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陶鼎是一个大的传统,主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约公元前6200 年发源于中原地区;约公元前 5000 年以后扩展至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约前4200 年以后渗透到辽东半岛;约公元前3500 年以后南渐至华南北部地区;约前2500 年以后扩展至华南大部地区。陶鼎在4000 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空间虽不断扩展,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主体,中原地区始终是核心。
(韩建业,《考古》2015 年第1 期)
研究人员综合黄河流域考古资料和地形、土壤、河流等自然因素,利用GIS 工具,采用遗址域分析方法重建了仰韶晚期(公元前3500~3000 年)的耕地格局。当时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洛河谷地、豫西北平原、汾河谷地和陇东地区,尤以渭河谷地的西安—宝鸡一线耕地分布最为集中;其时黄河中下游至少有3.7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开垦,受农业活动影响区面积达13.2平方公里;故从公元前4000 年开始,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许长军,《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年第6 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际根研究员领衔的团队通过锶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殷墟王陵区的人殉人牲是来自外族的俘虏而不是奴隶,并根据墓葬资料和聚落布局说明商社会组织的两层结构,即垂直的分层结构和水平的家族组织。商王室直接管理中心都邑,周边地区的其他聚落则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进行管理。
(马欢欢,中国考古网2015 年4 月13 日)
鱼类是古希腊较为常见的物产,然而古希腊人在观念上对吃鱼却长期抱有偏见,即便到古典时期鱼类渐渐成为古希腊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副食,甚至在成为有些城邦重要的出口物产时,人们对吃鱼的感情依然是复杂的。鱼与身份的象征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付晓倩,《农业考古》2015 年1 月刊)
西汉时期的大部分墓葬位于县城的周边,从而确认了农民也在县城内或临近的地方集中居住,这正是西汉时期国家权力在编户齐民统治体制上得以贯彻的基础。东汉时期的聚落不局限于县城附近,甚至分散而不规律地分布于远离县城的地方,这与文献中豪族兴建庄园,导致远离县城的地方形成、分布了新的聚落的记录一致。
(金秉骏,《考古学报》2015 年第1 期)
吉林大安酒厂辽金烧酒蒸馏灶锅遗存的发现和模拟实验,证实辽金时期已经有商业性的烧酒生产,彻底否认了长期流传的烧酒在元代由阿拉伯传入说。辽金地处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使人有饮用烧酒驱寒的需求,促使蒸馏酒进行商业生产,产生了以发酵谷物为原料的固体蒸馏酒方法。
(冯恩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年1 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