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2015-11-29 19:14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赵长茂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5年4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

□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赵长茂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赵长茂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预调微调,但始终未出台类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出台的四万亿大投资那样的强刺激政策,说明经济下行是在我们的“允许”范围的,或者说增长速度是在“合理区间”的。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可以说“允许”经济一定程度下行是一种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的近期走势,受到社会各界和国内外关注。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走势如何,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一、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艰难时刻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束了两位数高速增长之后,开始阶段性转换,增长速度持续下行。2011年经济增速从两位数降到了一位数,紧接着2012年“破8”,连续两年增长速度为7.7%,2014年击穿7.5%的心理防线降到7.3%,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经济增长速度呈阶梯式回落之势。

经济增长速度阶梯式回落,使我国各方面压力加大,相当多的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部分地区经济下滑严重,一些省份财政收入急降、失业问题突出,股市大幅动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升高。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三大需求同时收缩。首先是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投资一直起关键作用,投资增速回落成为经济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消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了0.2个百分点。最后是出口,上半年出口总额仅同比增长0.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个百分点;前7个月出口同比下降0.9%,其中 7月份下降8.9%。

二是工业生产继续回落。工业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因此,看中国经济走势必须把工业走势作为主要观测点。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7月份,同比增长6%,增速比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降幅比1-6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2.1%。

三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产能过剩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经济运行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产能过剩引起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反过来经济越下行,产品越卖不出去,过剩问题越突出,形成恶性循环。至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1个月同比下降。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了2.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四是部分地区困难凸显。主要是东北地区和华北部分省份的问题比较突出。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排后六位的省份是内蒙古(6.9%)、河北(6.6%)、吉林(6.1%)、黑龙江(5.1%)、山西(2.7%)、辽宁(2.6%)。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1-5月份黑龙江省、吉林省财政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9.0%、5.9%;辽宁省1-6月份财政收入下降22.7%。 山西省财政收入自去年8月份起连续11个月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7.8%。

面对经济持续下降,悲观情绪正在蔓延,有人质疑上半年7%增长的真实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或萧条期。在西方,“中国经济崩溃论”则再度甚嚣尘上。

二、对经济持续下行怎么看

分析经济形势不能只看一面,看不到困难就找不到政策着力点,只看困难看不到亮点则容易丧失信心。分析经济形势确有方法论问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经济下行带有规律性和客观性

1.是经济达到一定规模时的规律性现象。

所谓的规律性,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市场相对饱和,经济减速下行成为一种必然。我国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物资匮乏,所有东西都要凭证供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经济快速增长创造的物资财富越来越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供给不再短缺,逐步走向过剩,经济减速成为必然。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2014年达到636463亿元,是1978年的174.6倍,列世界第二位。在如此大的规模之上要继续保持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显然不可能了。这就是规律。这一规律不仅在中国体现出来,许多国家诸如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等都有过类似经历。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下行实际上就是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

2.是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客观反映。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以较小投入获得较大产出。在生产率既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多产出就越大。反之,在投入既定的前提下,要素成本越低,产出就越大,经济增长就越快。这是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各种要素的低成本投入;二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要素低成本投入加高效率配置,使我国经济增长获得了强劲的“混合动力”。在改革开放之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土地、劳动力、资金,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低成本投入,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是,近些年来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土地转化成本不断攀升、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越来越大。显然,在各种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情况下,经济减速不可避免。

3.是外部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了WTO以后,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但是,随着我国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对贸易对象国的相关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对相关产业的就业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案件迅速上升,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的政策纷纷出台,我国对外出口的空间受到空前挤压,出口增速大幅下降,甚至出现有的年份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为负数的情况。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迟迟不能复苏,进口显著减少,我国产品的出口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的外需日趋疲弱,导致我国经济加速下滑。

(二)允许经济一定程度下行是一种战略选择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预调微调,但始终未出台类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出台的四万亿大投资那样的强刺激政策,说明经济下行是在我们的“允许”范围的,或者说增长速度是在“合理区间”的。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可以说“允许”经济一定程度下行是一种战略选择。

1.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

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已经形成的共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我国发展方式粗放的主因是产业结构过“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过大(2014年为42.6%,比发达国家大约高20个百分点),工业当中重化工业增加值占70%左右,这样一种“重型结构”必然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发展方式积“重”难返。实践证明,在经济高涨期,调结构、转方式是难以做到的,而经济下行则会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产能过剩行业加速调整,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所以,当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成为主线和主攻方向的时候,允许经济一定程度下行,牺牲一定的速度,就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就像开车进入弯道一样,汽车转弯必须放慢速度,否则容易侧翻,带来严重后果。就是说,放慢速度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2.是完成既定发展目标的明智选择。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经济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当时测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要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既定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相应目标调整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据测算,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8%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基于此,我们把近期预期经济增长速度定为7%左右就是一个合理区间。这好比,一个人要跑步到达一个地方,前半程跑得快,节省了时间,留出了余地,后半程放慢一些速度就是明智选择,因为既然不用再拼命跑就可到达目的地,就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很累。

