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区域分布特征的计量研究

2015-11-29 01:11聂高辉杨琼波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8期
关键词:边际支配居民

聂高辉,杨琼波(江西财经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区域发展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区域分布特征的计量研究

聂高辉,杨琼波
(江西财经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文章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以及整体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居民整体MPC为0.49,处于较低水平;1999年以来,各区域的MPC除中部小幅度增加外均呈现下降趋势,西部下降幅度达39.7%,其中,2013年各区域的MPC沿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依次递减,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边际消费倾向随着绝对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同时也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践相适应。

边际消费倾向;状态空间方程;区域分布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5.08.009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和收入分配有着重要的地位。Porter(1990)的竞争优势理论支出,一个国家需要建设的是具备稳定消费需求的消费型社会,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真正稳健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我国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增长方式依旧处在“投资”拉动模式。同时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2.1%到2013年的35%,明显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和俄罗斯的52%,在全世界最大的12个经济体中处于落后位置。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时期,如何通过消费需求的启动带动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低消费、高储蓄”现象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引起各区域消费倾向产生显著差异,这种总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已经阻碍到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域性差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自从凯恩斯(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消费函数理论,无论是杜森贝里(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还是弗里德曼(Friedman)的持续收入假说。几乎所有的消费理论研究都以收入为基础,而作为联系收入和消费之间纽带的消费倾向可以很好地解释居民的消费行为。

针对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的研究,有利于深层次的了解人民的消费行为,也有利于对总消费需求与收分配之间关系的探讨。Blinder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凸函数,在此假设下总消费需求不一定随平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Barrett、Perri[1]等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数据指出,消费水平的不公平趋势与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没有显著的相关影响。袁志刚和朱国林[2]提出收入水平和平均总储蓄倾向的马鞍型分布,进而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不再呈现单调函数关系。杭斌[3]等运用城镇居民1978-2002年间数据构建空间状态模型论证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下,李雪松、娄峰利[4]用同样的方法对1993-200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标记消费倾向在时间上存在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之后上升”的动态过程。杨汝岱、朱诗娥[5]对1995年和2002年城乡家庭和个人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利于扩大总消费需求,在保证“公平”与“效率”的同时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向清成[6]认为我国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布差异显著,其中省际差异呈现U型变化的非均衡状态。方福前、张艳丽[7]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的消费决策依赖于消费收入的来源,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褚晓琳[8]利用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了北京市1986-2011年的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以及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大。赵黎明、史云鹏、贺颖[9]基于消费函数理论分别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非参数线性局部回归考察了收入水平对城乡消费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指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下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王宋涛、吴超林[10]建立离散模型对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边际消费倾向函数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形式,利率、价格、对外开放程度等变量对边际消费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边际消费倾向是否递减则取决于参数条件的检验,此外,基于2000-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参数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收稿日期:2015-03-28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2014-S226)

作者简介:聂高辉(1962-),男,江西南昌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经济预测,精算数学;

杨琼波(1988-),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预测。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评论,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第二,收入差距的缩小能否带动总消费需求的增长。大多数学者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分析比较,解释不同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的浮动趋势,忽视了我国因地域差异而造成的巨大收入分配差异问题。本文试图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波动路径进行研究。

二、我国MPC区域分布特征的计量研究

(一)模型的构建

根据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本文参照杭斌等的模型设定,现期居民消费Ct与收入Yp之间存在如式(1)的函数关系:

其中,k取决于财富、年龄、利率及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在不考虑消费过平滑性时的情况下,弗里德曼认为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k应该为1。设εt=Ypt/Yt为持久收入与当期收入的比率。则方程(1)转化为:

Ct=kεtYt

从长期看,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可能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产生某种影响,所以修正上述方程为时变参数模型如式(2):

其中,bt表示消费的收入弹性。则相应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分别如下:

其中,ct=lnCt,yt=lnYt,ut、vt为残差,两者相互独立,且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

