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耶律铸是耶律楚材之子,蒙元时期的著名诗人。元代诗人耶律铸的征战诗和边塞诗被学者们关注得较多,而研究他送别诗的却不多,其实送别诗是最能反映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和性情志趣的诗作。耶律铸的送别诗在思想内容上,或表现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或表现出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国家百姓的关心,或表现出对岁月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艺术风格上,意象继承传统,又独具特色;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着力描写送别场景;诗境明朗旷达,有超然之风。
关键词:耶律铸 送别诗 思想感情 艺术风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前所长杨义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主张,旨在倡导文学研究不应当局限于汉族雅文学的梳理,还应当注重少数民族文学所带来的“边缘活力”。[1]鉴于此,契丹诗人耶律铸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耶律铸(1221—1285),字成仲,契丹人,耶律楚材之子。出生于西域,幼聪敏善属文,尤精骑射。耶律楚材死后,嗣领中书省事。1258年曾随宪宗伐蜀,屡出奇计,宪宗死后追随世祖忽必烈,先后三次出任中书左丞相,曾奉诏监修国史。二十年(1283)被罢免官职,抄没一半家资,徙居山后,至元二十二年卒,终年65岁。死后追封懿宁王,谥号文忠。
耶律铸共存诗七八百首,是留存诗歌较多的少数民族诗人。但遗憾的是,学术界对于耶律铸的研究远远不够,而且学者们更多关注他的边塞诗或征战诗,涉及他送别诗的研究很少。耶律铸作为先朝旧臣,在忽必烈即位后屡罢屡起,这样的经历让他的交友更具有研究价值。耶律铸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一定数量的送别诗,他的赠别思归作品共有79首,数量仅次于其咏物诗。这些送别诗不仅反映了耶律铸的交友情况,也表现出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志向兴趣。
耶律楚材官居高位且富于文采,所交结者众多,他所作的送别诗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所送之人基本能从史籍中得到考证。其子耶律铸官至中书左丞相,送别的对象除了年少时就交好的元好问、吕鲲、赵著和李冶以外,其他的如韩浩然、李稚川、冯赟、子周、紫花、完颜奏差等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这也许就是耶律铸在元朝三罢三起却不得人助的原因。我们对于耶律铸的送别诗加以研究,自会丰富耶律家族文学研究,对于尚显薄弱的元代诗歌研究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会有所裨益。以下,我们拟就耶律铸送别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分而论之。
一、耶律铸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耶律铸的送别诗不到百首,但由于其所送之人的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自然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真挚深厚的不舍之情体现在耶律铸每一首送别诗中。有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惆怅:“分襟执手小溪边,何时客床相对眠”[2],“送君远去寒山外,寂寞归来独怅吟”(《送刘仲素行》);有直接抒发对友人的不忍别离之情:“极浦遥山遗别梦,碧云流水寄相思”(《送人》);还有抒发更深厚的留别之情的:“再三挽不留,归心何太速”(《送友人还燕然》)等,无不表达了耶律铸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耶律铸的送别诗并不是完全“黯然”下去,更多的是体现了乐观向上的欣然相送之情:“已成倾盖金兰友,安用沾襟儿女情”(《送韩浩然》),“不须伤老大,郑重掌中杯”(《送元遗山行》)。这使耶律铸的送别诗少了许多阴沉消极之气,多了些他身上特有的积极乐观与豪迈洒脱,这应当与契丹人豪放洒脱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
(二)表达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国家百姓的关心
在耶律铸的送别诗中,他不止一次地表现出自己不慕功名的态度,这或许和他的交友有关。他的好友元好问和李冶都笃信道教,耶律铸或多或少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吸收道教文化中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的思想内容,从而形成淡泊功名的态度。如:“功名半纸薄,兴亡等棋局”(《送友人还燕然》),“从甘鸡肋功名后,已堕羊肠世路中”(《送李稚川》),“多别离,少歌笑,功名催促行人老”(《送人还镇阳》),等等。
耶律铸虽然不慕功名,但是他对国家、对黎民百姓的关心却从未停止。《送张敬叔》中“一寸白酒羡君侯,入手功名正黑头。今年旱蝗民切痛,税负须知有轻重”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国家政策的关切,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更给耶律铸增添了一丝人性美。
