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俊波
回眸我二十年的工作历程,无须质疑,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备课占据了我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备课本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陪伴我走过初为人师的那段难忘日子。因为缺乏经验,上课大多是依着教案参考上面的程序,按部就班地照本宣讲。备课本上抄写一遍,心里默记一遍,似乎多了几分信心。一本本的抄写,在心里的默记看起来还真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那个草木葱茏的盛夏时节,我第一次与新课改邂逅。我如愿地承担了使用新课改实验教材的一年级教学工作。一打开教科书,我和孩子们都被里面丰富的插图深深吸引了,看着孩子们拿着新书爱不释手的神情,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把课堂变成精彩的课堂,把孩子吸引过来。但我深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于是我潜心研读课标,虚心向教研员请教,我一面学习,一面实践,课堂上我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还努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送到孩子手中的一块块金子,而是赋予孩子一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记得在背“0”的教学这一课时,我想了好久,怎样把孩子注意力吸引过来,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在十分钟左右,也就是在十分钟左右让孩子掌握这部分知识,于是我想到了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竖起耳朵认真地听,静悄悄的时候,我提问了,献给9位大仙的桃子,让孙悟空全都吃光了,还有没有了,用算式怎么表示?孩子们齐声回答:“9-9=0”,我乘胜追击,假如孙悟空一个也没吃,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9-0=9”,那一刻孩子们乐坏了。一节看似枯燥而乏味的课,在学生们愉快的笑声中轻松的结束了。
如今,随着经验的增多,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我的备课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的走向成熟。集体备课之中我会仔细研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根据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及具体程序。在细致的备课中我会广泛浏览网络中最新的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备课与我们的教学不脱节,真的感受到了备课的乐趣与作用,使得备课起到实效。
在参与科研活动的同时,我们年级组同仁共同研究课改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在研究《倒数的认识》时,我们真是绞尽脑汁,共同研究。如何引入?用汉字做比喻引入更合适。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5/2” 倒过来呢?(2/5)这叫作“倒数”,
再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再后来,又不断思考,将汉字换成了“旮”“旯”两个字更能吸引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在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老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地这么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我也深受启迪。我在研究《扇形统计图》一课时就用上了这种长时间思考的备课方式。假期我就在不断思考如何教这一课,在必要的浏览资料同时,我思考着如何将奥运比赛加在这节课中。最初的想法是观看赛事,或用各运动项目所获奖牌数引入,或是用金牌银牌铜牌同奖牌总数之间的关系引入。为此假期当中我特别关注比赛。在不断思考过后,当讲这节课时我将教材中的情境换成了对奥运比赛项目的喜欢调查上,由此出现了第一手的数据,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数学信息。教师问:这些信息在图上如何反映出来呢?从而引入扇形统计图。实践证明,学生很容易接受,我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在这节课当中我之前的思考时间远远超过了我在上课前的具体备课时间。我感受到了这种备课的轻松与快乐。
备课的故事还很长很长,作为一名教师,一名一线教师,对于有效备课的故事仍将继续下去,虫之为茧,是为了化蛹成蝶的美丽。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呢?我将用坚韧,用顽强,用年轻的心奉献给我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