、虎滩冬枣、双高葡萄等,规模化的集中分区种植,有利于产前服务、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生产效益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使得农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调查中发现,基本没有仅仅从事传统作物种植的农户,只要家庭情况允许,青壮年男性劳动力都会外出打工。大致来说,只从事农业种植的家庭收益较低,在这次调研的10个棉花种植户中,只进行棉花种植没有劳力外出打工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县的农民人均收入。外出打工群体较大,收入较好;少数从事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商贸、运输的群体对于社会关系、技术水平、资金起步要求较高,收入更高。在外出务工群体中建筑、装饰等行业的收入较高,月薪大部分3500元以上,超市、商店、餐饮等服务性行业的收入水平在2000元左右。
宏观农业政策与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从调研数据上看较小,但起着基础性作用。较为重要的有四大类政策措施:一类是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补贴,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第二类是建立社会保障的各种制度,如农村合作医疗、养老金、低保、公益性救助等。这方面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村老年群体的个人收入构成有影响较大。第三类是为给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和给农民工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而进行的信息咨询服务、就业培训及各种制度性障碍的破除政策措施。第四类是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措施,对农村路、电、水、气、农田基础设施等的投入,大大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产出量,降低了农民的生产费用和生活开支。
从年龄结构来分析,18~28岁的人,受教育多,年轻力盛,基本整年在外,但由于受工作阅历、熟练性等影响,收入较高。28~45岁有70%全年在外,30%是季节性务工,全年在外者部分是带着妻子和孩子在外打工。这部分人技术较为熟练,工资高,但支出也较多,养家压力大。45~55岁的人中80%是季节性务工,这部分人年龄大,学习技术的动力已经不强,技术水平较差,无竞争优势,所做的工种一般是体力活,技术含量低,因此收入一般。
目前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村家庭增收最快、贡献份额最大的渠道。在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应紧紧抓住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转移步伐,把劳务输出和服务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一是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对于无法考取高中或大学的学生,建议由财政扶持,鼓励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培训,并建立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定点培养机制。二是加大服务力度。有关单位团体要加大务工信息的收集及发布工作,加强对中介组织信息的核实,拓宽外出务工渠道,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针对性。三是加大保障力度。一方面保障农民在家权益,使外出打工者能安心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在外地务工权益受损害的本地农民,政府要出面协调解决保障权益;对于在本地务工的外地农民,也同样尽到权益保障责任。
要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意识,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特色农业,寻求新的农业增长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要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扶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帮助其注册商标,树立品牌,寻求市场销路,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扎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步伐。三是要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 “三农”工作提供人力资源和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