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逻辑存在路径上的鸿沟

2015-12-01 14:20本刊采编部
航运交易公报 2015年38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试验区逻辑

本刊采编部

人们在谈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将它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区分开来的,或者使用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载体”之类的表述,将它们从逻辑意义上连接起来。但是,从各种资料所反映的情况看,这种连接远没有上升到实际层面,多半场合还停留在语义逻辑上的关联。语义无法弭平两种逻辑存在经济治理路径上的鸿沟。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启动,特别是全国多个自贸试验区相继启动,各地纷纷复制各自贸试验区经验成果之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无疑面临“再定义”的需求。

中国经济的运作方式,在很多领域中和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政府通过投资、税收、金融等手段吸引或推动企业进入和运营,并且通过这些手段保持企业的活跃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政策的设计,最初就是这种经济推动方式的集中体现,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总方向却是上述经济治理方式的消解,或者说是部分消解,在逻辑上,是对前者的“反动”。但是,从维护政策的连续性、保持政策正确性角度出发,人们在政策相互重叠的领域通常愿意采取“调和”的方法,用语言的逻辑妥帖替代事实上的逻辑通顺,而实际工作中的冲突和矛盾被掩盖了下来。

对于这两种本质上相互矛盾的经济治理方式的同一执行者来说是一种新情况,好比是左右互搏,会有不适应,其结果会是怎样的?偏前者多一点还是偏后者多一点,实在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家所希望的“单一”的结果是不容易出现的。

对于企业和商人来说,一方面必须试着依托自贸试验区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在原有的治理逻辑中获得更多更“方便”的好处。

这不单是对管理者的考验,也是对参与者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考验——经济管理者想要改变以往经济的主体和运行动力,同时却又不得不去加强以往的运行方式。对于政策的依赖,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无论是企业、市场管理者,还是研究者、媒体和公众对于成本和价值的敏感度远不如对于政策变动的敏感度来得高。进入2015年,对于企业、市场的依赖再一次变得远弱于对于政府政策和投资的依赖。从这个层面看,自贸试验区追求的治理路径与国际航运中心代表的治理方式,在今年甚至是今后若干年都会经历此消彼长的过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有其他的“中心”的建设,会成为代表全新经济治理方式的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后门”。不排除通过前者获取的成就,成为自贸区试验的成果,而其中的逻辑和路径却被替换了。表面上,保持了政策连贯性和可融性,实质上却放弃了经济转型所必须的治理方式的转变。

这或许是当下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当然,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和多此一举的担忧。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试验区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创新的逻辑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亚洲区域内集装箱运输贸易展望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CCS党委书记孙立成在“国际航运上海论坛2010”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