“保底线”就是保就业。从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每年吸纳1000万新增就业人口,是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把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期目标。近几年,新增就业每年都超过1000万人,2014年为1322万人,今年上半年是718万人,已完成预期目标的71.8%。这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于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后持续上升,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新增就业80万人,2014年1个百分点拉动新增就业175万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不必片面追求速度。结构升级使“保底线”有了底气,允许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空间增大。

(三)从经济下行中看趋势看亮点

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确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当前,我们必须调整心态、转换视角,从经济下行中把握趋势、发现亮点。

1.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产业结构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经济结构。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趋势是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整个结构趋向“轻型化”。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尽管持续下行,但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强化。产业结构“轻型化”,有利于减低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的依赖,降低消耗,增强抗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体系的就业弹性,带动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更快发展。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降到7%,但第三产业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5%,比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5.8个百分点。当然,我国目前第三产业比重,与发达国家75%以上、2012年世界服务业70.2%的平均水平比,仍有较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投资一直是第一主力。为了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不合理格局,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拉动转变”,目标是使消费成为第一动力。近年来的可喜变化是消费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继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超过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48.5%之后,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到60%,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在加速调整,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

3.房地产业逐步回暖。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先进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为构建移动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有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虽然说课堂上移动媒体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它们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先进移动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涌进课堂被教师利用。

尽管整个房地产业尚未复苏,但部分重要指标已出现积极变化。一是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上半年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9%,为2014年来首次正增长)之后,1-7月份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二是销售额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销售回暖带动了商品房价格回升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三是住宅投资开始回升。1-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但其中的住宅投资同比增长3.0%,增速比1-6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的首次回升。住宅投资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三分之二强,其增速回升将对下一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拉动作用。房地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房地产业回暖显然有助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

4.新市场主体继续快速增加。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尽管有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但又不断有企业新生,实际上企业生生死死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注册手续大大简化,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新市场主体快速增多。在2014年新市场主体爆发式的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增长43%,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5.能源消耗进一步下降。

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内容,是经济运行效益提高的重要体现。201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7.6%,超过7%的经济增速,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这表明,尽管经济在下行,但是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幅相对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亮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一个持续拉大的过程,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达到3.33 : 1, 2010年开始倍差逐步缩小,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到2.83 : 1,比上年同期缩小0.04,这样一个结果实属难得。

从以上分析来可见,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当中有亮点,持续下行过程中出现一些积极变化。

三、全年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能否实现

既然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这么大的困难,那么全年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既要分析实现预期目标的不利因素,又要分析有利因素。

(一)实现预期增长目标的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不稳定。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对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3.7%下调到3.5%之后,再次下调到3.3%;世界银行的预测则从3.1%下调为2.8%。8月份全球股市下跌,使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更加不确定。从中国以外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表现看,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美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6%,但预期的加息可能导致增长放缓。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美元每升值5%,美国经济就会下降0.5%。另外,美国大选也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干扰。欧元区经济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环比增长0.4%;第二季度同比增长0.7%,环比零增长,低于市场预期。日本经济上半年同比下降0.08%,已现疲态。新兴国家中,除印度经济前两个季度分别增长7.5%、7%保持较高速度外,上半年巴西负增长1.6%,俄罗斯负增长2.2%,南非增长1.62%。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我国外贸出口的外部环境趋紧,实现6%预期出口增长目标的困难加大。

2.“三期叠加”加大实现目标的难度。

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难。所谓换挡,就是从高挡换到中高挡,减速成为必然;结构调整,意味着产能过剩行业收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意味着刺激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生作用,使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运用受到掣肘。“三期叠加”矛盾交织,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形成制约。

3.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如前所述,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约束。就当下情况看,各种要素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对企业经营、产业发展以及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保持形成了巨大压力。比如,用工成本继续升高。201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工资比上年上涨9.8%;全国19个地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为14.1%,涨幅接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在经济下行情况下用工成本升高,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比如,融资成本依然很高。尽管自去年11月份以来央行几度降息,但资金流和降息效应依然很难达至实体企业,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下降不明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小微企业不得不借助民间“高利贷”融资。

