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严佳婧
没有底蕴的科技只是工具,没有文化的科技人则缺乏创意。
又是一年五月,浩浩荡荡的学生大军即将步入名为高考的人生战场。填报志愿阶段对许多人而言终究是一笔定终身的事,自然也会引起诸多方面的关注,一些现象也正萌芽。据悉,今年安徽省普通文理科高考报名人数为52.7万,与去年持平,还有近2万对口招生考生。文史类考生人数继续“缩水”,比去年减少了1万多人。
有关方面指出这是由于安徽省文史类考生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文史类的招生计划尤其是本科的计划一直远远低于理科计划,录取率存在巨大差距,文科生的录取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在选择文理科时,更多开始综合考虑录取率的因素。而纵观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本科教育报名与录取情况,人文社科的门可罗雀似乎并不只是安徽特例。
“文科生”去哪儿了?
实际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大学生迫于父母压力,选择更有“钱途”的专业,以便毕业后早些收回教育投资成本。这一考量本无可厚非,但经济低迷已影响到某些人文学科的生存。
美国马里兰大学科利奇帕克校区部分反映了该国高校文科报名趋势。2009年秋,英语专业学生792人,计算机专业学生796人,两者数量相当。5年后,计算机专业学生翻了一番多,达1730人,而英语专业学生下降了39%,仅483人。
在以经济和效率为重的当下,这样的现象却难以简单归类为社会的“进步”。理工科学子“不知三皇五帝为何物”,语言组织能力差以及缺乏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也常为人诟病。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体现的一种,若是输在了教育这根起跑线上,恐怕只能培养出一批 “技术暴发户”。
要尽量在高中以及初中课堂,淡化文理科之间老死互不往来的隔阂。在考试和教学方面继续深化改革。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已经开始改革,大方向主要集中在:减少高考科目;不分文理;部分科目一年多考;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依据);综合素质评价(一参考),避免出现偏科偏才的学生仅仅凭借单个科目应付高考的局面。如何鼓励和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正是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变革过程中,高科技产业的理工人才多一些文化素养并非是难事也并非坏事,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学术研究或产品研发,激发原创的灵感。能举出的例子也多如牛毛。当苹果用时髦的Apple Watch征服年轻消费群体的同时,请不要专注于扒皮这块手表究竟有多智能、多高科技,而是要看到苹果公司对于流行文化把脉的准确度。而诺基亚虽然已经无法在移动设备领域与之抗衡,但提到Nokia时,所有人几乎都会想到它的机体耐用、操作简便,催生无数网络段子的“诺基亚手机文化”。在各国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技从业者之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而可想而知的是,综合型人才依然是未来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左脑智慧和右脑智慧,缺一不可。
“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包容。”应当是科技人对于文化的态度,并非放下身段,而是兼容并包,科技人的文化范儿又何尝不能让人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