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邓田华, 余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市,850000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战略思考
【作 者】邓田华, 余波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市,850000
阐述当前国内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现状,针对医院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挑战,提出医疗维修服务战略方面的思考,有效控制医院日益增长的维修费用,并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疗设备维修;挑战;维修成本;策略性结盟
目前大型医疗设备正在逐步成为医院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医院加大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投资的力度,同时引进了一批尖端、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据统计,医疗设备资产规模大约占三级综合性医院总固定资产的50%,医疗设备诊断和治疗的收入已达到医院总收入的40%以上[1]。先进的医疗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大量运用,能促进医院医疗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同时,医疗设备质量的优劣、性能是否完好,直接影响医疗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严重情况下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医院信誉和经济效益。设备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疲劳、变形或损伤,技术状态逐渐变差,性能下降。这样一来如何有效地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延长设备寿命,保证机器正常隐形,降低医疗设备的宕机率,防止事故发生,又合理的控制运行成本,增加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是摆放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难题[2]。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1911年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到,设备维修管理应该作为企业管理的单独组成部分。从发展历史上来看,设备维修管理发展历史可分成事后维修阶段、预防性维修阶段、生产维修阶段以及状态维修阶段[3]。我国在建国初期,引进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培养了大批设备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开始建立相应的设备管理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我国在企业中建立设备管理的专管机构,并开始树立新的设备综合管理概念。
2.1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现状
医疗设备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医疗诊断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电子科学技术与工艺的提高,现代医疗设备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对设备维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是当今医院成本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本院医学工程科的技术人员。医院针对不同类型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建立了医学工程部,提出医院设备维修要走建设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道路[4],培养了医院本身的设备维修人员。临床医生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后,常见情况是首先向医院设备维修人员寻求帮助。在这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下,医院解决设备故障速度快,不会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然而医院医学工程科的一般现状是:医院设备维修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水平不高。而且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仪器也越来越先进,技术人员无法同时熟悉各种医疗器械,使得医院设备维修人员的维修保障能力愈发显得羸弱,已经无法满足临床正常诊疗需求。
(2) 依靠厂商或原厂授权代理商的工程师提供售后维修服务。这种模式一般来说分成合同维修和付费维修两种方式。医院在购买了原厂的维修合同后,厂家售后工程师将免费承担起医院设备临床培训、定时保养、及时维修、设备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付费维修方式则比较复杂,医院在设备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故障的时候,向原厂家寻求维修服务。厂商工程师根据现场设备情况,寻找设备故障的来源,对检测出故障的配件进行修理更换,同时根据维修服务类型收取一定的维修费用,从而达到解决设备故障的问题。在这种维修管理模式下,医院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从而满足设备的日常工作。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厂家工程师经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能提供专业维修仪器、工具,及时发现机器故障,提供可靠的备件,保证维护质量。
(3) 第三方维修服务技术人员。目前维修市场上出现一些个人或者仅能维修某一种设备的公司,又统称为第三方人员。这类技术人员大部分以前都在主流医疗器械厂家从事售后服务工作,或是从医院吸引到有经验的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目前部分医院为了降低设备的维修费用支出,通过引入合理竞争,将部分设备的维修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第三方人员对社会上主流的医疗设备机型比较了解,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进行针对性的维修,解决一般性的设备故障问题,能够基本满足医院低端医疗设备的维护质量。但是,对于一些较大的设备故障,例如医院一台CT的核心配件球管超过使用期限,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转,而该机型又只能使用原厂家球管。对于竞争少的高端医疗设备,厂家控制着绝大部分的技术资源和备件资源,第三方根本无法提供可靠的核心配件,医院必须重新通过厂家高价购买。而且核心配件价格较高,根据政府政策很多时候必须通过社会招标采购。遇到这种情况,医院不仅增加了维修成本,并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无法及时完成修复。
2.2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面临的挑战