4.价格持续走低。

截至7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经连续41个月同比下降,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6%,其中7月份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0.7%,创2009年底以来新低。居民消费价格(CPI)上半年同比上涨1.3%(控制目标为全年涨幅3%左右),尽管6月份和7月份涨幅分别达到1.4%、1.6%,但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1-7月平均,依然为同比上涨1.3%)。价格长时期持续走低,意味着企业产品卖不出价钱,利润空间变小或亏本,企业经营愈发困难,经济增长失去动力。

5.经济下行惯性发生作用。

经济下行具有惯性。就像人走下坡时收不住脚步、开车下坡时惯性会加大一样,我国经济连年下行也会产生惯性。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调控政策所产生的“阻滞”下滑的作用就会减弱,或者相同的政策力度所产生的调控效果就不如预期。而且,一般而言持续下滑会产生“加速度”,时间越长,惯性越大。可见,经济下行惯性,给经济增长速度的保持,或者说今年7%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带来了超出预期的困难。

6.各地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

当前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官不为”。有人说反腐败导致经济下滑。这种说法自然不合道理,因为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廉政和发展并不矛盾,不然就会得出越容忍腐败经济越发展的谬论。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在守规矩守纪律要求越来越严的大背景下,的确出现一些官员怕犯错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缩手缩脚,积极性主动性下降的情况;在不少地方出现土地闲置不开发、资金趴在账上不使用、工程项目进展迟缓的情况。另外,近年来对GDP增长指标考核力度减弱,部分区域和县域取消GDP考核,也对地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客观影响。

以上分析表明,实现全年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能够实现

事在人为。尽管实现全年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有很大困难,但经过努力还是有较大把握实现的。有利条件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的效应会将在下半年逐步显现;国家批准的重大工程项目会陆续展开投资并产生相应的经济带动作用;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势新亮点会得到强化;2014年各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呈前高后低分布(分别为7.4%、7.5%、7.3%、7.3%),意味着今年第三、四季度的增长基数相对低。当然,要把有利条件变成实际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扩大“改革红利”。从趋势上看,如果说上半年重在“稳”,止住经济下滑的脚步,那么下半年则是重在“进”,力求经济企稳回升。

1.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积极”。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的“积极”,主要体现为政策力度加大与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紧密结合。上半年,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的财政政策,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建设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额度就超过8000亿元。截至5月底,七类重大工程包累计完成投资3.1万亿元。5月25日发布了1043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总投资1.97万亿元。下半年,随着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功能恢复、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加上新项目抓紧开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会逐步回升,带动整个投资增速企稳回升。同时,继续“积极”降税减费,切实降低企业宏观税负。下半年,财政政策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提供支撑和保证。

2.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适当“宽松”。

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虽然依然定调“稳健”,但实际运作趋向适当“宽松”。今年上半年央行已3次普降存款准备金率,4次定向降准,4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尽管如此,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因此货币政策会继续保持宽松态势,不排除再次降准或降息。货币政策有必要也有条件进一步“宽松”,因为尽管我国已多次降准降息,但现实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货币政策仍然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另外,以往我国货币投放的最大渠道是外汇占款,今年以来,外汇占款继续大幅下降,通过结售汇投放的货币大幅减少,这也为通过降准或降息放松货币提供了空间。目前,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是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同时,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释放前期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造成的压力。

3.消费政策重在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需求。

尽管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和发达国家比,我国消费拉动经济的能力依然较弱,离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稳定的第一动力仍有较大距离。必须坚持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更加有效的政策扩张消费需求。上半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按照中央的说法是“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除了有效刺激境内消费特别是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扩大网上消费外,还应以更大政策力度引导我国居民把境外消费转化为境内消费。据统计,2014年中国人出境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另有资料显示,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46%,但仅有27%在国内购买。

4.房地产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

2014年,我国房地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9%。尽管近年来房地产投资比重下降,但房地产业走势仍对我国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稳定房地产业出现的回暖态势,对于下半年经济回升、实现预期增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发挥好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该调整的调整,该松绑的松绑,该规范的规范,使房地产业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

5.以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今年以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上半年,本届政府已提前完成任内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度环境逐步形成,下半年政府改革正以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为重点逐步深化。加大投融资、价格、统一市场等改革力度,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期出台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将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传统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引领和支撑转变。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为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6.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制度。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针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应该尽快完善制度,出台相应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及权力义务,加强业绩考核与监督,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给干事的干部以动力,给不作为的干部以压力。同时,要建立“容错”机制,为敢于作为、勇于担当的干部创设宽松环境。应该看到,尽管我们不再片面追求GDP,但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经济增长依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调动各级干部稳增长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无疑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分享经济是个啥
消费舆情
新消费ABC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