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月超
摘要 介绍青冈县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发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当地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瘟病;传播途径;发病原因;防治技术;黑龙江青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140-01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Rice Blast in Qinggang County
ZOU Yue-chao
(Qingg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Qinggang Heilongjiang 151600)
Abstract Transmission and etiology of rice blast in Qinggang County were introduced,control technique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ice blast controlling.
Key words rice blast;transmission;etiology;control techniques;Qinggang Heilongjiang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在全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其作为由真菌引起的常发性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引起水稻减产40%~50%,甚至绝产[1]。2015年,青冈县水稻种植面积为4 000 hm2,为了降低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现将其传播途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防治。
1 传播途径
稻瘟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稻草或稻谷上越冬,初次侵染源主要是稻草,露天稻田边缘未腐烂的带病稻草的侵染能力更甚,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后借风雨进行传播[2-3]。稻瘟病病菌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至其他稻株上,引发二次侵染。环境条件不利时,病菌则潜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则表现出染病,通过多次重复发生,造成病害大面积流行。
2 发病原因
一是种子带菌,可引起苗瘟;二是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6~28 ℃,孢子形成最适温度为25~28 ℃,相对湿度为90%以上,适宜的温湿条件下,有雨、露、雾存在的条件下对发病有利;三是品种抗性弱时也较容易发病。其中,外界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发生的直接影响因素,当田间湿度达到90%以上,气温20~30 ℃,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 h,稻瘟病易发生[2]。
3 防治技术
在青冈县的兴华镇、德胜乡、民政镇和昌盛乡等水稻种植区,采取化学防控为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块发病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3.1 种植抗病品种
水稻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病害也有不同抗性。选择对稻瘟病抗性较强的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根本措施。
3.2 加强田间管理
水分可以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稻瘟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同时可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性,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造晒水池,以提高浇灌水的温度,以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后期保持干湿灌水方法。
合理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足,追肥早,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等),要多施基肥,早追肥,不要过多、推后施用氮肥[3],以免影响水稻生长。
3.3 化学防治
一般要在7月初开始田间调查,每逢雨后都要到易感病品种的高肥田、生长茂盛、水口、粪堆底下等地块进行调查。察看水稻底叶有无叶瘟病现象,若出现病斑较多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近些年,黑龙江省大多数年份叶瘟轻,穗颈瘟重。目前,大多数农民只防叶瘟,不防穗颈瘟。不发生叶瘟或叶瘟不重不等于不发生穗颈瘟。预防穗颈瘟在始穗期、齐穗期各喷1次药,能起到预防作用[4]。
3.3.1 预防措施。对于叶瘟,可用1 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 g/hm2,或25%咪鲜胺乳油1 50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喷雾预防;对于穗颈瘟,与叶瘟预防方式相同[5-8]。
3.3.2 药剂防治。叶瘟初期发生地块,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1 500 mL/hm2,或40%稻瘟灵乳油1 95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喷雾防治[9-10]。
4 参考文献
[1] 许继坤.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94.
[2] 张海鹏.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2):100.
[3] 袁则富,肖自芬.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2010(4):23-24..
[4] 安立波.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5):43.
[5] 张志,李桂华,辛亚丽,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 167.
[6] 吴清平,杨再学.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 104-107.
[7] 张民权.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 142-143.
[8] 王雅凤.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北方水稻,2009(3): 77.
[9] 宋家玲,张雪琼,潘世昌,等.贵阳市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J].植物医生,2002(3): 5-6.
[10] 郭晓莉,刘晓梅,高德泉,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6): 4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