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健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广东 广州 510500)
武术技法中的道家哲学思想探析
孙 健1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广东 广州 510500)
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其技击方法、战略战术思想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道家哲学思想。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武术技击中的主要方法和思想特点,以及其与道家哲学思想的关联。通过对武术技击中的道家思想研究,丰富和深化了武术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武术理论与武术技击实践的联系,对武术技击文化的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术;道家;哲学思想
武术起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技法内容丰富多样,不同门类的主要技法也各不相同,如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等为主要功法;形意拳以劈、钻、炮、崩、横为基本五拳;八极拳以挨、傍、挤、靠为主要技击方法;披挂拳以披、挂、斩、剪、采、掠等为基本方法。尽管各家各个拳种在技击方法与原理上各不相同,但基本都遵循快慢、虚实、刚柔、动静、后发先至、反道之动等技法思想,最终达到以技取胜,而这些技法思想都源自道家哲学。鲁迅于1918年给许寿棠的信中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武术作为中国国术,其技法中同样蕴涵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1.1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于春秋战国,丰富于宋元,定型于明清。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蕴含中国文化哲理之奥妙,摄取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融传统医学之理,显传统美学之美,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层次纷杂的理论知识结构,它与中国的古典哲学、传统医学、传统美学、古代军事学、传统养生学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被国人称之为“国术”,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武术的核心就是技击应用,尤其是在军事中武术的技击价值是非常突出的,设有“田猎”和“武舞”等训练内容。武术进入现代,渐渐失去了军事意义,这使武术的技击本质被消弱,但武术的技击核心在国人的精神层次中依然处于重要地位。如果武术失去技击,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将与舞蹈无异,这就远离了人们对武术执着继承的情感需要。
1.2 武术的技击特点
1.2.1 攻防兼备
攻防兼备是武术技击的主要特点,在许多拳法中,都具有攻防技击意义。例如:初级三路长拳中“左弓步格挡冲拳”这一动作中左手做格挡的动作,化解对方的进攻,属于防守的动作,右手冲拳,是将对方的进攻化解之后的进攻动作,这个动作充分体现了武术技击攻防兼备的特点。攻防兼备的动作在武术动作中比较常见,如劈挂拳技法“单劈手”,南拳技法“左右鞭拳”等,无不体现攻防兼备的特点,。
1.2.2 内外结合
武术所讲究的“外”主要是指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以及该系统所完成的各种动作。论及“内”,常涉及“心、神、意、气”等问题。武术从哲学上整体的运动观出发,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讲究“内三合”与“外三合”,即心意合、意气合、气力合、肩髋合、肘膝合、手足合,注重动作与呼吸的协调配合。南拳中常以吐气发生助力;太极拳则要求“宽胸实腹,呼吸自然”;而八卦掌的“三病”之一就是“努气”,即“憋气”。各种拳法都把运气调息和动作配合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仅是为了通过呼吸使机体的循环系统和其他内脏器系统得到锻炼,还是为了动作更加自如,使各种技法在实战中能够灵活运用。
1.2.3 刚柔相济
任何技击之理,无不包含刚柔两个方面。许多技击拳式,看似刚劲凶狠,但绝不会无所顾忌地起手就以十分刚劲直取对方;柔者,也不会永远柔似棉团,空空洞洞毫无作用地一味柔来化去,或轻飘飘地用无吹灰之力打击对方的。刚柔在技击理论中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例如:太极拳是在柔化了对方的进攻之力,使对方呈被动时,靠骤然间的发力来打击对方的,它运用了一种巧妙的刚劲打击力,可以说,没有这种巧妙的发力,一直柔来化去,绝不可能有力地打击对方。对于刚劲有力的外家拳来说,看其外表似乎只有刚劲。然而,练功有素的外家武林高手,在出手时所以能把握得恰到好处的进退、攻防,以至最后准确地打击到对方有效部位的力度等,都是柔所起的支配作用。如果只会盲目地硬拼乱打,就达不到理想的技击效果,体现不了外家功夫的技击实质。
1.2.4 虚实分明
虚就是灵活松软、轻灵含蓄;实就是紧张坚实沉稳厚重。虚实分明是武术技击中的主要技法特点,例如,太极拳技法“白鹤亮翅”,左脚在前脚尖点地为虚,右脚全脚着地为实。虚实也在不停地交替变化,如“云手”,左脚脚尖点地为虚右脚全脚着地为实时,左脚向前跨步,左脚全脚着地为实右脚脚尖点地虚时,右脚向左脚并步,身体重心也随着步型步法的虚实变化在不断向左右脚转换,不会有滞迟沉重的感觉,从而使各种技法在实战中能够协调配合。在其它拳种中虚实动作有很多,还有虚实技法的实战应用,例如:散手中的直拳进攻,左拳为虚拳,试探对手的反应与距离,右拳为实拳,重力出击以制胜。很多拳种在动作、技战思想中无不体现其虚实分明的技法特点。
2.1 武术主要技法
武术技法内容丰富多样,不同门类的主要技法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踢、打、摔、摔、拿等技法,其中踢法有弹、蹬、踹、铲、丁、拐、错、点、挂、撩、摆、挂、缠等;打法有靠、崩、劈、挑、砸、撑、搂、拦、劈、砍、拍、推、按、采、例、勾、抄等;摔法有巩、别、切、抱、合等;拿法有错、刁、拿、扣、封、锁、闭、截等。武术技法每一招一式都具有实战性,在搏斗对抗中,应根据搏斗场景、搏斗对手特点,合理灵活采用各种技术,拳来格挡,脚来腾挪,远则用踢,近则用拿,做攻防结合,克敌制胜。
2.2 武术技法思想特点
2.2.1 动静结合,以静制动
动即运动,静即休止。在动静的关系中,要动静结合,一张一弛。光动不静,则躁而不安;只静不动,则一片死寂。但动静结合的时候,也各有侧重之处,有时应侧重动,有时该侧重静。道家思想中多强调以静制动的,《道德经》提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注重静的体现。(十六章)王弼注曰:“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这里,强调虚静制动,静之所以能够制动,动之所以起于虚静,是由于虚静终归于无。这便是以无为本来解释以静制动的玄学思想,继承了老子的学说。
2.2.2 避实击虚,出其不意
在搏击实战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发现对手的短处,避开对手的长处,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种技法思想特点,在传统拳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如《八卦掌》歌诀有云:“闪开避脱身换形,借彼力顺手推船”。《八卦掌》转圈走转的步伐不但灵活而且避实击虚,形成我顺敌背的局面,然后攻击。《太极拳》讲求避实击虚,后发制人。在散打比赛中,对手连续的做进攻动作时,表面上看动作一气呵成,如果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在连续进攻的动作之间通常会有一个连接点,这就是旧力已过,新力未发的一瞬间,是由防转攻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机进攻往往会得到出其不意的技击效果。在《峨眉拳》技法中有“旋击”一法,如果对手攻击时,来不及闪躲,就用原地旋转一周,用鞭拳的方法旋击对方,这样可以把对方击打的力量卸掉,也可以攻击对方。以上这些事例都是“敌实我避之,敌虚我击之”的具体事例,体现了武术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的思想特点。
