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瑞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本文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为研究对象,该专业自2010年开始实施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专业学生先后在国家、省教育厅、经信委、文化厅、省团委、人社厅等举办的国家、省级等各种竞赛中获得一定的优异成绩。
目前,依托安徽省质量工程《基于TAFE教学体系的高职高专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教研课题,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究,主要研究以澳大利亚TAFE为基础的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模式,该项目充分关注学生、产业的相关需求,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核心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讨切实可行的产学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全称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是继澳义务教育以外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是最主要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6]。该体系和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类似,主要是培训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全球最成功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一[6],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点:重实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学制短,学费低,课程以培训包为主体,完成培训内容即可申请技能认证;课程设置广泛并且灵活,通过网络化机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灵活的开展培训和认证;学分互认,培训课程的学分可与大学学位课程互认。
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主要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体,评价该类院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依据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等主要指标,由于各院校存在地理区域差,导致以上指标不平衡。为了减少地理区域对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如何利用TAFE在职业培训中的优势,改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该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直接与就业需求和岗位对接,TAFE的课程包生成主要依据:先由州行业咨询委员会(ITABs)调研行业需求,州教育培训部(DET)根据调研结果批准是否立项;然后由教育服务处(ESD)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开发相应培训的课程,也可以依据行业标准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最后由州职业教育培训认证委员会(VETAB)分配具体实施培训及认证工作的TAFE学院。TAFE的课程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流程,尤其体现在如何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培养的创新型技能人才,能不能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不能达到培养方案的既定目标,能不能实现毕业生对口就业。成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咨询委员会”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相背离和脱节的问题;有利于解决校内教学内容与行业及企业实际需求不接轨的问题;有利于才培养目标能够适应行业及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问题。
由于数字媒体技术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往往跟不上行业发展,建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咨询委员会”长效机制,可以实时根据行业的变化调整校内教学内容及目标,进而确保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传统的课程在衔接上存在不紧密、教学内容和岗位不明确等突出问题,并且学生缺少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能力,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没目标,专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受到TAFE的启发,采用院校、企业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的方式,明确行业岗位的入职能力要求,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该目标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岗位为对象。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开放相应的课程包,把相关的课程集中在一个包内,可以更有效的在一个学习阶段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加强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岗位能力。课程包开放小组要以行业一线从业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员为主要成员。依托行业协会,按照行业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编写符合中国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教材[4]。与行业内优势企业合作,制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努力使该标准成为行业培训认证标准。
基于澳大利亚TAFE教育体系的启发,结合国情及地域用人需求,解决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岗位需求不明确等问题,把每学期对应成相应的岗位进行课程打包。例如,数字媒体专业第二学期对应平面制作等平面类基础岗位,如图片处理员。根据岗位的需求,打包相关课程,明确课程的内容和衔接。第三学期对应成中级平面类岗位,如平面广告制作员。明确每个学期具体到行业对应的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结合已有成熟课程打成学期课程包。具体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学期对应岗位及课程包Table 1 Corresponding positions and course packages
设置学期岗位化有利于学期与学期之间加强有效衔接,并且学期内各课程可有机结合使老师和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教学及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可有效避免在一个时间段内学生学习的内容太多太杂,不能融会贯通的问题。
通过不同类型的岗位课堂建立(校内专任教师岗位课堂、企业进驻校内岗位课堂、设在企业的岗位课堂、校内校企合办岗位课堂)等,使得校企深度融合、生产与教学互融,建成专业对口、针对性强、层次分明的校内外岗位课堂实践基地群。
与巨人网络和完美动力等行业内优秀企业合作,结合TAFE职业教育体系,找到适合安徽及长三角地区数字媒体专业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创造性的提出并研究SDM(Sustainable Double-Track Multi-Stage)优质课程标准体系。该体系主要强调学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Sustainable)性、学校和企业技能培养的“双轨”(Double-Track)并行制度、把课程按照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整合由基础到核心的采取“多阶段”(Multi-Stage)的教学手段,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和行业内优势企业的通力合作,编写SDM(Sustainable Double-Track Multi-Stage)优质课程标准,动态完善该标准使学生与其今后就业岗位及晋升密切关联。探索高职类学生今后在企业内持续性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今后的岗位晋升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
实验假设:“基于TAFE的“校内职业岗位课堂”+“校外岗位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认证率和就业对口率。2011级即将毕业延续采用传统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2012级和2013级采用“TAFE的“校内职业岗位课堂”+“校外岗位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试点。
实验对象:2011级(2个班级)、2012级(2个班级)、2013级(2个班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211人。2011级学生编为S1,2012级学生编为S2,2013级学生编为S3。
自变量: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基于TAFE的“校内职业岗位课堂”+“校外岗位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
因变量:项目试点结束时学生的技能认证率;2011级毕业生就业对口率;2012级实习对口率。
1)从S2和S3中随机抽样出100名学生,分别比较学期末各科考试优秀和良好率,比较职业资格认证通过率无明显差异。S2和S3班的学生并不知道此项试点改革,避免了霍桑效应,增强了该试点项目结果数据的可靠性。
2)为了确保教学内容一致,各班课程、教材、教学计划采用统一标准。
3)定期开教学研讨会,保存教学进度一致。
3.3.1 技能鉴定 采用统一的认证考试进行技能鉴定,比较不同年纪的认证一次通过率。认证考试校内组织,统一在线进行操作及理论知识鉴定。
3.3.2 问卷调查 问卷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调查学习情况分五个子项目:了解专业定位;认知专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监控与评估学习过程。
问卷选项均采用Liken五级评价方法[1],根据不同问题,问卷选项从“非常明确(5分)”到“不明确(1分)”或从“非常满意(5分)”到“不满意(1分)”等。
3.3.3 教学信息员意见反馈 定期开展教学信息员意见反馈会议,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有利于后期试点项目的材料收集和总结。
3.3.4 访谈 访谈对象分为教师和学生两部分,访谈以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及学生学习的满意度为标准。
职业技能鉴定一次通过率对比数据分析(见表2),采用Liken五级评价方法调查文件数据分析(见表3)。通过数据明显发现采用“基于TAFE的“校内职业岗位课堂”+“校外岗位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年级在职业鉴定、对专业认识、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满意度及学习热情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表2 技能鉴定一次通过率对比Table 2 One-time pass rate comparison of skills identification
表3 用Liken五级评价方法调查文件数据Table 3 Survey file data using Liken finve tevel evaluation metlod
通过第一个阶段试点收集的相关数据,形成了一套“基于TAFE的“校内职业岗位课堂”+“校外岗位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机制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创新型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改革打破常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取消传统的统一课本,学期直接面向具体的工作岗位,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如何更加合理的把课程融合到各个行业岗位,学期岗位之间的联系,岗位与岗位相同课程如何衔接等问题将是下面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点。
[1]徐锦芬.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2010(6):60-64.
[2]顾邦军.数字媒体专业开放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118-121.
[3]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24.
[4]余伟琼.澳洲TAFE师资改革发展对我国高职师资建设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4(02):173-175.
[5]冼雪琳.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现状及其启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9-42.
[6]李散绵.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对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探索[J].物流科技,2013(9):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