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昊(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
云南省的草种生产经营及草产业发展现状
文│唐昊(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
1.牧草种植情况。云南有草原总面积22966.2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7889.1万亩。云南省种草始于1981年,截止到2014年底,全省累计种草保留面积1666.194万亩,同比增加12.12%。其中,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021.955万亩,同比增加10.93%;改良种草面积618.739万亩,同比增加14.57%;飞播种草25.5万亩,与上年持平。2014年新增种草面积471.254万亩,其中,新增多年生人工种草105.14万亩,一年生人工种草275.975万亩、改良种草90.139万亩。
2.草种需求状况。按2014年新增多年生人工种草105.14万亩,每亩用种量1千克,需草种1054.1吨;一年生人工种草275.975万亩,每亩用种量1千克,需草种2759.75吨;改良草地90.139万亩,每亩用种量0.4千克,需草种360.566吨,以上共需草种约4174.416吨。预计云南省年用种量需求约4000吨。
3.草种生产情况。云南省的牧草种子田面积较少,主要为国家牧草种子项目遗留田及部分天然采种田。2014年,全省共有2.12万亩牧草种子田,同比增加9.43%,草种生产量432.62吨,草种销售量68.45吨。
云南省共有3家企业进行草种生产,其中云南绿盛草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楚雄南苜蓿,有专用田500亩,年生产南苜蓿草种数量45.5吨;寻甸宏盛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光叶紫花苕,有专用田400亩,年生产光叶紫花苕80吨;普洱市爱伲农牧集团主要生产臂形草,有专用田500亩,年生产臂形草草种5吨,云南绿盛草业有限公司及寻甸宏盛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均取得了草种生产许可证。
4.草种经营情况。云南省有7家企业取得了经营许可证,分别是云南绿盛草业有限公司、寻甸宏盛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云南凯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梧桐树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海纳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双柏县金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保山牧草源种业有限公司。
1.人工草地建植主要品种供给来源情况。云南省人工草地建植的主要品种为红色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紫花苜蓿等。草种经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本省内取得草种经营证的企业,二是国内外大型企业如克劳沃集团、白绿集团经营,三是外省种子企业如四川省金种燎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这些公司的种子基本上全部是进口草种。
2.进口牧草种子与国产牧草种子用种比例。根据云南省多年的调查统计数据,多年生人工种草的牧草种子基本上都是进口,自产牧草仅有臂形草,占用种比例1%。一年生牧草主要为一年生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2014年共种植一年生牧草275.98万亩,其中光叶紫花苕81.65万亩。根据云南省实际情况,一年生黑麦草全进口,光叶紫花苕为云南省自产,主要是寻甸宏盛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生产。一年生牧草种子用种进口∶国产=2.38∶1。
3.国内牧草育种工作薄弱、种子竞争力不强、种子经营效益不佳的症结在何处。从云南省实施的国家牧草种子项目来看,不佳的症结一是牧草育种体系不健全,未形成长期的牧草育种投资机制。二是国家投资补助资金过低,项目仅安排了初步投产的资金,未考虑后续持续经营的投入。且草种的产供销未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没有利用市场杠杆的经济学原理,供需不平衡。三是牧草育种专业人员缺乏,草种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不完善。
1.加大草种市场检查监管力度,规范了草种生产、经营许可行为。云南省草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制定了草种生产、经营许可的标准及申请办法,并严格执行审批制度,规范和加强云南省草种管理,提高草种质量,维护草种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草业的健康发展。2014年云南省主要开展了以下监督检查工作:一是生产经营企业的许可证是否真实有效;二是草种经营企业有无在当地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原发证机关备案;三是草种采购是否严格执行招投标采购;四是通过扦样抽查种子样品,重点检查《草种管理办法》规定的假草种和劣草种,检测品种真实性。
2.严格控制草种质量。省农业厅下发通知,对全省采购的牧草种子质量标准进行了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农业部《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试行)》。草种必须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并经有资质检测单位检测合格。种子须经清选处理,无杂质、无破碎附属物。种子质量要求:净度≥95%;发芽率≥85%,其他植物种子数、水分等四项参数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标准。
3.因地制宜地选用草种。推荐选用乡土品种,如楚雄南苜蓿、光叶紫花苕、蔓菁等。乡土品种相对进口品种牧草质量稍差,但价格相对便宜,并且农户可自繁自种,推广应用简单、方便、容易成规模。特别是光叶紫花苕和楚雄南苜蓿,是目前云南省制作青饲料和青干草最具潜力的牧草品种。
4.建立了牧草引种推广体系。云南省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的牧草品种与资源达1000余份。目前已登记牧草品种18个,其中,5个豆科牧草,13个禾本科牧草,所登记的品种中13个为引进牧草,5个为本地牧草(豆科2个,禾本科3个),8个优良牧草品种组合。在优良牧草品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品种区试试验,已完成18个种43个品种的区试,并在洱源、会泽、泸西、建水、耿马、昌宁等15个县,建成了标准的云南省牧草引种试验基地。
