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雅特研究在中国

2015-11-30 05:33:52武磊磊
雪莲 2015年21期

武磊磊

【摘 要】萨迪克·赫达雅特(1903-1951)是著名的小说家、艺术家和语言学家,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家。国内读者对这位伊朗作家较为陌生,其作品的传播范围也不广,本文将从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现状来进行一番梳理和归纳。

【关键词】赫达雅特;伊朗作家;东方文学

赫达雅特作品的翻译和研究在国内都不是太多,大部分的《外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对于赫达雅特都很少提及,只有专门的东方文学史才会专门介绍。不过回顾这些年的对于赫达雅特的研究我们还是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赫达雅特生平概况

萨迪克·赫达雅特(1903-1951)是伊朗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继贾玛尔扎德后获得世界声誉的又一位伊朗作家。赫达雅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熟悉波斯和阿拉伯的古代文化,中学毕业之后遵从父愿前往比利时学习建筑。一年后又赴法国研究法国语言文学,并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学会了用法文创作小说。赫达雅特于1930年回国,不喜欢土木工程,却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赫达雅特先后在国家银行、贸易部和建筑公司任职。1936年开始在音乐学院任职,后又到美术学院担任翻译。在此期间赫达雅特一边工作,一边创作,并与其他三位文学同人一起组成了“罗贝”文学小组,一起探讨文学和艺术的问题。1936年他应邀去印度,在孟买从事创作并研究中古波斯文学。1944年他应邀赴乌兹别克参加塔什干大学校庆活动。1946 年他积极参加了伊朗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的工作。1950约里奥·居里邀请赫达雅特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但是伊朗政府不允许他前往,但他在回电中说道:“帝国主义分子吧我国变成一座大牢狱,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正常的思维都被认为是犯罪。”1950年12月他为逃避当时伊朗当时的社会现实前往巴黎,想在这里能够找到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但他未能如愿,在苦闷、绝望心理压抑之下的赫达雅特,毁掉了身边的手稿,打开了公寓的煤气开关,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赫达雅特主要以小说而著称,但同时也写剧本、散文、童话以及关于语言学、民间文学和文学评论等方面的文章。此外,他研究过佛教,翻译过数种古代巴列维语古籍,著文评述过波斯语的文字改革问题,表现出了多方面的才华。赫达雅特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1926年。1930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活埋》。此后陆续发表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三滴血》(1932)、《淡影》(1933)、《野狗》(1942),中篇历史小说《阿廖维耶夫人》(1933)、《盲枭》(1936)、《放荡无羁》(1944)和《哈吉老爷》(1945)等。此外,他还写过3部剧本,即《帕尔温·萨珊时代的女儿》(1930)、《马兹亚尔》(1933)、《创世纪》。另外还有民间故事《拜火教堂》(1944)等。

二、赫达雅特在中国的译介

在我国关于赫达雅特的译介始于潘庆舲于潘庆舲翻译的《波斯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这部短篇小说集选入了潘庆舲译的赫达雅特的《哈吉老爷》《爱国者》《无家之犬》共三篇小说。1962年又出版了根据俄文转译的《赫达雅特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在这部小说集中包括《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女人》《野狗》《爱国志士》《忏悔》《无鹰》《活水》《伊斯法罕——半个世界(旅途札记)》《哈吉老爷》一共八篇中短篇小说。并且这部小说集并非是直接从波斯语翻译而来,根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57年莫斯科出版的《萨迪克·赫达雅特选集》俄文译本中选译的。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读者对于赫达雅特的了解,并促使学界开始对赫达雅特进行研究。

再有《世界文学丛刊第2辑 亚非拉短篇小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选入了元文琪翻译的短篇小说《漩涡》。1982年袁杰翻译的短篇小说《拉丽》(外国文学1982年02期),为沉寂已久的赫达雅特的小说翻译增添了一丝色彩。但是这篇小说篇幅短小,故事情节亦过于简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赫达雅特小说的翻译再次归于沉寂。

直到1999年穆宏燕根据伊朗德黑兰阿米尔·卡比尔出版社1969年的版本译出的中篇小说《瞎猫头鹰》(世界文学1999年第1期),才再次引起了学界对于赫达雅特的兴趣,关于《瞎猫头鹰》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将赫达雅特在中国的研究再次推向了高潮。

