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鲁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315010)
例析实施组合练习时应明确的几种关系
周鲁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315010)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一般会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内容之间的搭配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内容之间的组合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前者考虑的是内容与内容之间的组合是否符合目标的需要,后者考虑的是在运动环境下,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必要的运动负荷,也就是要实现运动技能的习得与运动素质的同步提高。这种思考基于体育教学的两个核心点:运动知识的学习与身体素质的提升。然而,组合练习与它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此举例分析:通常来说,在学习运动强度不大的队列、体操类练习时,会搭配具有一定练习强度的锻炼性内容;在学习长跑等相对枯燥、本身运动强度较大的内容时,要搭配组合一些趣味性强且具有恢复身体机能的内容。这些学习内容一旦在课堂上实现组合,对于学习者而言,即构成了从课堂整体而言的学习内容层面上的组合练习。
通过本次研讨所给出的投篮案例分析发现,一节单手肩上投篮的学习内容,是否存在内容层面上的组合练习呢?案例中所给出的具体练习内容如下:1.跟老师原地徒手模仿投篮;2.原地有球模仿投篮练习;3.原地或运球单手自投自接;4.“丢+坐+投”练习;5.两名学生一个篮球互投;6.由近至远单手投高标志线练习;7.运球急停单手投标志线练习;8.自我选择距离,检测投目标练习5次;9.组合练习:运球3米+2米传球+接球+单手肩上投篮。从以上1~8个练习内容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存在练习形式上的变化,每一个单列练习内容都属于分解练习,当将1~8个练习内容作为整体来看时,它就是以单手肩上投篮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实施的组合练习。但需要思考的是3~8个练习内容是否就不属于组合练习?在后面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学习者在进行新的技术动作学习时,往往伴随着以重复同一技术动作练习以获得正确身体感知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学生更需要的是通过单个练习,不被外在条件干扰,进而获得最原始、最基础的身体认知。如,在初学单踏双落的起跳落地练习时,往往不要求练习者做上肢、躯干等部位的动作,以免干扰下肢动作的学习。再如,本期案例给出的“1.跟老师原地徒手模仿投篮”、“2.原地有球模仿投篮练习”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随着学习者人数的变化,是否会形成组合练习呢?以本次研讨所给出的投篮练习中的第5个练习(两名学生一个篮球互投)为例可以发现,即便这里的传球者可能不是篮球运动中的传球,但是对于练习投篮者而言还是出现了“接—投”两种动作组合的练习。由此分析,练习5属于组合练习的范畴。继续追问一下,人数变化一定会形成组合练习吗?如,在进行“齐步走—立定”的练习中,以人数增、减变化的练习方式,是不是属于组合练习呢?在这里人员的变化,虽然带来了练习难度的变化,但没有带来学习者个体动作结构的变化,所以相对学习者个体来说,不具备组合练习的特征。
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运动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学习者动作结构的变化。仍然以本期讨论所给出的投篮教学练习为例,我们可以分别从“6.由近至远单手投高标志线练习”与“8.自我选择距离,检测投目标练习5次”中发现运动条件的变化。在“由近至远单手投高标志线”到“自我选择距离”这个过程中,虽然单手投篮这个上肢动作结构没有改变,但是出手的速度、力度都在发生变化,同时参与运动的身体部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一旦发生变化,就会有新的身体感知形成。如果将每一次变化都看作是单个练习,这个由近至远的练习过程,实际上构成了组合练习。
是不是改变运动条件的组合练习一定会提升练习的有效性呢?以单踏双落的初期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在起跳点与落地点中间设置了高度、远度不一样的标志物,此设计实际上让学生从关注单踏双落变成以关注如何超越标志物为目标了,为了实现目标,初学者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单踏双落的运动方式可能就无法得以保证了。
运动技术的学习具有明确的动作要求。要求越明确,学习者越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组合练习也是如此。可从案例“3.原地或运球单手自投自接”、“4.丢+坐+投练习”、“7.运球急停单手投标志线练习”(以下简称3、4、7)来进行论证分析。本次案例研讨中将以上三项练习排除在组合练习之外。它们真不属于组合练习吗?从学习个体来判断,它们都是在没有其他人员参与下的学习,但都是组合了不同的动作要求:3、7表现出了“A(运球)+B(单手投)”,4则为“C(丢)+D(坐)+B(投)”。当两种以上的动作要求出现在同一练习单位时间内,形成了运动条件的变化以及练习内容的变化,将单手投篮置于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环境之中,形成了目标的组合、动作的组合,产生了新的动作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案例中所提出的3、4、7还是属于组合练习的范畴。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在进行组合练习的设计时,要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并把握好上述若干关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的运用,才能达到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1]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59.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于志华,徐淑玲,柯茜.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中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的最佳组合方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J].2012(0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