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轶平
摘 要: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是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方言形成冲击。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汉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对方言进行保护。本文论述了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对方言保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普通话 方言 保护措施
2000年九届全国人大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此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这部法规是根据宪法,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制定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方言的大国,普通话的推广为增进各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国家凝聚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普通话蓬勃发展相对照的却是各地方言的没落。虽然我国对于语言权的保护和保障方面有相关立法,既规定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又对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给予法律保障。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普通话的推广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方言正在从人们的语言生活中逐渐淡去。这个现象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心,如此下去,我国的方言不用多久,就会走向衰亡。一项就在京农民工对家乡话的认识的调查表明,有8.82%的被调查农民工对家乡话的功能没有什么认识,46.18%的人认为家乡话用处不大,只有20%的人认为家乡话用处很大;与此相反,绝大多数人认为普通话的适用范围广、用处大[1]。这表明方言意识正在淡薄,方言地位岌岌可危,增强方言意识,加强方言保护已刻不容缓。
1.方言衰退的原因
1.1普通话的冲击。
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趋势,普通话的推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民众迁移变得非常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移民区,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普通话在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以上海为例,因为普通话教育从娃娃抓起,所以现在上海的儿童在很多场合都自然而然地说普通话,有些甚至不能流利地说上海话。这一现象让很多上海人觉得难以接受。
1.2许多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
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全国各地,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故土走进城市。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觉不自觉地就主动放弃了原有的方言,讲起普通话。以一线城市为例,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北京是典型的北方语系,与普通话接近;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以普通话为主;上海与广州,一个是吴语,一个是粤语,都与普通话差异巨大。这种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使外来人口难以听懂当地方言,另一方面使普通话对方言的侵蚀加大、加快。
1.3对方言认识错误。
现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方言会阻碍民族社会交流,忽略了方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一味对方言抱有排斥态度。方言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不少人,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认为说方言是一种很“土”的行为,他们认为家乡的方言是难听的落后的,出于自卑,他们认为讲方言的自己也是落后的。所以在生活中他们一直说普通话,希望能被大城市的人所接受,能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圈。总之,对方言的错误态度和生活的现代化,对我国各地的方言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亡。
2.方言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地方文化的基因和重要的语言资源,方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1作为交际的工具,方言可以传递最真实、最亲切的情感。
普通话作为共同语能够促进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顺利交际,而个性化更强的地方方言,在语言背景相同的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则可以确保说话人真实意愿的最充分最准确的表达。
2.2作为认同的载体,方言是联系地方情感的纽带。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而方言则是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民系的人对方言保持不同程度的语言忠诚,并以此作为群体认同的重要标记。比如,闽语、粤语、客家话、吴语等方言在聚集海内外华人力量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方戏曲等文艺形式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许多戏曲的唱词、曲调、念白等都是以地方方言的声调和语音创作的。失去了方言基础和民俗特色,地方戏剧的唱词就让人难以听懂并无法在民间传唱。
2.4作为历史的镜子,方言能够反映历史的发展。
通过相邻地区方言的比较而得出的关于语言接触的证据,往往能够反映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人口迁移、战争等。一些传统的带有方言特征的地名,也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原貌。例如,在上海,“陆家嘴、肇家浜、马桥”这一类地名非常普遍,反映出历史上上海地区河汊纵横的地理面貌。
3.方言保护措施
3.1树立文化多样性意识。
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人类的历史经验早已经证明,世界只有语言多样,文化多元,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畅通,才谈得上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语言及其方言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
3.2重视方言消失的严重后果。
方言消失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地域文化的消失,使民族文化变得单调单一。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文化基因。因为文化基因是保存在语言里的,如果语言的多样性丧失了,人类文化基因库就必将丧失很多基因。2015年7月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由他一人出资465万元,该计划将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公众人物带头行动,唤醒大家对方言的保护意识[2]。
3.3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促使公民普遍强化普通话应用能力,这是坚持主体化原则。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这是贯彻多样化原则。加强方言保护的宣传,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方言的社会文化价值。自2011年起,苏州市公交车在用普通话报站后再用苏州方言报站[3]。究其原因,一方面,苏州方言与普通话相差甚远,苏州当地老居民听不懂普通话,增加用苏州方言报站方便了老苏州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此举亦是为保护吴语方言,让人感受吴地的语音文化,在生活中加强方言保护的宣传。这种做法也成了苏州城的一项特色景观,得到了市民的广大支持。
3.4地方广播、电视台等适当使用方言。
现代传媒对于语言的传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影响,应该允许各地方台开办方言频道和方言栏目。浙江杭州电视台的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和江苏扬州电视台的节目《今日生活》就是典型例子。这些方言类民生新闻节目气氛轻松活泼,极具亲和感,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通过电视节目或者广播节目的传播,方言以一种更加轻松亲切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这也是保证方言传承的有效方法之一。
3.5学校教育适当引入方言教育。
通过方言教育,最根本的是要让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方言,重视方言。2014年1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将全面启动上海话教育体验试点,率先在20所幼儿园的课间游戏时使用上海话交流。根据国家规定,学生上课时间必须使用普通话,因此,这些幼儿园将尝试在课间游戏时间推荐使用上海话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从小习得上海话[4]。
4.结语
语言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语言本来是渐变的,但如果某些措施不力,就可能出现剧变,丰富的汉语方言就可能出现断裂。鉴于中国的方言生态状况,如何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语言的生存状况,而且关系到中国语言的和谐发展。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有合理的语言规划。我们要从语言生态大局出发,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理念,进行合理的语言规划,使操不同语言的人通过交流与沟通,增进理解、尊重和宽容;使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此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平稳。
参考文献:
[1]欧小艳.农民工语言态度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3-26(10).
[2]邓霞.汪涵发起湖南方言调查“相应”计划保存方言资料[N].中国新闻网,2015-07-05.
[3]陆晓华.苏州6条公交线路首试方言报站受欢迎[N].苏州日报,2011-12-19.
[4]上海20幼儿园课间讲沪语[N].广州日报,20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