2.2.3 攻守兼备,术贵致人
《李卫公问对》提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阐明了攻与守的辩证关系。武术技击也强调攻守兼备。进攻是为了战胜敌人,防守是为了等待有力的时机,积蓄进攻的力量,无论攻还是守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例如《八卦掌》实战中要求“化中打,打中化”的技击方法,强调进攻与防守要得势而攻,势去而守,守而不利则退,即不能战胜的时候就防守,能战胜的时候就进攻。
3.1 对“道”的遵循
“道”是一种只能用感悟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没有特定规则但又有一定规律的自然法则。庄子认为只有进入不受任何现实关系规定限制的境界,才能“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达到生死不惊,万物不介于怀的境界。庄子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是要求武术在实战中摆脱一招一式的束缚,综合各种招式优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同时还要注重武术文化的修养,达到一种至刚至大的精神境界。很多武术拳种的技击思想吸取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例如:太极拳理论技法与道家和道教的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养生、内丹、医学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太极拳是“道”与“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理,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结合。
3.2 刚柔辩证
老子曰“弱者道之用”这种观点是道家的方法论,也是很多武术技法运用所遵循的原则。道家思想总是将勇猛刚强和僵硬死板相联系,将柔弱和生动活泼相结合,如太极拳十分重视用道家理论指导技击,其强调以柔克刚技击功能,其方法论就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内功是太极拳的基础,如果没有意到形起、形起力发、力发神贯的内功,弱也就不可能转变成刚,也就不可能克敌致胜。正由于刚柔的相互依存转化,太极拳从而表现出刚中有柔,柔中寓刚的风格特点。
3.3 反道之动
老子学说的主体思想是“反者道之动”,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会朝向其对立的方向转化,而克制它的东西恰恰是其本身的对立面。“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被广泛运用于武术技击想中,成为武术技击基本原则。明代武术家军事家俞大猷在《剑经》中说,战术的关键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之诀矣。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于此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其旧力已尽,新力待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这些实战经验的总结,是反者之道的方法论在技击上的具体运用。“反者道之动”的原则在多种武现术拳种中有充分体现。例如太极拳讲究的“以慢制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特点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技法是在应用的重要体现。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是道家思想赋予武术神韵和精髓。而技击作为武术的核心内容,其在实战应用的过程中,处处受到道家哲学思想的指导,如:刚柔、动静、虚实、后发先至、反道之动等。道家思想丰富的内容与武术技击的密切关系,体现着对武术的指导与思想源泉。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53-370.
[2]旷文楠.技击一中挚武术的灵魂[J].武术健身,2003,13(6):29-41.
[3]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13.
[4]李淑惠.武术“攻”与“防”的剖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5):3-7.
[5]蒲李周.论儒教、道教、佛教对武术的积极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6,8(3):7-9.
[6]杨如丽.武术内家拳与道家文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6):4-8.
[7]陈秀英.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略述[J].枣庄学院学报, 2006(5):109-112.
[8]傅勤家.中国道教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214-220.
The Taoist Philosophy of Martial Arts Techniques
SUN Jian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Rooted on in the soil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method, strategy and tactics though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rigine from the Tao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analyze the main method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tial art, as well as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Taoist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tudy of Taoist thought in martial arts,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re enriched and deepened, the connection of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martial art is strengthene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 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martial arts; Taoism; philosophy
孙健(1973-),广东广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摔跤、武术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