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卿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
美学视域下高校乒乓球教学的研究
周正卿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
乒乓球运动在中国被誉为“国球”。之所以有这种美誉,一方面,要追溯到富有传奇意义且众所周知的那段“乒乓外交”历史回忆;另一方面,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赛场上的“傲人”战绩,激发出无数民众的爱国情感。因此,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都会设置乒乓球课程作为必备课程。乒乓球课程作为热门体育课程之一,不仅担负着教授学生乒乓技能的职责,还承载着传承优良体育文化的重任。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看似普及率较高的乒乓球项目,作为教师如何教授好一门乒乓球课程是件实属不易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一学期时间内对乒乓球运动既能全方位地了解,又能掌握一定实战技巧是笔者一直探索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主要通过美学的角度,思考并探讨普通高校乒乓球的教学新思路。
本文对象为全日制高校普通大学生,而非体育专业或特招普通大学生。同时,做出这种选择也受笔者的教学经历限制。笔者现教授北京大学本科乒乓球课程,选修的学生都为普通大学生①。之所以做出这样区分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全日制普通大学在修乒乓课程时展现出以下的特点:第一,基础差,热情高。选课学生中大多数基础薄弱,甚至是“零”基础。正是这些同学才有更大的积极性学习乒乓球课程。第二,时间紧,精力少。据笔者观察发现,多数学生每周仅上课时间摸球板,平均少于2小时。根据北京大每学期16周的教学安排,除去考试周以外,学生几乎把精力都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第三,动手少,思考多。也许是北京大学学生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教师在上课讲解新技术动作或示范练习时,学生们多以听为主,而并不习惯于动手实践。综上,基于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代表的普通学生在学习乒乓球时展现出来的特征,给教师的课程教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特别是,笔者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一学期课程若是单以技术为讲解重点,由于内容不断深入和技术难度的增加,只适用于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若是以基础教学为重点,又不符合基础好的部分学生需求,往往造成课程内容过于单调、无挑战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期末环节对课程教学产生厌恶情绪。因此,笔者认为综合普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以“审美”视角学习和欣赏乒乓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需求差异较大的问题,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目前,对于乒乓球美学的研究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开始涉及。从技术“五要素”看,丁立威(2004)、成波锦(2007)等指出乒乓球具有速度美、旋转美、力量美、落点美和弧线美的特征,强调以上几点是乒乓球项目与生俱来的特质,是该项目独有、最本质、最核心的美。邢海洋(2009)指出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除掌握技术美以外,还应领略乒乓球的“沟通美”、了解乒乓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认识如何进行体育的团结写作。除了现有对乒乓美学研究的赘述以为,笔者认为从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而言,注意对以下特质的欣赏,有助于课程教学的改善。
2.1 对乒乓球“变化美”的欣赏
与其他小球项目(如网球、羽毛球)相比较,乒乓球运动的最大魅力在于其变化多,包括旋转变化、速度变化、落点变化、技战术变化等等。由于乒乓球(table tennis)是从网球(tennis)项目演变而来的,与网球项目受场地限制较明显(有红土、硬地、草地三种场地类型)相比,乒乓球对球台的要求十分统一且场地面积小,球手只能通过速度、旋转等变化才能获得得分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球员比赛过程中的技战术使用和调整加以思考引导。
另外,相比其他项目,乒乓球的器材种类也是最为丰富的。按照胶皮种类,简单概括可以分为反胶、正胶、生胶和长胶,不同胶皮有不同性能,击出球的特点也就不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会将胶皮种类及其打发特点专门用一堂课的时间来讲授,让学生使用不同种类的球拍击球练习,感受不同器材的性能。如反胶以旋转和弧线见长,长胶靠出奇制胜,正胶则凭借速度创造机会等。总之,现代乒乓球器材的多样性结合乒乓球项目本身多变的旋转和丰富技战术体系,为教学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帮助和培养学生对乒乓球“变化美”的欣赏和理解,是课堂教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2.2 对乒乓球“创新美”的欣赏
近年来,乒乓球运动可以说是规则改变最为频繁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小球换大球、无遮挡发球、“11分”制、无机胶水以及塑料球时代的到来,乒乓球技术变化逐渐趋向单调,虽然相持球回合数增加,但是旋转降低,速度减慢难免给该项目原有的“变化美”减少了几分魅力。然而,伴随器材性能和比赛体制的新发展,更多新技术、战术也孕育而生。以许昕为代表,将过去原有的反手拧来技术扩展至正手近台拧拉,极大地丰富了正手位台内球的接发球方式。如以训练创新为例,中国队先后就创新了模拟训练、多球训练和男帮女训练等方法。可以说,这些实践中无不散发着乒乓球运动独特的创新之美,同时也为乒乓球课程提供了宝库的知识素材。
2.3 对乒乓球“竞技美”的欣赏
