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亚宁 眭春迎 孟静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特色小吃翻译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当前陕西特色小吃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翻译的基本要求,并就如何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英译方法。
【关键词】陕西特色小吃;翻译;英译对策
西安,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不断获得发展,陕西的国际影响力也日趋提升,来陕的外国游客以及商务人士数量也在逐年上涨。饺子宴、牛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及各类面食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为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品尝陕西地方美食,陕西地方美食的英译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笔者调研了陕西的一些大型涉外餐饮企业,发现其中各种英译问题不胜枚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陕西饮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一、陕西特色小吃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陕西特色小吃翻译现状进行了调研,语料来源主要包括:西安本地餐馆菜谱如喜来登大酒店、文苑大酒店等;陕西省商务厅印发的《经典陕菜、名小吃的中英文对照菜单服务手册》;陕西省旅游局、西安市旅游局官网等。通过对语料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陕西特色小吃英译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译本的缺失
如外国游客必去的回民街、以及钟楼附近的外宾接待酒店同盛祥、德发长等,都存在小吃译本缺失问题。
(二)译本缺乏统一规范
如同样一种陕西特色小吃“岐山臊子面”,在不同的酒店却有不同的译法。有的酒店将其翻译为“qishan sao surface”, 有的译为“sour face”等。
(三)对小吃名称的误译
这种情况包括a.字对字翻译:如陕西有名的“臊子面”被翻译成“sao face”, “油糕”被译为“oil gao”,这些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哭笑不得;b.表达不够准确。如陕西有名的小吃“菜疙瘩”被译成“flavor dishes pimple”, 而“pimple”的汉语意思也是“疙瘩”,可是指的是青春痘或脓包,如此翻译让老外觉得恶心。
二、陕西特色小吃英译的对策
笔者对陕西特色小吃的特点和烹饪方法进行了考察,发现陕西特色小吃命名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五类。
1.以主料为主,辅料或配汁为辅的小吃类。这种类型的小吃再翻译时又可以遵循二种翻译原则:(1)主料 + with/in +辅料原则,如:粉蒸榆钱可翻译为 elm leaves mixed with rice flour;(2)主料 + with/in + 汤汁原则 ,如:浆水面可译为 noodles in pickled vegetable soup ;(3)主料 + 名称原则,如:黄桂柿子饼可译为 Huanghui persimmon cake。
2.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小吃类。这类小吃也可遵循三种原则: (1)烹法+主料(名称/形状)原则,如:蒸饺的译文可以是 steamed dumpling;(2)烹法+主料(名称/形状) + with + 辅料原则,如: 陕西小吃麦饭可译为 steamed seasonal vegetable with flour;(3)烹法+主料(名称/形状)+ with/in + 汤汁原则,如:陕西著名的牛羊肉泡馍可译为 stewed pancake in beef (lamb) soup。
3.以形状或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小吃类。翻译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形状(口感)+主料原则,如:荞面饸饹译为 cold buckwheat noodles;(2)形状(口感)+烹法+主料原则,如:金线油塔可以被译为 tower-shaped fried noodles;(3)形状(口感) +主料 + 名称原则,如:镜糕的译文为 sweet sticky rice cake。
4.以人名或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小吃类。这类小吃再翻译时也包括下列两种原则:(1)人名(地名) +主料原则,如:陕北钱钱饭可译为 Northern Shaanxi multigrain porridge;(2)人名(地名) + 形状(口感) + 名称原则,如:陕西凉皮可翻译成Shaanxi cold noodles。
5.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小吃类。(1)小吃名称无法体现其烹饪方法及原料的,使用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如粽子可译为Zongzi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等。(2)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小吃,本着推广汉语及餐饮文化的原则,使用拼音。如:Jiaozi, Baozi等。(3)对于可在西方饮食中找到对应项的小吃,可直接替换表达,如:肉夹馍,类似于西方的汉堡,可翻译为Chinese Hamburger。
三、 总结
总之,陕西特色小吃代表着陕西的饮食文化,其翻译的适当与否关乎陕西的形象问题。因此,政府及各界要重视陕西特色小吃英译的相关研究,不断改进陕西小吃英译的不足,使得陕西特色小吃的英译得到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参考文献:
[1]任静生.浅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M].中国翻译,2001.
[2]企业的宣传用语英译[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