(三)表达对岁月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离愁别绪总是能轻易引发其他一系列的感叹,诗人往往会从眼前离别的忧伤延伸出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叹。且以《送杨子阳南还》为例:“鞭催瘦马出龙庭,白酒一杯送子行。山头积雪寒皎洁,风物凄凄伤别情。穷庐冰凘结吟砚,行人欲去愁展转。功名入手头未白,世态浮云几千变。何如有酒且高歌,百岁风光如过电。如过电,人生几度春风面。”送别友人的凄凄别情引发了诗人对功名的感慨,继而扩展到对岁月和人生的感叹。耶律铸一生波澜起伏,然而他在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自怨自艾的惆怅,或是激烈的反抗斗争情绪,而是处处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百岁光阴稍纵即逝,富贵名利也是过眼云烟,不如归隐旧地,醉酒高歌,岂不快哉。
二、耶律铸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耶律铸的边塞诗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送别诗亦不逊色,我们可逐一概括之。
(一)意象继承传统,又独有特色
袁行霈指出:“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3]大多数诗人的送别诗会选用比较传统的意象,比如折柳、离亭、流水、歧路等。耶律铸的送别诗中也常常用到这些经典意象。如:“只疑折尽无情柳,不意东风吹又长”(《送行人二首》),“杨花不领东风管,到处将春自在飞”(《送田炼师行》),等等。除了这些意象外,还有很多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如塞日、龙沙、鼓角、貂裘,等等,这与诗人出身于西域,先后又跟随宪宗和世祖东征西战的经历有关,耶律铸所见的世界与一般的诗人不同,战争的经验让他的视野更广阔。他的送别诗几乎每一首都有“酒”这个意象:“一壶浊酒与君同”(《送李稚川》),“一尊浊酒远相迎”(《送韩浩然》),“送子岐边酒一瓯”(《送子华行》),“何如有酒且高歌”(《送杨子阳南还》)。朋友分别,归期难测时,一斛好酒显示出耶律铸这位契丹诗人特有的豪迈,也是他表达离情的独特方式。
(二)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着力描写送别场景
好友分别在即,归期难料,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情难自禁,不吐不快,所以耶律铸的送别诗中很多是直抒胸臆的,如《送诚之行》中:“惆怅分襟北海西,悠然不觉泪涟洏。自怜远地无朋友,思与君侯处别离。”直接表达了对友人浓浓的不舍之情,没有任何的婉转隐晦。与此相似的还有《送刘仲素行》中的“送君归去寒山外,寂寞归来独怅吟”等。
耶律铸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胡寿卿南归》:“征鸿声凄凄,悲笳鸣咽咽。回首南州道,行人愁欲绝。”作者用“鸿”和“笳”两个意象营造分别之时凄切的氛围,而行人的愁实际上是表现诗人自己的愁绪,这种通过周围景物和环境表达自己情感的句子在耶律铸的诗中经常出现。还有《送子华行》中“悠扬鼓角千岩月,惨淡关河万里秋”,《送王君璋》中“半岭斜阳天淡淡,一川衰草角悠悠”,《送刘仲素行》中“积雪凝云失远岑,西风千里暗惊心”,等等。
耶律铸的送别诗数量虽然没有其父耶律楚材多,但在送别场面的描写上,耶律铸要略胜一筹。如《送人还镇阳》:“云黯惨,风浩荡,故里风光空想像。寒馀三月索貂裘,冻崖冰雪三千丈。天淡淡,路茫茫,送君万里还镇阳。杨花点点山城雪,啼鸟一声春昼长。多离别,少歌笑,功名催促行人老。玉箫吹断碧云寒,梨花寒食空过了。君不见洛阳楼观今芜荒,梧桐叶落秋风凉,寒波寂寂山苍苍。”诗人首先用“风”“云”两个意象营造了阔大而寂寥的氛围,“空想像”一个“空”字使凄凉之情更甚。接着用恶劣的天气烘托离别的气氛,到“玉箫吹断碧云寒,梨花寒食空过了”一句,借景抒情地表达浓厚的别情,“君不见”一句更是将离别的氛围推到了高潮,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愁苦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诗境明朗旷达,有超然之风
耶律铸的送别诗豪迈慷慨,大气爽朗,虽是抒发离情别意,却丝毫不会给人低沉消极之感,并处处带有超然之意。如《送贯彦从》:“淡烟衰草两无情,寒泻金波送子行。可奈驰驱来瀚海,不堪牢落过清明。半帘皓月人千里,满目春风雁一声。瘦马鞭催低塞日,数峰江上雨初晴。”前面还是凄凄切切的送别之情,到最后就变成了雨过天晴的豁然开朗,把悲伤愁苦转化为灿烂明媚,不被离情所拖扰,这是耶律铸特有的豁达之风,由此可见其性情之真切、为人之洒脱。
三、结语
耶律铸常常在送别诗中抒发个人怀抱,表现其醉酒赋诗、归隐山林的意向。如“一生富贵将几何,西风吹破邯郸梦。自愧趋凤池,空有别离诗,红尘无处避,扰扰心如醉。何时高隐旧林泉,卧看人闲等儿戏。”(《送张敬叔》),“不发离别叹,不唱阳关曲。桃李醉逢场,夕阳倒船玉。”(《送友人还燕然》)这些诗中,他表现出了敝屣功名的人生态度,对归隐山林、饮酒高歌的渴望。耶律铸仕途坎坷,三罢三起,和其他一心想建功立业的诗人相比,他的身上具有道家自然无为、超然世外的风格,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综上,耶律铸这位契丹诗人,不失本民族的性格,同时汲取了道家文化的超然脱俗、儒家文化的济世救民。多元文化在他身上同时呈现,说明了在蒙元时期,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深。在中国多民族的融合演进中,契丹这个曾经雄霸草原的民族已经消失。但耶律铸的艺术成就,证实了契丹这个民族的历史贡献。在今天,构建“中华文学史”的过程中,耶律铸的文学史贡献,值得我们研究思索。[4]
拙作蒙刘嘉伟副教授指导,特致谢忱!
注释:
[1]杨义:《中国文学的文化地图及其动力原理》,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耶律铸:《送玄之》,杨镰:《全元诗》(第四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7页。本文所引耶律铸诗歌均据于此,下不一一注明,以避繁冗。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4]王亚楠:《“中华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笔谈》,文学遗产,2015年,第4期。
(王乾君 江苏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