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贯穿于产品使用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生命周期,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国内医院医疗设备在维修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大致可以汇总如下:
(1) 医院忽视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
国内医院过分重视设备的采购,对设备的维修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设备维修管理上普遍不规范,并且比较混乱,使得医疗器械的维护、维修不全面。有学者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医疗器械的风险因素由医疗设备、使用环境、设备使用人员、管理因素、监管因素、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因素共同决定,并提出管理方面及人为因素大于设备质量问题[5-6]。医院一般情况下认为出现故障都是设备的质量问题,很少从自身管理上进行思考。
(2) 医院临床医学工程学科薄弱,设备维护力量有限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目前还处于起步时期,医院还没有这方面的整体概念。目前国内仅有一些大型医院设置有专门的医学工程科,近来逐步加大了政策、人员培训、人才引进、经费等方面的投入。绝大部分中小医院只设置了设备处(科),并且依附于医疗设备维修组,维修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态度散漫。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更新,医院的维修人员缺少必要的技术培训,专业潜力得不到发展,工作价值得不到体现。医院在政策、待遇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着重医轻工的现象,维修管理机构内部的缺陷是造成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
(3) 医疗设备行业门槛高,垄断现象严重
医疗器械行业总体趋势高投入、高收益,历来是国际大型公司相互竞争的制高点。其涉及生物学、医药、计算机、电子、机械、信息等多个学科交叉知识,是跨领域、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入行门槛较高。市场统计数据表明,欧美几家著名跨国大公司在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份额占有70%,而且占有率逐年增加。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科技含量和价格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占据了较大份额的低端医疗设备市场,形成了部分竞争力,但仍无法撼动国外大公司高端医疗设备的垄断。在售后服务的维修市场上,厂家垄断现象更加严重。厂家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售后服务市场,控制着核心技术资源和备件资源,普遍使用维修诊断软件进行故障诊断。另一方面,厂家对医疗设备采用部分功能开放政策。例如,厂家工程师可以通过密码登陆的方式进入医疗设备的后台程序,直观地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分析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而医院的维修人员根本无法开机检修。
(4) 厂家维修服务价格高
医院在购买一年的免费保修合同结束后,如果想继续享受原厂家提供的维修服务,需要续买保修合同或者选择付费维修。目前厂商已经将设备维修作为公司的经济来源之一,收入远超销售部门也是行业公认的现象。医院只购买一年的保修合同将面临高昂的费用,若购买三年以上的保修才能享受厂商给出的“打折”优惠。另一方面,规模较小的医院多采用付费维修的方式,设备若能一直正常运行,医院可以大大地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但是医院需要承担一定的维修管理风险。例如,河北某医院超声科一台100多万的彩超诊断仪器,4年内更换了两把彩超超声探头,两块电路板,每次维修费用10多万元。如果购买厂家4年的保修合同,维修费用不足30万元。付费维修反而增加了医院在设备维修上的成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医疗医械维修费用的不透明,维修技术价格信息严重不对称,缺少国内相关部门的公正定价,削弱了医院在设备维修谈判中的侃价能力。
(5) 第三方维修商趋利性强,维护质量得不到保证
医院设备维修服务外包给第三方维修服务公司是一种新兴的医疗设备维修模式,可以降低设备维护的成本。此项技术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近来在国内也逐渐被各级医院所采用。但是目前全国暂时并无统一认定的维修人员资格认证,第三方维修商的维修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保证其技术能力的专业性。由于第三方维修公司的业务比较单一,维修收入是其公司正常运作的唯一利润点,趋利性最强。例如,当利润较高,故障也可以较快解决,面对这样的客户,第三方公司会更加主动去承接维修任务。如果遇到利润较低,问题也比较复杂的客户,会降低第三方维修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第三方维修商无法保证零配件的质量。当前国内医疗设备的零配件都是原厂商提供,在市场上几乎不可能自己买到。原厂商都对零配件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即使是已经出现故障的配件,也要运回厂家进行统一处理。第三方维修商的零配件基本都是从二手设备或者已经报废的设备上“淘”出来的,种类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用这些零配件维修设备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维护质量得不到保证。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需要从维护技术水平、维修速度和效率、零配件的可靠性、维修价格、安全性、个性化服务等多方面共同考虑,其中设备服务质量最看重的就是维修技术和零配件的可靠性。如图1所示,通过对目前三种主要维修方式进行评分,可以看出医院工程科人员只能从事较简单的维修工作,无法解决复杂的故障问题。第三方维修商能够基本满足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但是零配件来源不可靠,存在一定的风险。原厂家维修模式在以上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运行成本却非常高。
图1 设备服务评分Fig.1 Scores of equipment services
医院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多种供给方案相结合的策略,集各家所长,为我所用,并针对它的弱项以其他解决方案辅以解决。现逐一阐述。
3.1 健全和规范设备的维修档案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不单只是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还应该包括建立规范的维修档案以及设备维修的规章制度。设备档案资料是管理人员用于制定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全过程管理。维修人员通过档案资料可以及时了解设备信息,跟踪设备的使用状况,有利于确定故障发生的规律,制定维修方案,为下一步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提供可靠依据,在培养医院自身的工程学科上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维修管理人员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可以总结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证据。医院应该充分发挥设备管理软件的优势,实现设备维修的数字化管理。科学使用医疗设备的维修档案,有利于医院和维修方的业务往来和协作,使用最合理的方式获得医院设备的最大可用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 自身维修力量的加强
