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巧珍,张濒化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简析文山苗族武术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教育传承机制
闫巧珍,张濒化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本文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传承出发,加强对文山苗族武术的学校教育传承研究,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教育传承应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文山苗族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
文山苗族的迁徙从明末一直延续到清初,根据《马关县志》记载,文山的苗族是从明清之际迁徙而来,大部分由贵州省迁来。对于苗族武术的记载,大约在1856年,西畴县的项从周被派去苗族学武,从此练得一身好武艺。《生命活力的迸放》里记载,云南文山、屏边的苗族人民喜爱武术,武术在苗语中叫“武吉保”。苗族武术分为拳术和器械两大类,拳术最有名的是芦笙拳和手拳,手拳即为徒手,芦笙拳是将芦笙舞和苗族拳术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攻防意识而且又很强的观赏性。器械有刀、棍、枪、斧、剑等形式多样。苗族武术具有气质刚烈、步伐稳健、招法多变的特点,但苗族武术在传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武德教育,在师傅传授技艺之前,徒弟均要在祖师灵前发誓尊师训、明道理,不到生死关头不能用武术来伤害别人。因此,苗族人中习武之人虽多,但很少惹是生非,习武者大都重义气、知礼节、肯忍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民族大融合日益明显,文山苗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从服饰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从精神和灵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苗族人民逐渐接受新奇的事物,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苗族武术失去了原有的兴趣爱好,使得苗族武术逐步走向衰退。
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文山苗族传统体育面临被同化或消亡的危险,特别是儿童青少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较为薄弱,更别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了,使得文山苗族武术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外来文化的侵袭,许多青少年以追捧外来文化为荣,加上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也不愿意去了解、去继承本民族的文化,更有甚者排斥本民族文化。目前,在文山城区见到着本民族服装的青少年寥寥无几,在城区或一些较为发达、接触外界较多的地区,许多青少年基本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或者所说的民族语言与已经被汉语同化。很多青少年宁愿去选择街舞、跆拳道等运动,也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武术,这些民族特色和民族认同感逐渐消亡,严重威胁文山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3.1 经济发展落后
据统计,文山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55.2万人。经济发展的落后势必造成文化的落后,在经济大开发的今天,虽然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推进,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启动,文山正换发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然而在这些现代化进程中,苗族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加上教育发展的滞后,影响文山苗族的传承与发展,归根结底源于经济发展的落后。
3.2 教育观念制约
文山苗族武术讲究的是口口相传,而且规定传男不传女,这就
对于苗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老一代人注重本民族的传承,而新生代却对本民族的文化不感兴趣,这就使得文山苗族武术出现了断层。目前,虽然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很多地区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变革,但依旧摆脱不了层层的升学考试和各项选拔,中考和高考理论课成绩占的比重依然很高,学生升学依然有压力。很多学校已经将语、数、外等主要学科取缔了体育课,加上很多家长对于体育课堂不是很重视,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是浪费时间。因此,文山苗族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依然处于困境中,其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而这个环境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加强对其进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培养,才能使儿童青少年有良好的基础去学习和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其课余生活,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3.3 理论研究滞后
苗族武术在传授的过程中,传男不传女,加上民族文化大融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接受外来文化,而摈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很多项目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濒临灭绝。 文山属于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且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发展较为迟缓,城镇化相对滞后,因此很多的人从山区走向城镇,甚至到国际大都市,他们回来的同时带来了大城市一些较为时尚前卫的文化,不愿再在小地方发展,而政府部门又没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传统体育,使当前苗族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由于苗族武术在历史的发展中是口口相传,因此很多宝贵的资料没有得以保存,几乎找不到完整的苗族武术的相关书籍或文献,给苗族武术今后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1 以“新课改”工作指导思想为前提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从六个方面将课程进行改进,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程结构方面,将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进行合理、均衡的配置,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类课程进行强化。“新课改”遵循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和个性化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多数人的大众教育。文山苗族武术应以“新课改”工作思想为前提,积极探索适合文山本土的发展路径,从幼儿开始抓起,寻找适合文山州地区实情的教育发展机制。
4.2 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
教体艺[2006]6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希望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向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中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各地区积极开展各式各样体育运动,以相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号召。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推广文山苗族武术,让文山苗族武术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相关体育活动,进行各类武术的表演和比赛,并选择其中优秀人才作为传承者。
4.3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契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自古以来创造的宝贵遗产之一。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中,体现特定的民族的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文山苗族武术是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仅是苗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对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苗族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因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在体育教学中增加苗族传统武术,根据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苗族武术的认同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 1 ] 李晶晶.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探讨[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10.
[ 2 ] 陈利敏.壮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以广西百色市若干中小学为例[ 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2015-02-17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编号:2Y266)。
闫巧珍(1981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体健康。
G807.2
A
1674-151X(2015)03-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