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龙++涂作菊++岳建武
摘要 茶网蝽是西南茶区最主要的虫害,这种虫害主要通过自然扩散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风传播和茶叶鲜叶、茶苗的运输传播。该文对陕南茶区茶网蝽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 茶网蝽;形态;危害特点;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152-02
茶网蝽害虫是我国西南茶区中最主要的害虫,在昆虫分类的过程中属于半翅目网蝽科,也称之为白纱娘,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类型。若虫以及成虫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在茶树叶的背面吸食汁液。这种虫害出现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叶片正面会呈现出较为密集的白色小斑点,呈一片灰白,而茶叶背面则含有大量的黑色黏质物,主要是茶网蝽所产生的排泄物、脱壳以及滋生的霉菌等物质。茶网蝽集中危害,情况严重时会导致茶叶叶片脱落,减缓茶叶的生长,会对茶叶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1 茶网蝽的基本形态
茶网蝽的生长周期主要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正在羽化的成虫初次发现一般在10—11月,主要以卵进入越冬期,对于孵化较晚的若虫,则无法越过冬季。直到下一年的4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随着当地温度的不断升高,越冬虫逐渐孵化成形,紫阳县一般于5月初进入越冬代若虫盛发期,若虫集中危害,而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较为集中并产卵,8月上旬进入第2代若虫盛发期,10—11月重复以上的生长过程,进入重复性以卵越冬的时期[1]。
2 紫阳县茶网蝽发生状况
通过对陕南茶区茶网蝽虫害的分析,可以发现从虫害的发现之初到2013年,这种虫害已经扩散到了多个城乡,不同城乡虫害的受灾面积也大不相同,危害度在二级以上的茶园达到了933 hm2,从而导致茶园的生产效率急剧下降,成品茶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陕南茶区2010—2013年的茶网蝽的数量为例,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3 茶网蝽的发展趋势
茶网蝽的存在会对茶园造成严重的影响,观察过程中发现,茶网蝽的体积很小,其爬行的能力十分有限,虽然成虫具有翅膀,同时具备飞行能力,但是飞翔的能力相对较弱,其成虫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凭借空气强烈流动的状态,成虫会凭借空气气流飘向空气中,在气流中任意扩散,如果在扩散的同时有大量的成虫掉落在茶园区内,就形成了一个生长及繁殖的基地,再经过一个周期,又会通过同样的方式进行扩散[2]。随着茶网蝽在川东茶区的暴发并扩散,2012年紫阳县、镇巴县在东北方向呈梯次的传播形式进行扩散,对于靠近南边的区域而言,其受灾的状况较为严重,如果按照这种传播速度,势必会对我国茶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该及时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为整个茶园茶叶的生产提供保证。
4 茶网蝽的危害特点
由于茶网蝽体型小,传播速度快,危害特点表现为易繁殖、易扩散、无天敌、易暴发以及多重危害。其中,易繁殖主要是指由于虫害的体型较小,群体数量大,因此其繁殖能力较强,对茶区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强大的。易扩散主要是指虫害的群体数量大,扩散到无虫害茶区的能力很强。无天敌是指由于这种虫害的出现是由境外传入,在现阶段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天敌较少甚至没有,对于自然控制力十分有限。易暴发是指在适宜的环境下,会在适宜的茶园内出现大规模、大面积的虫现象,从而对园区茶叶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多重危害是指这种虫害主要是依靠直接吸取汁液生存的,而且其分泌的物质会使茶叶产生霉菌,从而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长期发展下去会造成茶叶的减产、绝收等现象,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3]。
5 茶网蝽控制措施
5.1 不同农药种类防治茶网蝽
紫阳县瓦庙镇瓦滩村在2014年对成年受害的茶园进行了不同农药方式效果的分析,发现了3种防治茶网蝽病虫害较高的农药,分别是噻虫嗪、吡虫啉、联苯菊酯,通过这3种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减缓病虫的生长,也同时为茶园的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5.2 3种农药浓度的试验
通过对3种农药浓度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浓度配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初步确定较为合理的药物浓度以及施用量如下:①在使用噻虫嗪试剂时,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400倍液。②在使用吡虫啉试剂时,应用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 400倍液。③在使用联苯菊酯时,应用2.5%联苯菊酯微乳剂2 800倍液。
在农药喷洒结束之后,在15 d后对茶园中的茶样进行采制,结果发现叶片中的氟氯氰菊酯以及啶虫脒等物质都没有出现,而其余物质的残余量并没有超过农业部的规定标准。
5.3 农药防治经验
通过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连片的33.3 hm2的受害成年茶园的防治可以发现,10 d之后,茶网蝽得到有效的防治。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茶网蝽的出现存在无趋性,在防治过程中并不能采用灯光以及信息素等诱杀方式,这是由于虫害的活动力较弱,如果采用上述防治措施,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农药防治措施的建立就是十分可行的治愈手段。二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定要选择联防联治的治理手段,在每年的5月上旬进行农药的喷洒,这一阶段是若虫出现的高峰期,同样也是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4]。三是在病虫防治的过程中,农药的漏喷以及害虫世代重叠现象的出现,是害虫无法得到有效防治以及反弹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农药喷洒的10 d内,应该连续防治,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防治效果,但是也应该控制农药喷洒的次数,防止农药超标对茶叶的种植造成严重影响。四是在农药施用过程中,应该通过对茶园密度的分析,制定科学化的治理手段,将茶园从内外、从上到下均匀喷洒到,在喷洒的过程中应该选用机动喷雾器,以将茶园的不同地区都喷洒到,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茶园茶网蝽病虫防治过程中,防治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病虫害出现的危害特点,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在不断试验的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减少茶网蝽对茶叶生产造成的破坏及影响。因此,在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通过科学防治措施的建立,将茶网蝽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茶园产业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7 参考文献
[1] 陈孝钧,吴平昌,马荣彬,等.镇巴茶区一种新发生的害虫:茶网蝽[J].中国茶叶,2013(8):16-17.
[2] 吴平昌,李尤学.陕南茶区茶网蝽发生现状和防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3):73-76.
[3] 吴平昌,马良才,张敏.茶网蝽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和为害程度的分级[J].茶业通报,2012(3):141-143.
[4] 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3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