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林
摘 要: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针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对课程的深度整合。而实现课程教学与内部要素的统一整合一定要基于系统理论,并严格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样化、过程性与主题化的过程。为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及其基本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基本形态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有关于对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相关文件,该文件提出坚持整体规划与系统设计的基本教学严责,而课程聚焦的重点部分则是关于课程的整体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深度整合是实现其整体性教学的前提,它彰显了我国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的相关内容介绍
1.整体性教学理念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涉及到结构、要素、功能等方面内容。系统论的核心理念是整体思想,在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在了解部分的同时,还应该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其组成部分包括:课程内容、目标、性质、评价以及实施等方面内容。系统论倡导只有对部分的要求、内容与目的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对其关系进行科学的梳理。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结构的形成,对于其教学整体性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1)关联性的教学整合。系统多种环境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依存、联系等形态将随着任一要素的变化而变化。而系统整体中的要素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将自身的价值体现出来。由此可见,系统的关联性基于动态化的整合,具有一定的开放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系统中,保持系统顺利运作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内部课程内容、目标、评价与策略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语文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外部环境的有机整合。关联性的整合过程是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所有要素有机的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2)有序性的教学整合。系统的有序性能够将系统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要素有层次的联系到一起,起到联系层次结构进行稳定的作用。语文课程系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以及有序性。语文课程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的涨落是受到环境、时间等多种动态因素影响的,打破了系统的平衡,保持系统的动态稳定状态,以此类推,将语文课程系统推向更高级的发展空间,该过程体现了其系统动态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系统内部教学环境、教材、学生、教师等多种要素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系统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变化过程中的关联加以科学分析,从而实现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协调与组织的目的,这样能够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整体得以顺利、有序的得到发展。
(3)多层次性的教学整合。系统中的结构具有多种层次,若干个子系统构成了系统,这就使系统呈现了层次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就是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存在的,课程理念系统彰显其宏观层面的特点,课程目标、微观层面以及课程内容等系统彰显其中微观层面的特点,而各个层面的系统均又被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需要遵循其多层次性的教学特点。
二、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的基本形态
1.整体化的基本形态
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整体化是作为一项最基本与突出的整体性教学特征存在的。单元整体性主要涵盖了多方面内容,首先是整体化的单元学习活动,整体单元是阅读、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每一板块教学内容的学习经历也要具有完整性。以阅读板块教学为例,完整的形态需要经历弹片、群文与整本书阅读三个过程,而在单元整体教学中,阅读是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存在的。其次,各个主题是构成单元教学的单位,具有相关一致性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不同过程的教学方法与目的虽然由一定的差别,但却能够构成同一主题学习的三个层次。最后,在单元教学整体设计过程中,单元评价是作为一项主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的,教与学各是单元评价所包含的两大内容,教是指对单元课程设计的情况进行评价,学则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主题化的基本形态
主题是作为整体单元的中轴建构存在的,其确定的标准是结构化课程的内容与目标。情景化的主题设计过程需要提托与学生兴趣与认知相关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复述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由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基础形成的内在机理。按照层次划分,复述的目标主要对段落的复述、对课文的复述以及创造性的复述。每个复述目标实现的前提均是需要完成多个内容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整体单元的主题均不是唯一的,既包括了教学文本主题,又包括了教学内容主题,前者对教学文本资料的选择范畴进行了规范,后者对教学的主要活动进行了规定。
3.开放化的基本形态
单元整体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就使其架构也具有一定的创生性特点,需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求进行调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整体性的教学形态是具有开放性的教师、教室、学生以及教学活动等要素特点,能够实现学生公共活动、研讨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教材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任课教师可以围绕着基本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版本的课文作为教学例子实现教学的科学组织,而选择群文整本书与阅读材料不仅要考虑到老师的建议,还要结合学生的想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其指导理念是新课程标准,其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实践形态的构建需要依托于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的价值取向、行动策略、认知方式均以整体性作为导向,从而科学的处理和认识语文教学系统。在语文课程结构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层次化的特点,对教学进行完整的组织,从而使教学整体效应得以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使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才利.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及其基本形态?[J].教師教育学报,2015,(2):51-60.
[2]刘慧.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下旬),2014,(12):26-27.
[3]宋晓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性的尝试[J].神州(下旬刊),2012,(12):75. [4]安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