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喜
浅论体育“课堂沉默”的深度撞击
□郭荣喜
虽然课改已经有了十几个年头,但是我们的体育课堂总有这样的现状: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无声电影”,“万马齐喑”便成为家常便饭,课堂常常遭遇“深度沉默”的尴尬境地。针对这样的“课堂沉默”,文章从教师、学生、评价考核模式方面追寻其原因,从关注学生心理、变更教学方式、讲究提问方法、改革评价考试模式等方面探求“课堂沉默“的有效对策,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单调,让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课堂沉默;原因追寻;有效对策
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多,在体育课堂上越来越不喜欢提问或不敢提问,体育课堂就成了“无声的电影”。或者说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循循善诱”,而学生在下面是“波澜不惊”,“万马齐喑”。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来说,几乎没有哪位教师愿意面对沉默的课堂,面对一个问题之后,学生鸦雀无声,尤其是公开课、评优课,这时的教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课堂沉默”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为何沉默?课堂为什么静悄悄?这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却遇到沉默的尴尬境地,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认识:认为这种“尴尬”主要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其实不然,这种“尴尬”的形成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矛盾现象。
1.1 学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学生怕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到了高年级,学生渐渐进入青春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就是心理闭锁,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内心变得非常敏感,尤其害怕丢面子。笔者曾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68.21%的学生害怕被老师提问,有21.79%的学生不喜欢和同龄人或者同学交流。他们担心自己的回答得不到老师肯定,担心自己的表现遭到其他同学的笑话,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习惯性无力感,而课堂保持沉默的时候就会多起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闭口不言,或者成为安静的旁听者。
缺乏主动,学生懒说。尤其在体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从低年级的体育课堂开始,很多学生就没有养成主动参与和积极发言的习惯,学生有种错误的认识:来到课堂就是听老师讲的,不是来发言的。还有些老师见所提的问题没有学生举手,不是想办法引导,而是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时间长了,学生就懒得说,哪怕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也不愿举手,逐渐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
水平不一,学生不说。在体育课堂上,许多老师都喜欢那些肯动脑筋,表达清楚、口齿伶俐、勇敢发言的孩子。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早已养成了沉默的习惯,而体育问题专业性比较强,学生缺乏应有的体育知识,这些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发言的欲望,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有的没有发言的内容,没有答案,当然也不举手发言。更有一些学习体育困难的学生,感觉低人一等,即使会回答老师的提问,也缺乏发言的勇气,中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答案不如好的同学,与其出丑不如做个忠实的听众。
1.2 教师的因素
角色定位问题。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在课堂上,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常常以“掌握知识的人”自居,在课堂上高高在上,课堂就成了教师对动作技术不停地讲解,学生站在那,俯首静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最终学生成了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容器。更有甚者,教师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以“我”为中心的教学权威,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要求学生毫不怀疑地按自己的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接受课堂上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这种强迫性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的方式问题。体育课堂提问是教与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或者缺乏提问的课堂就不是好的教学课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直接
关系到一堂课能否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多年的听课中,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教师对提问的对象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喜欢提问自己认为好的学生,二是喜欢提问调皮捣蛋的差学生。另外,教师对“课改”的误解和对新课标理念的精髓把握不准,导致了课上无效提问的现象,同时教师对“开放式”提问把握不当或随意性提问也导致了学生无从下手,课堂变得静悄悄最终导致“冷场”。
评价考核方式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具有反馈、调节、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在“我是怎样爱上体育课的”调查问卷中,67%的学生答可以玩,28%的学生说有自由,5%的学生说无所谓。虽然小学体育没有中考那么严格,也不要求作为升学指标。但是,市区每年都要组织各个学校进行调研测试,这样一来,体育老师不得已在课堂上只教授调研测试的几项,忽略其它项目的教学,最后导致体育跟语、数、英学科一样,变成了应试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训练的“机器”,练的时候苦不堪言,哪会对体育学习中的的疑惑进行提问?老师也不会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只是布置练习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练习任务。这样的课堂能不“万马齐喑”吗?学生哪有乐趣可言,体育课成了折磨学生身心的“地狱”,你说,学生会喜欢体育课吗?更不要说对体育学习能各抒己见了,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层次的学生都会失去提问、答问的兴趣和动力。
2.1 关注学生心理,学会和学生沟通
上面说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期,他们存在闭锁性的心理特点,因而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激励。如果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心灵的沟通是改变这种状态的一剂良药。引导学生发言交流之际,应该最大程度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以良好的心态去包容和接受学生的自由发挥,多加肯定和鼓励,一个表扬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对正在成长着的尚未成熟的心灵有着巨大的鼓舞和帮助。尤其是我们的体育课,老师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解读学生的一切……在情感上与学生融为一体。一旦得到学生们的信任,成为学生们的朋友,那么,师生间的距离就会缩短,有利于和谐、民主课堂气氛的营造,又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空间。良好的评价,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会产生学习体育时所需的自信心和力量,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果能做到这一步,课堂就不会再静悄悄,师生问答的课堂活跃气氛就有了希望。
2.2 变更教育教学的方式,创设生命化课堂
当下的新课程改革,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师生、生生问答、对话的过程,一定要摒弃教师讲授学生静听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应该从“知识的化身”的神坛上走下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组织教学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活跃起来,解放学生的大脑、手和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儿童立场,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去体验、领会教材的编写和设计意图,一丝不苟地钻研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体育的知识水平和身体素质),选择多样的合乎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活动,尽可能的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都有“戏”可唱、有事可做。此刻,教师更多地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知识、经验共享与生成的地方,课堂也就焕发了生命活力。
2.3 讲究提问方式,提高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课堂交流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所占的比率高达20%到38%。通过提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相互交流和反馈信息。提问处理得当,就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相反,如果课堂提问把握不好,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课堂就会变得沉默。教师的提问不是随随便便的,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阶段。要上好一节体育课,单靠一两个问题或者简单化的问题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遵循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牢牢把握教材本身的特点和教材教学时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知识间有联系的系统化提问,这样才能多角度、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体育的信心。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把体育教材上的专业问题根据学生本身掌握的现有体育知识水平,分解成学生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二三个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甚至,教师还应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互动意识,从而在学习体育时兴趣更浓、信心更足。这样的课堂,我们定能看到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师生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
2.4 提倡新的评价考核模式,关注学生过程
当今的体育课堂,在教与学的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甚者评价被狭隘化,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测试,有多少学生达到优秀,有多少学生良好,忽视体育学习的后进生。新的课程改革条件下,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教师必须转变这种评价观念,从单一的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质的评价过渡到以形成性评价、量的评价为主,把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也纳入到考核范围中,把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参加学校体育队统统纳入到学生考核中,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体育的成长记录和档案袋。这种评价就比较全面,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关注孩子们的成长,不是口号,在这样多元评价的课堂中,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那种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呆若木鸡,成为“机器人”的状态会逐步退出我们的课堂。
综上所述,体育课堂上的沉默,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针对教学现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学中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此突破学生的消极沉默,使沉默的学生主动开口并积极发言,真正使学生
成为体育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沉默单调,而是既热烈又和谐,并充满个性化的声音,使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谢正义.体育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赵苏哲,段国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2(2).
[4]胡加匡.内容选择优先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3).
[5]李东平,高少文.体育课堂教学应注重创新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4).
(江苏镇江市宝塔路小学 212002)
G807.04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5.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