接下来笔者大概梳理了一下赫达雅特小说在国内的出版情况。徐志超主编的《中外幽默小说精粹》(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李建纲《世界幽默讽刺小说大观·亚非澳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曹汾主编的《外国文学东方文学作品选》(西北大学出版社)以及余灏东、何乃英主编的《东方文学作品选》(北京出版社1987年)均选入了赫达雅特的短篇小说《兀鹰》。《世界文学丛刊第2 辑 亚非拉短篇小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河南大学中文系编的《中外文学名作提要 外国文学分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以及宋兆霖主编的《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年)均选入了元文琪译的赫达雅特的短篇小说《漩涡》。

蔡茂友主编的《死亡沼泽》(中国今日出版社 1994年)、何乃英主编的《二十世纪外国中篇小说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均选入了赫达雅特的中篇小说《哈吉老爷》。

三、赫达雅特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状况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赫达雅特在中国的研究还是有些薄弱,在学术论文和相关的著作方面都有所涉及。

(一)学术论文

《盲枭》是赫达雅特的代表作,是一部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品,发表于1936年。国内对于《盲枭》的专门研究起步比较晚,能够查到的关于专门论述赫达雅特小说的论文,最早的一篇应该是元文琪《〈瞎猫头鹰〉:图像的人生哲理》(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3期)。这篇发表于1989年的文章其目的在于为赫达雅特的小说《瞎猫头鹰》(又译盲枭)正名,因为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在20世纪80年的末的时候,读者对于赫达雅特的小说《瞎猫头鹰》褒贬不一,态度各异。有人认为《瞎猫头鹰》没有典型社会环境的描写,没有符合逻辑的的故事情节,以及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元文琪在这篇文章中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置现代审美意识的嬗变于不顾,只是一味地根据原有经验做出的一种判断,是流于武断和肤浅的,并且近一步对这种论点进行驳斥,认为《瞎猫头鹰》不仅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并且是开宗明义,首章起笔即体现了出来。

穆宏燕的《试析〈恶之花〉对〈盲枭〉的影响》(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是对于《盲枭》进行研究的第二篇文章。作者首先从赫达雅特和波德莱尔有相似和相通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入手进行分析,说明他们有相近的家庭背景、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两人心中相同的不为世人所理解的痛苦。其次,在情绪、色调上《恶之花》和《盲枭》是极其相似的,两部作品都弥漫着悲观、厌倦、忧郁、痛苦、愤懑,都充满了腐尸、蛆虫、死亡、坟墓等灰黑色的词汇。再次,在总体构思上,《盲枭》和《恶之花》在某些章节上不无相通之处,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另外穆宏燕的《〈盲枭〉的现代和传统》(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一文再次对《盲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说明《盲枭》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同时,也是根植于伊朗深厚的民族传统的产物,赫达雅特通过自己的潜意识,将东方伊斯兰世界中的苏菲主义思想注入到了作品之中。

专门对《盲枭》进行研究的文章迄今为止一共只有以上三篇。另外还有一篇即王燕的《从〈盲枭〉〈哈吉老爷〉——赫达雅特中篇小说创作中的二元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是将《盲枭》和赫达雅特的另外一篇中篇小说《哈吉老爷》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赫达雅特的创作风格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其中前期以《盲枭》为代表,是以现代主义手法为主,后期以《哈吉老爷》为代表,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对于赫达雅特的短篇小说进行专门研究的有边国恩的《赫达雅特短篇小说初探》(邯郸学院学报1994年Z1期)。这篇论文主要将赫达雅特的短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色彩、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艺术技巧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剖析,从而得出赫达雅特的短篇小说的艺术造诣并不逊色于他的中篇小说,甚至与某些中篇在某些方面还有超过他的中篇这样的结论。

