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金寨县蚕业发展现状及措施

2015-11-30 17:55程文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程文明

摘要 介绍金寨县蚕业生产现状,分析蚕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稳定县域蚕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蚕业发展;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金寨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323-03

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栽桑养蚕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县域大力栽桑养蚕,许多农户靠发展蚕桑生产脱贫致富。蚕桑生产一度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曾连续37年位居安徽省首位,成为全国丝绸重点生产县之一。在1995年鼎盛时期,全县桑园面积1.43万hm2,12万户、21.5万人从事蚕桑生产,年发种量27万盒,年产茧6 300 t,丝绸工业企业57家,从业人员2万人,系列产值4.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0%,全县形成了桑茧丝绸及丝绸制成品完整的种、养及工业加工产业体系。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丝绸市场冲击、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生产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因素影响,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降低,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积极性受挫,甚至挖桑毁桑,导致桑园面积、蚕饲养量、蚕茧产量锐减。在现阶段农村深化经营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县域蚕业可持续发展,发挥蚕桑生产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是蚕桑生产工作者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着力创新生产方式,调优县域蚕桑生产内部结构,提高蚕桑生产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水平,发挥蚕桑生产比较优势,提高蚕桑生产市场竞争力,是新时期金寨县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必然选择。

1 蚕业发展现状

劳动工值的高低是衡量一项产业的基本经济指标。从金寨县蚕桑生产现状看,桑园分散、蚕农分散、蚕桑生产规模较小、劳动工值较低的状况较明显。全县23个乡镇,1个现代产业园区,226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人,2014年有桑园3 466.7 hm2,养蚕31 980盒,产茧1 500 t,蚕茧收入4 650万元。分布在全县所有乡镇、园区、行政村、27 806户蚕农户中,平均1 hm2桑年养蚕不到15盒,户均养蚕不足1.5盒,养蚕收入占家庭收入不足10%。通过测算,农户分散养蚕获得的平均收入达50元/d左右,仅是县内劳动力市场价格(150元/d左右)的1/3。正是由于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低,造成群众养蚕积极性不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从实践看,养蚕大户较中小规模养蚕户节约用工,能充分发挥劳动价值。槐树湾乡板堰村柳坳村民组余玉斌户,家庭劳力2人,承包别人弃管的桑园养蚕,雇佣2个劳力,2014年养蚕50张,收入近9万元,蚕茧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85%,带动当地群众普遍栽桑养蚕。按科学养蚕理论数据并结合金寨实际测算,密植成林桑园1 hm2,1年至少养蚕45张,每张可产鲜茧40~50 kg,按现行市场中等价格30元/kg计算,产值5.4万元/hm2,一般一个劳动力可管理桑树3 333.3 m2,产值1.8万元。因此,扩大农户种桑养蚕规模,追求蚕业适度规模效益,对于蚕业稳定发展十分重要,这是金寨县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1 培育养蚕大户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民就近流转荒芜桑园,引导桑园逐步向养蚕能手集中,在全县着力培育形成一批户均有桑2 000.00~3 333.33 m2、年产茧500 kg、蚕桑收入占家庭收入1/3以上、产值达到4.5万元/hm2以上、户均蚕业收入达到4.5万元/hm2以上的适度规模农户。形成蚕业区域化、基地化生产的格局。努力使大户养蚕量占到全县养蚕量的50%以上,促进全县的蚕桑产业形成稳步发展的态势。

1.2 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

以村为单位建立蚕桑生产合作社,用合作形式引领和指导生产、服务蚕农、增强预防市场风险能力。一个专业合作社最低要求有33.3 hm2以上桑园,100户以上社员,年养蚕1 000张以上。

1.3 兴办蚕桑场

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经纪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牵头创办领办,流转农户土地,兴办蚕桑场,实施综合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如用桑叶做菜、做茶,桑园套种、套养(套种菜、中药材等;套养鸡等),桑枝条育菌,蚕沙养鱼等,用工厂化规模养殖逐步代替农户小规模养殖,改变栽桑仅产茧的单一产品生产结构,开发多元产品,以此提高单位面积效益,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同时,用企业组织形式吸纳土地流转后农户劳力就地从事蚕桑产业务工,以此整合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1.4 推行“订单农业”模式