目前虽然不少医院都设有专门的设备维修部门,但是医院的医疗设备数量、种类繁多,维修技术人员很难同时掌握所有医疗设备的维修技术,同时日常工作繁琐,无法参加脱产的技术培训和学习,不利于维修水平的提高。随着医疗设备技术的换代更新,这种矛盾日益突出。为拓宽维修工程师的知识面,积累实践经验,医院应该每周安排统一的学习时间,内容包括学习最新医疗设备的维修手册、分析工作单维修情况。此外,还应该多组织兄弟医院之间维护人员集中谈论,针对设备维修档案记载的一些经典维修案例进行学习,能开拓工程师的思路,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3.3 合作方式的改变
医院受限于自身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羸弱,医疗设备的维护外包给原厂商或者第三方维修商是目前唯一的选择。医院应该不仅仅只是从降低维护成本的角度出发,还应该从技术水平、安全性、零配件可靠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维修方,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可以根据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维修策略,即不同类型的医疗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对于中低端医疗器械,国外大公司垄断程度较低,无法实现技术资源的全封锁。而国内医疗器械厂商在中低端市场享受国家政策的相对倾斜,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大部分产品只是外观不同,其核心技术基本一致,零配件在市场上也可以购买。对于这一类产品,医院可以通过引入合理竞争,选择第三方维修厂商需求售后技术支持,可以降低修护费用。但对于高端医疗设备,国外领先企业占有市场份额70%以上,其统治性的垄断地位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撼动。医院仍然需要和原厂商就设备维修方法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才能保证医院设备的正常运行。但同时应该督促原厂商做出以下几点的改进。
(1)服务人员的分布优化
厂商应该根据地区设备的数量,合理分布和调度维修人员,减少报修的响应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2)注重售后技术的培训
厂商应该对医院设备维修人员做细致的维修培训,保证医技人员可以自主解决设备出现的小故障,减少医院和患者的等待时间。同时,如果设备出现复杂的故障,现场的医技人员可以及时做一些简单的故障排除,报修时也能详细的描述故障情况,提高厂商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例如,设备出现故障时,厂商维修人员若能及时到位,排除故障需要1 d、2 d的时间,等待零配件至少需要1 d的时间。如果医技人员能够帮忙排除故障原因,厂商服务人员和零配件同时到位,则可以降低厂商维修人员的服务时间,保证了设备的及时维修处理。
(3)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厂商需要为医院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加强对医院对厂家在保修合同中的约束。例如,厂家需要提供中国行业协会、物价机构公正定价的证明,在采购时就将售后服务条款明确细列,严格执行免费保养、开机率高、响应快等承诺,否则医院可以选择拒交部分余款。
(4)策略性结盟
不少大型医院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医院,开设了生物医学、生物医电这些工程类的专业,却很少发挥出这天然的优势。医院应该利用和厂家密切合作的关系,把厂家的服务点吸引到医院,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即医院和厂家实现策略性的结盟。例如,邀请厂家的维修专家来校授课,对医院而言,是将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医院临床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厂家,这种合作方式培养了大批的维修技术后备人员,学生毕业后吸纳进入公司,能节省高昂的培训费用。策略性结盟对于双方是一个互赢的结果。
随着医疗器械制造工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医院引进的先进医疗设备种类越来越多。传统的维修模式已经不相适应,医院应该尽快实现医疗设备维修的科学化管理,保证设备的日常使用,控制维修成本,发挥医疗设备在临床诊断中的巨大作用,为我国医疗体系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李斌, 何德华, 郑蕴欣. 当前医疗设备维修服务环境SWOT分析与战略思考[J]. 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2): 58-60.
[2] 陈嬛, 刘珍才, 汪兴旺. 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思考和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2): 52-54.
[3] 常建娥, 蒋太立.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研究[J].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5. 18(6) 10-11.
[4] 孙爱民, 孙永国, 宋承木. 医院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走向的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8: 68-69.
[5] 欧阳昭连, 池慧, 杨国忠. 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8, 14(2): 51-59.
[6] 张素敏, 张亮. 国内外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 中国医疗医械杂志, 2010, 34(6): 442-444.
Challenges Analysis and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on 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Writers】DENG Tianhua, YU bo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Lhasa, 850000
Expounding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puting forward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medical maintenance for the challenge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 This discussion can be performed to control the maintenance costs of hospital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income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hospital.
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challenges, maintenance cost, strategic alliances
R197.39
A
10.3969/j.issn.1671-7104.2015.02.021
1671-7104(2015)02-0153-04
2014-10-15
邓田华,E-mail: tianhua_d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