1.牧草种子采购环节仍很薄弱。虽然云南省绝大部分县市区采购草种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进行采购,但存在部分县区由于草种的特殊性,如黄竹草、桂牧一号等需要种茎繁殖的草种,只能在农户种植区进行采购种茎。且部分县市区由于采购用种量少,存在向无资质、无草种经营许可证企业进行采购的可能,项目用种质量无法保证。
2.牧草种子质量控制标准还不完善。虽然云南省制定了牧草种子采购的质量控制标准,但未针对不同的品种进行细分,如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同,应分别制定种子质量控制标准。且牧草种子见证取样制度并未在全省推广,使用过期、质量不合格牧草种子时有发生。
3.牧草种子质量检查体系还未健全。云南省省级的牧草种子检验实验室已经建立,且牧草种子检验设备已购置完备,但由于牧草检验需要国家认定和许可并具备相应的资质才能开展检测工作,故云南省牧草种子的抽检,需要委托全国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验。牧草种子检验需要比较专业的技术人员,需要草业、种子及检验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且云南省缺乏专业的草种检验设备及配套设施,这些因素制约了云南省牧草种子监督检验的发展。
另外,现有的牧草种子生产基地,由于管理、机制、技术、市场、后续资金缺乏等原因,生产的草种产量低,质量差,难以参与市场竞争,草种基地效益不佳,草种生产农户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加之,我们对草种市场预测不准,缺乏前瞻性,导致一些品种生产不足,而一些品种又生产过剩,难以满足云南省草地建设及市场需求。
1.人工种草主要牧草品种及单位面积年产草量。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推广积累经验,云南省多年生人工种草品种主要为四类,第一类主要品种组合为“白三叶+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平均产量约为900千克/亩;第二类主要品种组合为“白三叶+非洲狗尾草+多年生黑麦草或臂形草+非洲狗尾草”,平均产量约为1100千克/亩;第三类为单薄紫花苜蓿,主要为农田种植和林间套种,平均产量约为920千克/亩。第四类为篁竹草或桂牧一号种茎无性繁殖,平均产量约为1450千克/亩。一年生牧草品种主要为:一年生黑麦草、光叶紫花苕、蔓菁等。
2.利用方式(鲜喂与加工比例)及加工技术。云南省的商品草生产情况发展较慢,目前仅有曲靖市陆良县金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紫花苜蓿。生产能力1100吨,实际生产量1100吨,其中草块1000吨,草粉100吨。
为解决冬春饲料来源,云南省绝大部分地区采取的秸秆、玉米等青贮氨化技术,经过益生菌原液发酵处理后,每吨秸秆饲料相当于250千克粮食饲料的营养价值,2014年全省推广青贮饲料550万吨、氨化饲料40万吨。青贮饲料是全省鲜草饲料的几十倍。
3.人工种草成本和效益。根据估算成本约375元/亩,按每亩产鲜草1000千克/亩,每千克0.5元计,产出/投入=500/375=1.33,直接效益增收1.33倍。
4.草地改良牧草品种、一般产量(增产%)、利用方式和效益。云南省草地改良的牧草品种与人工种草品种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禾本科与豆科比重不同,如人工种草选用组合白三叶30%+红三叶10%+多年生黑麦草20%+鸭茅20%+多花黑麦草,改良种草将适当提高白三叶、红三叶的比重。
据调查,全省改良草地平均植被盖度71.3%、密度390.5株/平方米,高度18.9厘米,鲜草产量为625.4千克/亩,比天然草地植被盖度50%、密度325.25株/平方米、高度8.8厘米,鲜草产量为363.0千克/亩,分别提高了42.6%、20.06%、114.77%和72.26%,改良成效明显。
5.主要草产品及生产量、销售量和市场需求情况。云南省的商品草生产情况发展较慢,目前仅有曲靖市陆良县金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紫花苜蓿。生产能力1100吨,实际生产量1100吨,其中草块1000吨,草粉100吨,销售量为1100吨。
1.草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石漠化草地治理及飞播种草等一系列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有效遏制了全省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密度、产草量比非项目区分别提高33.83%、32.84%、114.77%、148.04%,岩石裸露率降低17.9个百分点。
2.着力改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云南省草原畜牧业是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肉牛存栏和出栏量分别位列全国第3位和第7位,肉羊存栏和出栏量均位列全国第11位。通过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改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饲养,提高牲畜出栏率。
3.探索草原地区的草地综合治理模式。针对云南省草山草坡的特点和规律,对草地进行科学分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关键技术,形成了“退、建、复”“封、围、改”“除、引、替”三种草地保护建设技术模式,对草地进行综合治理,转变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4.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山地畜牧业。砚山县宏灿公司充分利用砚山县黑巴草场的资源优势,采用“公司运作+农户联动”的形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现代肉牛、羊养殖,打造优质畜产品基地。通过新建人工草场1万亩、改良草地2000亩,配套牛羊厩舍1000平方米,青贮氨化池1000立方米等基础设施,促进项目区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年增加肉牛出栏200头、肉羊出栏450只,新增畜牧业收入200万元,带动项目区实现草畜平衡,资源合理配置,建立起人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处理好保护草地与农民增收、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