按“谁投资、谁受益、谁服务、谁受益”原则,要求全县各蚕茧收烘单位、缫丝企业履行服务义务,与蚕农签定合同契约,提供产前、产中服务,承诺最低保护价和以工补农(二次返利)标准,确保每年茧价稳中有升和蚕农收入相对稳定。同时,积极引入蚕业发现保险机制,进而增强蚕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1]。

2 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蚕业要发展,科技应先行。近年来,金寨县蚕桑技术推广应用不断萎缩、桑园管理不科学、养蚕技术粗放、蚕茧品质下降等情况日渐凸显。

2.1 蚕业技术人员缺乏

原来的一些蚕桑生产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到龄退休、有的转岗其他行业,近10年没有新的专业人员补充。全县现有的20余名蚕桑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大多在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精力不够集中,职能作用没有真正发挥,蚕桑生产科技推广“最后一站”的问题十分突出。

2.2 蚕桑生产实用技术应用倒退

突出表现在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蚕农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工,增加单产,大量采用草笼、竹梢等蚕簇,全县方格簇使用率不到30%。更有蚕农在上簇期间关闭门窗,增加湿度,普遍存在提前摘茧、出售毛脚茧情况。endprint

2.3 蚕桑技术推广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导致在蚕桑养殖过程中,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慢。

3 进一步促进蚕业发展的措施

3.1 着力科技进步,提高蚕业优质化水平

3.1.1 大力推广速成丰产桑园栽培技术。桑园是养蚕的基础,要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必须建立优质丰产桑园基地。应结合县域各产业规划,选择现有一定蚕桑生产基础的乡镇、村组,相对集中规划布局桑园基地。建园时要精选优质苗木、深沟吊槽、施足底肥、合理密植、精心养成、一步成园,努力实现丰产期年桑产叶不低于30 t/hm2,年产茧不低于1 500 kg/hm2,年养蚕收入不低于3万元/hm2的经济指标,充分发挥栽桑养蚕投资小、见效快、产出高等比较效益,吸引更多农户稳定发展蚕桑生产。

3.1.2 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从蚕体生理上,小蚕期是蚕儿生长发育的基础,对于蚕儿正常生长发育尤为关键。生产实践证明,养好小蚕一半收,推行小蚕共育是养好小蚕的最有效技术措施,是保证规模养蚕稳产高产的最佳选择。一是选好蚕室。要做到“四专一远”,即专用桑园、专用小蚕房、专用蚕具、专人共育、远离大蚕房。二是保种、保头数。要做好补催青和收蚁工作,保证孵化齐整、蚁体强健、收蚁完全,一般领种前1 d把小蚕室温度升至25.5 ℃,把湿度补到干湿差1.5 ℃,领种后迅速运抵小蚕室进行黑暗保护,收蚁当天(领种后第3天)5:00—6:00开灯感光,在10:00以前收蚁完毕。三是合理采桑、调桑、给桑。采桑时精选适熟桑叶,收蚁用树顶部黄中带绿叶片,1龄用绿中带黄,2龄用绿色,3龄用深绿色叶片,为防止中毒,每次采回的桑叶必须进行试喂;调桑时切成方块叶,切叶大小为每龄蚕蚕体长度的2倍见方为标准。给桑时一般每天给3次,每次给桑1.0~1.5层,尽量给桑均匀,不可吊食。四是把好温、湿度调节关、眠起处理关、消毒防病关和分蚕到户关。小蚕适应高温多湿环境,应以温度为核心调节蚕室小气候,1~2龄温度控制在26~28 ℃,干湿差0.5 ℃;3龄温度调节在25~26 ℃,干湿差1 ℃为好,一般采用防干纸育,即1~2龄下垫上盖、眠中不盖,3龄只盖不垫,眠中不盖防干纸。小蚕就眠快,眠期短,趋光趋密,眠起处理要注意室内光线均匀,饱食就眠,超前扩座,提早加眠网,适时饷食。小蚕期除沙一般一龄不除沙,2龄起除、眠除各1次,3龄起、中、眠除各1次。小蚕期蚕前10 d必须用1%有效漂白粉液或2%福尔马林液严格消毒,坚持“扫、洗、刮、粉、消”五程序。蚕中消毒1龄收蚁后用小蚕防病1号消毒1次;眠前消毒1次;2龄、3龄起蚕、龄中、眠前各消毒1次。同时,小蚕期注意防止农药、烤烟中毒以及蚁害和鼠害。小蚕共育至3龄起蚕喂第1顿桑叶后分蚕。分蚕前各户要做好大蚕室消毒等各项准备,运蚕途中防日晒、雨淋、挤压,避免蚕体受伤。特别注意共育室不能养大蚕,共育结束后立即打扫干净,彻底消毒[2]。