该模型由量测方程(3)与状态方程(4)构成,量测方程(3)解释了收入和显示消费之间的一般关系,状态变量bt的变化反映出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状态方程(4)表示状态变量bt的生成过程。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可以估计bt值,进一步对求解出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二)数据描述

本文的数据为1998-2013年各省际人居消费性

对方程(2)两边取对数得:

ct=btyt+ln(kεt)

在以上的基础上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有数据均出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区域的划分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方法,我国划为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四大区域,其中东部包括北京、上海、河北、天津、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海南十个省市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等六个省;东北地区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个省份;西部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宁夏、内蒙古、广西、陕西、重庆和四川十二个省市地区。

本研究中采取的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加和所得。为真实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情况,分别用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除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然后作对数处理。我国整体居民及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对数值序列依次表示为y1t、y2t、y3t、y4t、y5t,实际消费支出对数值序列依次表示为c1t、c2t、c3t、c4t、c5t。

(三)实证检验

首先对我国整体居民以及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对数值序列y1t、y2t、y3t、y4t、y5t以及实际消费支出对数值序列c1t、c2t、c3t、c4t、c5t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如表1所示,我国整体以及各区域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和实际消费型支出的对数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一阶平稳。

表1 我国整体及各区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序列ADF检验结果

在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分别估计我国整体与各区域的状态空间方程参数,通过状态变量bt求解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将1999-2013年我国我国整体及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结果绘制成波动趋势图像。

为避免模型中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针对状态空间方程进行变协整检验。我国整体及各区域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对数值序列均一阶平稳,采用EG两步法,对所有状态空间模型中量测方程的残差序列做ADF平稳性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误差序列为平稳的,则协整方程成立。

对量测方程(3)产生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表2所示。

表2 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

表2中u1t、u2t、u3t、u4t、u5t分别表示我国整体居民及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空间状态模型估计结果中量测方程产生的残差序列,结果显示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模型中无伪回归存在。该模型能够较好地估计我国整体济各区域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四)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参数分析

对我国我国整体居民及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和实际消费支出分别建立空间状态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对模型中参数进行估计,模型为:

测量方程:lnCt=btlnYt+ut

状态方程:bt=bt-1

通过EViews 6.0对模型估计,根据估计所得参数计算我国整体居民及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MPC)。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整体及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图1结果显示在1999-2006年各区域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沿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依次递减;而2006-2013年间西部地区居民边际消费水平逐年下降,分别在2004年和2007年下降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同期水平,并在2007年降至全国整体水平以下;2013年我国中部、东部、西部、东北地区和全国整体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255、0.614、0.341、0.093和0.489。

从整个时间序列分析,自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除中部省份保持稳定外,西部、东部、东北部地区和全国整体水平分别下降了0.546、0.142、0.303、0.22。从下降幅度来看,以东北地区高达76%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其次为西北地区的60%和东部地区的19%。在2000年,各区域和全国整体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经历了突然下降的一年。随后,中部地区与整体水平曲线进入了增减交替的波动性阶段,西部、东部和东北地区均进入了逐年下降的阶段。

自1999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处于较高水平,以较低的速度逐年下降。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福建等十个省份的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区域有着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地区开放程度,稳健的消费信贷政策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东部地区居民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形成的成熟消费心理和乐观的收入预期决定了消费性支出在当期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如北京居民消费性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从2004年的78.02%下降到2011年的66.81%;其次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居民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助于拉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赵黎明[9]的研究表明在第一类省份,即经济发达的地区,良性的城乡二元结构能够存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再次,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消费提供了便利。

在西部地区,1999-2013年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0.91下降到0.34,整体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各个区域。这说明了自1997年国务院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成效,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的加大,经济发展进入了可持续的快速增长阶段。与此同时西部省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开始了转型,消费产品从集中在小额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向医疗保健和文体娱乐方面等大额消费品逐步过渡。