对于赫达雅特进行综合研究的有两篇文章。

其中一篇是孟昭毅的《真实与荒诞的变奏曲——赫达雅特小说的美学意蕴》(国外文学2000年04期)。这篇文章认为赫达雅特的小说在深层充满了矛盾性和哲理性,而表现手法有十分艰涩隐晦。并进一步从真实中的荒诞和荒诞中的真实两方面阐释了赫达雅特小说深层结构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和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另外一篇是黎跃进的《赫达雅特创作主题论》(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5期)。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哈吉老爷》和《爱国志士》两篇文章的分析,揭露了隐藏在爱国面具下隐藏着的所谓“爱国者”极端自私自利的本性;并通过对《伊斯法罕半天下》来揭示赫达雅特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颂扬和对民族文化之根的追寻;以及通过《盲枭》显示了赫达雅特对于民族文化衰落的忧伤和无尽的担忧。

除此这些对于赫达雅特及其小说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之外,对赫达雅特进行过评述的文章大概有张鸿年的《波斯文学介绍(续完)》(国外文学1982年04期)对赫达雅特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何乃英的《伊朗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中国出版1992年05期)一文中对赫达雅特的作品及其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大致的介绍。何乃英在《论东方文学的历史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1期)认为赫达雅特到达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黎跃进在《东方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东方文学鸟瞰》(衡阳师专学报1987年04期)认为在20世纪40年代随着现代东方文学大步前进、迅猛发展出现了包括赫达雅特在内的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侯传文《东方现代主义文学概况》(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06期)一文中认为在伊朗虽然没有形成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但是出现了具有鲜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赫达雅特,其代表作为《瞎猫头鹰》。沈恒炎在《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评价》(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4期)认为赫达雅特的《瞎猫头鹰》故事情节荒诞离奇,书中人物形体变幻不定,作品用隐晦曲折地反映了伊朗现实社会的黑暗。穆宏燕的《中波古典情诗中的喻托》(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这篇文章提到苏菲思想已经积淀成为伊朗文化的一部分,苏菲思想从哲学角度已经成为伊朗文人深层文化结构的一部分,而这在赫达雅特的小说《瞎猫头鹰》中有明显的体现。

(二)国内出版的文学史及相关论著

在国内出版的文学史对于赫达雅特的介绍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于东方文学史或者是世界文学史的亚非卷。以下笔者将涉及到赫达雅特的相关文学史和论文集进行了一个梳理。其中,张英伦、吕同六、钱善行主编《外国名作家大典 上》(金城出版社出版2002年)由元文琪执笔对赫达雅特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专门的介绍。

朱维之、雷石榆、梁立基主编的《外国文学史简编 亚非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郁龙余、孟昭毅主编的《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以及孟昭毅、黎跃进编著的《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对赫达雅特及其中篇小说《哈吉老爷》开辟专章做了专门的介绍。陶德臻、马家俊主编的《世界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对赫达雅特亦有介绍。邓双琴主编《东方文学50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第43讲是对赫达雅特的《哈吉老爷》做的专门评述。石昭贤《现当代外国现实主义文学四十讲》(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38讲也是对赫达雅特的《哈吉老爷》做的专门评述。陈惇、何乃英主编的《外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也对赫达雅特做了简要的介绍。

《伊朗文学论集》(陶德臻、何乃英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选入了周旋的《浅论赫达雅特的小说》,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女人》《野狗》《爱国志士》《忏悔》《无鹰》《活水》《伊斯法罕——半个世界(旅途札记)》《哈吉老爷》赫达雅特的这八篇中短篇小说进行论述。另外,这本论文集还收入了管三元的《论赫达雅特小说的讽刺艺术》,这篇文章从八个方面分析了赫达雅特小说创作中的讽刺艺术。此外在黎跃进的《东方文学史论》(昆仑出版社 2012年)对于赫达雅特的创作主题做了详尽的论述。王邦维主编的《东方文学经典研究 翻译与研究》收录了黎跃进的《赫达雅特创作中的民族意识》一文。陈岗龙、额尔敦哈达主编的《奶茶语咖啡 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民族出版社 2005年)收录了时光的《浅论赫达雅特爱国主义作品中的蒙古人形象》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蒙古人在赫达雅特作品中的形象作了详尽的研究。

总而言之,赫达雅特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还需要进一步予以加强。如果能够在不远的将来看到赫达雅特全集的中译本,相信对于赫达雅特的研究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