3.1.3 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和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张。为进一步适应蚕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节约劳动力,提高劳动工值,必须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目前,该技术体系主要有小蚕共育、少回育、条桑育、蚕台育、大棚养蚕、自动上簇等实用技术。

(1)小蚕省力化共育技术。就是选取饲养技术过硬的、有小蚕专用桑园、房屋、劳力充足的蚕桑专业户,集中饲养小蚕,至3龄起或4龄起再分发给普通农户饲养大蚕。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有“四省一高三便于”的优点:“四省”,即省劳力(每张蚕种可节省劳力6~7个)、省桑叶(可避免小蚕用桑浪费,可节省1/3桑叶)、省投资(省加温燃料、蚕药、蚕具,投资可节省1/2以上)、省房屋(一般1间20 m2的房屋可共育小蚕30~50盒);“一高”,即产量高,因为小蚕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饲养,诸如普通蚕农很难掌握的蚕室温湿度、采叶标准、扩座、眠起处理等严格标准操作,这样蚕儿发育整齐、遗失少、头数多,另外,蚕儿体质强健、抗病力强,大蚕很少发病,所以能实现高产、稳产。一般共育的与不共育的相比较,张种产量增加了3.0~3.5 kg,便于消毒防病,便于管理,便于技术指导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大蚕省力化条桑育、蚕台育技术。这种省力化饲蚕方式改变传统的蚕匾育,将大蚕移放到蚕台上直接用条桑饲养,减少了购买蚕匾的大额投资,显著降低了养蚕成本;喂蚕速度比蚕匾育快3~4倍;同时避免了天天除沙,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条桑育与蚕台育结合,具有更省工、省力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春蚕和晚秋蚕。必须注意的是:每天给蚕座厚撒1次新鲜石灰粉,起隔离蚕沙、吸湿和防病的作用;在上簇前1 d应改喂片叶,以便于熟蚕上簇。

(3)简易大棚养蚕省力化技术。这种方式在于减少桑叶运输等用工。选取靠近桑园、地势较高地方搭棚,棚大小根据桑园面积及每期蚕的饲养规模而定。小蚕共育分蚕到户后,饲蚕至4龄饷食后进棚饲养,或在5龄饷食后进棚下地饲养。饲养中注意做好防鸟、防鼠工作,并根据天气的变化搞好保温和降温工作,一般夏蚕、早秋蚕白天打开大棚两头进行通风,晚上可掀开棚布降温;春蚕、晚秋白天可适当打开棚布升温,晚上密闭保温。

(4)自动上簇省力化技术。就是待大批蚕成熟时在蚕座上撒少量桑叶,然后将簇具展开直接平放在蚕座上让熟蚕自行爬上营茧。这项技术的关键是熟蚕整齐,控制熟蚕齐一的方法:蚕儿提青分批,大眠提青分批后按发育整齐度分开饲养;见熟时添食蜕皮激素(1支蜕皮激素加水2 kg)。使用方格簇时为了加快熟蚕入孔,减少翻簇时间,利用熟蚕避光性,在室外树荫下预挂上簇,可加速入孔,当茧衣形成时,再把方格簇移到室内营茧,这样还可有利于提高茧质[3]。

