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艳,李明君,卢翠艳(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200)
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张高艳,李明君,卢翠艳
(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200)
目的 分析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对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报告类型、涉及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类别与剂型、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中,一般药物不良反应87例(70.2%),新药物不良反应37例(29.8%),46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83.06%;以化学药、注射剂为主,分别占82.26%、89.52%;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为神经系统及皮肤、附件损害,分别占37.9%、31.45%。结论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密切监测中老年人用药,尽量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药物不良反应;心脑血管类药物;报告分析
加强心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价,维护公众用药安全,本文通过对2014年我院上报的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全院临床各科室在用药过程中发现,并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24例。
1.2 方法
检索统计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2014年我院所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1],对汇总后的124例心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按报告类型、涉及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类别与剂型、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1 按报告类型统计
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87例(70.2%);新药物不良反应37例(29.8%)。
2.1 按报告涉及患者性别、年龄统计
男61例(49.2%),女63例(50.8%);年龄20~87岁,各年龄分布及所占比例情况。见表1。
表1 各年龄分布及所占比例(n,%)
2.3 按药品类别、剂型统计
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怀疑药品为,化学药102例(82.26%),中药制剂22例(17.74%),注射剂111例(89.52%),口服制剂13例(10.48%)。
2.4 按报告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统计
结果显示所损害器官系统主要为神经系统、皮肤及附件。见表2。
表2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n,%)
124例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中男女所占比例相同,但在年龄上有较大差别,由表1可以看出中老年人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远高于儿童及青年患者,46岁以上年龄组占83.06%,为主要群体。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为人体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2],肾脏的排泄功能、肝脏的代谢功能等均降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受影响,一般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有合并多种用药情况,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的机会和程度必然高于其他年龄段,因而中老年患者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建议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年龄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型,适当调整剂量,尽量减少合并用药(有研究指出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3]),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对可能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做出处理,保证用药安全。
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药品以化学药为主,占82.26%;其次为中药制剂,但较前期有所增长,占新药物不良反应的25%。中药制剂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安全、有效、低毒的药物,因此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不够重视。近年来,中药新制剂、新剂型不断涌现,特别是中成药注射剂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随之增多[4]。中药制剂药物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建议临床医师根据《中药注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要求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 min,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明显高于口服制剂,且所发生的新药物不良反应均为注射剂。注射剂主要通过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体内,无肝脏效应,药物作用较口服制剂迅速,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5];此外,静脉给药时的操作如药物配制、药液放置时间、滴速及注射剂本身的浓度、pH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亦较大。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首选口服制剂,尽可能减少静脉给药方式;选用注射剂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严格操作,药液现用现配,注意滴速,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立即停药,做好相关处理。
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肢体麻木、注射部位疼痛等。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表现形式多样化,主要有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斑丘疹、红斑疹、红斑、面部潮红、局部红肿等。由表2可以看出除神经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外,还有其他器官系统的损害,提示在关注神经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的同时应关注少见器官系统的表现,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既可以防病、治病,又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难以预测或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合理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密切监测中老年人患者用药,尽量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加强心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1] 马洪峰.我院38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1):165-166.
[2] 朱鹏立.重视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评估[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4,(3):1-4.
[3] 佘光译.浅论安全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7-8.
[4] 周树军.某县医院161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分析[J].医药前沿,2013,(10):72-73.
[5] 曹 媛.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8):146-147.
本文编辑:张 钰
R97
B
ISSN.2095-6681.2015.014.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