在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居民边际消费水平保持稳定波动,2012年接近东部地区水平。自2005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微弱的上涨趋势,这种温和的波动趋势依赖于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结构的良性方向转变,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与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形势产生的良好预期不无关系,这种预期的产生促使居民开始消费大额商品,从而造成了边际消费倾向的短暂上涨。

东北地区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该地区各省份的消费水平较低不无关系。自1986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多数依靠投资拉动,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21世纪初期才有所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在2002年后有所缓升,但维持在较低状态。东北地区传统的经济发展范式使得消费在经济生活中效应较弱,城乡居民的较高的消费敏感系数抑制了该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拉低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随着绝对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区域巨大的消费水平差异且这种差异还在扩大。2000-2008年间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9.28%,小于10.2%的GDP增长率。此外,2000-2008年间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都保持了20%增长速度的同时,国有以及其控股企业利润持续上涨。中西部地区缺少国有企业支持,居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的双重失衡也导致了我国各区域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东西部差异。

三、计量结果与政策建议

综上对近年来我国整体和各区域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趋势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分析,我们发现:

第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整体不高,2013年全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49,相较于美国的0.68,居民消费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二,我国各区域边际消费倾向沿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依次递减,且东西部差距很大,同时这种差距近年来呈现扩大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引起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异。

第三,我国西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逐年下降,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地改变了西部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增长的消费拉动了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特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1)藏富于民,提高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无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还是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都强调收入对消费的显著影响,居民的消费是以可支配收入为前提的。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失衡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需要改革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扩大居民收入在国家财富分配中所占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国整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2)调整区域政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各区域经济体制改革应遵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其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努力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氛围,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区域多边先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3)培养居民良好消费习惯,鼓励合理消费。我国城乡居民均有着相对稳定的消费习惯,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种消费习惯愈加稳定。居民更倾向于将收入储蓄起来,这种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增长、高储蓄现象使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之间表现出负相关的作用机制。人们的消费习惯不改变,国民消费水平就难以提高,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要重视居民消费习惯对消费需求的负向影响,如继续推进中西部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政策。一方面修正旧的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消费理念,提倡合理、科学、客观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政府应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经济氛围,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的一系列社会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有着较强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制约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是边际消费倾向维持下降趋势的重要作用因素。完善城市养老保险机制,提高养老金预期收益率,较低城乡居民对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保障居民在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没有顾虑,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

(5)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构建和谐消费社会。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而且各区域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这种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收入的不均衡约束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弱化居民收入差距既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也可以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Barrett G F,Crossley T F,Worswick C.Consump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Australia[J].Economic Record,2000,76:116-138.

[2]袁志刚,朱国林.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及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69-76.

[3]杭斌,申春兰.经济转型中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5):25-32.

[4]李雪松,娄峰.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2007.

[5]杨汝岱,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12):46-58.

[6]向清成.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J].地理科学,2002(3):276-281.

[7]方福前,张艳丽.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J].财贸经济,2011(4):22-30+136.

[8]褚晓琳.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J].华东经济管理,2013 (12):173-176.

[9]赵黎明,史云鹏,贺颖.城乡消费差异、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13(1):41-45.

[10]王宋涛,吴超林.收入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分析——基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2(6):44-53.

[责任编辑:张 青]

An Econometrics Study 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PC in China

NIE Gao-hui,YANG Qiong-bo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00,China)

This paper,based on the state space model,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PC of China’s eastern,cen⁃tral,northeastern,western and the overall resid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residents’MPC was 0.49 in 2013 and at a lower level.The central residents’MPC experienced a small increase while the other region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with 39.7 percent decrease in the western region since 1999.In 2013,the MPC of each region along the western,eastern,cen⁃tral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decreased in turn and 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Keynes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MPC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bsolute income level.Moreover,they also adapt to the prac⁃ti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state space equation;regional distribution

F127

A

1007-5097(2015)08-0062-05

猜你喜欢
边际支配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超可加对策的边际等分集
跟踪导练(四)4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基于方差分析的回归元边际贡献的实证研究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