3.1.4 大力健全技术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县、乡(镇)、村、组4级蚕桑服务网络,县有蚕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村有蚕桑专业技术员,村民组有蚕桑专业技术示范户,县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组包户,层层包技术指导,实现蚕桑专业技术推广应用网格化管理。二是转变蚕桑技术服务职能。蚕桑专业技术人员要贴近蚕农提供优质服务,深入桑园、蚕室现场指导,工作重点向基础、向大户倾斜,从一般服务转到解决疑难问题,树立和培育典型辐射上来。三是充分利用金寨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技术培训机制,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学习,另一方面组织培训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大力提高蚕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养。四是着力技术创新,与省蚕研所、安农大等院所加强联系,争取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邀请蚕桑、丝绸专家,对金寨县桑茧丝绸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高层次培训培养;或将该县蚕桑、丝绸专业技术人员送入院、所进行培训培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要依托院、所科技力量,开展养蚕产业化、缫丝智能化、织造无梭化、后整理精美化等产业技术攻关,依靠科技进步打破传统落后生产主式,提高行业经济效益,提升茧丝绸发展地位,加速实现我县茧丝绸行业转型升级。endprint

3.2 着力企业带动,提高蚕业产业化水平

以市场为先导,以质量作保证,以效益求生存,以重组为方式,整合县域各家茧丝绸企业,形成“公司﹢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提高行业整体效益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全行业产、供、销良性互动。

3.2.1 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县域现有宏宝、三利、金燕、天锦4家丝绸企业并购重组,着力培育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企业融资、招工、技改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支持企业以扶贫开发方式发展桑园基地和蚕桑专业大户,以科技创新方式进行丝绸、家纺、服装、丝棉被及桑、茧、丝绸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名优品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2.2 扩大“金寨丝绸”品牌效应。金寨县是全国丝绸生产重点县之一,2013年成功申请注册了“金寨丝绸”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现阶段应围绕提升“金寨丝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做活蚕桑发展新篇章。

3.2.3 发展优质茧。优质茧是“金寨丝绸”品牌的基石。优质茧的生产包括良种、饲养管理、簇具及上簇管理、收烘等各个方面,应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公司+农户”、蚕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建立优质茧生产基地,实行优茧优价,大力推广应用优质桑蚕新品种、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提高蚕茧品质。

3.2.4 发展优质丝、绸新产品。引导支持县域丝绸加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吸纳同行业先进生产技术、管理规范,加强蚕茧收烘质量管理,淘汰缫丝、织绸落后产能,主要生产高档丝、绸产品,开展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2.5 发展“金寨丝绸”电子商务。引导支持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推介“金寨丝绸”产品,通过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宣传“金寨丝绸”。通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市场展销活动,在全国重点城市、旅游区设置“金寨丝绸”专卖店,推销“金寨丝绸”产品。着力使“金寨丝绸”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提高市场占有率。

3.2.6 发展“金寨丝绸”旅游产品。金寨素有“蚕吐丝,蜂酿蜜,树流漆”的美誉。挖掘这一历史底蕴,结合县域绿色、红色旅游胜地资源,发展休闲观光蚕业,创建“金寨丝绸”旅游产品,使“金寨丝绸”融合县域旅游经济,必将促进县域蚕业可持续发展[4]。

3.3 开发桑蚕副产品

依托金寨农产品供销大市场为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招商引资桑蚕副产品加工企业入驻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加速开发桑工艺品、桑叶茶、蚕沙药枕、蚕蛹虫草、桑黄菌、废丝蛋白等副产品,把金寨县建成全国知名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集散地,以此提高茧丝绸全产业链综合效益,助推县域蚕桑丝绸产业重振辉煌,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代钢.秦巴山区生态蚕业技术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5-124.

[2] 董桂清,潘志新,肖丽萍,等.广西蚕业生产规模及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5(2):75-80.

[3] 胡文龙,郑琳,汪兴志,等.云南省蚕业生产考察报告[J].蚕学通讯,2012(4):39-43.

[4] 段卫平.南阳蚕业生产与蚕业教育[J].河南农业,2008(4):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