作为竞技体育的代表,笔者认为除了让学生学习到基本技术以为,还应尽量多让他们体会到乒乓球项目的“竞技美”。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竞技的方法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术,并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做到“活学活用”,不至于最后学到的是“死技术”;另一方面,适度的竞技运动能够加强学生在运用技术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既能加深对乒乓球运动规律的了解,还能培养兴趣,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角度来看乒乓项目“竞技美”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技术的“运用美”;二是战术的“智慧美”。所谓技术“运用美”,顾名思义就是在竞技过程中合理运用技术,已获得最佳的得分机会。中国队长久以来一直致力于摸索乒乓项目的“制胜因素”,建立了“特长突出,技术全面”的训练指导方针。其中“特长”中的“长”,则更为强调“前三板”技术;“全面”中的“全”指的是在比赛中的各个环节达到技术上“相对均衡,无明显漏洞”。以乒乓球比赛三段指标为例,发球抢攻阶段(包括发球、发球抢攻、发球被抢攻)、接发球抢攻阶段(包括接发球、接球后被攻、接发球抢攻、接球后抢攻)、过渡到相持阶段(包括主动进攻、被动防御及其相互转换等16项技术)的使用率、得分率的横向、纵向比较都是可以跟学生讲解、示范的重点内容,以此达到学生初步理解“竞技美”的目的。若要更深一步理解,则要引领学生感受乒乓球战术的“智慧美”。要知道“技术永远是为战术服务的”,只有明白战术体系,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使用的目的。因此,安排适度的运动竞赛是让学生体验竞技“智慧美”的很好的方式之一。竞赛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比赛中合理使用技术并且培养运动领袖排兵布阵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运动竞赛时,首先需要强调竞赛的目的不是胜负输赢,而对前面课程中运动技术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巩固;其次合理配对与分组,保证个人比赛(男女之分)和团体比赛中各组的实力均衡,才能充分调动课堂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实时对技术、战术安排加以点评,避免学生过于在意比分得失。
3.1 加强教师主体建设是实施乒乓球“体育”和“美育”兼而有之的关键举措
乒乓球是属于对技术要求比较的个人运动项目,它的魅力之处也在于其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因此,教师教授乒乓球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其“美”从难以理解的复杂合体分解为易于接受的简单个体,逐一向学生介绍和传授。这个过程看似容易,但实质上它要求教师要具备“体育”和“美育”两种基本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育”教师,首先要求体育老师不仅在乒乓球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上达到一定水平,还要增加自身美学修养,提升审美能力。丰富自身体育美学的知识体系。其次,精化、美化教学语言和规范、标准教学动作是建立学生乒乓球美学观念的重要基础。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与动作传递给学生知识信息,一流教学语言和示范动作不仅能准确到位指示学生“该怎么做”,而且能增加学生兴趣,积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特别是乒乓球技术动作更细,更需要学生深刻体会才能掌握好动作要领,需要教师在良好的讲解基础上配合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才能激发学生急于一试的热情,体验运动和美学相结合带给他们的身体感应。
3.2 树立“科学与人文”相融的课程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运动理念
由于乒乓球项目“重技术,轻体能”运动特点,笔者结合教学经历发现,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偏重于科学方法和技术而疏忽了人文精神的灌输和培养。吴昊(2015)指出“为了实现给定锻炼次数、高度、远度、技术动作的掌握,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真实情况,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和方法去达成那样的目标,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人当成一个产品来加工,程序和方法都显得机械,结果造成体育课程的‘异化’”。这就好比,教师在教授“科学”的乒乓球技术动作和专业知识中,若是过度注重技术要领的规范程度、推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对乒乓球的好奇心,减少学习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缺乏对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造成教学上不科学。对这种“异化”进行纠正,势必要增加教学中人文精神关怀;而对于乒乓球“美”欣赏的培养,恰恰就是一种很好的人文教育。增加对乒乓球运动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克服过于强调“科学”训练带来的机械和枯燥,同时能加学生对于该项目的理解深度和兴趣爱好。以乒乓球的“创新美”为例,中国乒乓球业余圈中有很多“民间高手”,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技术动作也没有那么规范。但是,作为“高手”,其“高明”之处就是他们敢于做各种尝试,比如改变海绵的性能、独创击球方式等,在“创新”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理解了乒乓球的规律,掌握了新的击球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使得他们真正热爱上了这项运动,结交很多朋友,并把乒乓球作为他们“伴随到老”的体育锻炼活动。当然,这种过程往往是漫长的。但是笔者相信,若是通过一学期的“乒乓球”的课程教学,教师能够以“美”的视角作为“敲门砖”指导学生学习乒乓球,那么无论是人文关怀还是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注释:
①现《北京大学体育课程方案及体育教学管理办法》(2014年9月修订)中要求“本科生必须获得4个体育课程必修学分,一学期只能选修一门体育课程”……“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项目,兴趣选项和体育保健三类,其中兴趣项目中包含乒乓球等。”而体育特长生可以用运动训练课代替必修课学分。
[ 1 ] 陆红.运动竞赛分类方法浅析[ J ].中国西部科技,2010(13):68-69.
[ 2 ] 吴昊.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自觉:以北京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为例[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 3 ] 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G807.4
A
1674-151X(2015)08-082-03
2015-06-30
周正卿(1985 ~),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