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训练管理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究①

2015-11-29 16:26蒲燕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运动队教练员体育运动

蒲燕(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基于运动训练管理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究①

蒲燕
(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 要: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在招生及就业领域的优势获得彰显,但因其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制度层面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体育运动训练管理、运动队组织形式、运动队管理机制不科学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中统一采取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模式具备很大的片面性,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所以,有必要从体育运动训练本质出发,从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路径。

关键字:运动训练管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究

在改革开发的推动下,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为满足社会发展现实,高等职业院校抓住机遇迅速发展,有其办学模式以培养技能型与技术型人才为主,在就业等方面具备优势。体育教学属于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体育运动训练管理问题则属于当前体育运动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探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模式及管理机制,合理编制训练技术,对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效果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1 体育运动训练的本质认知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将以人为本作为体育运动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体育运动训练其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增强运动人员自身的身体素质,换言之,体育运动训练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以运动人员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位。只有运动人员自身身体健康,才可以接受与参与到更高水平与更高层次的体育训练活动之中。体育运动训练,其目的在于对运动人员的身体素质与所具备的意志情感进行强化,以健康体魄为依托,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措施,不断实现意志、精神及体质方面的超越,其最终目标在于实现运动者的身体素质与意志品质统一[2]。高水平高层次体育运动训练,要求同时对运动者的身体与意志进行锤炼,推动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充分认知体育运动训练本质,坚持以人为本,方可科学开展告知原先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实践。

2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基本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表现为训练管理模式、运动队的组织形式与运动队管理机制。

2.1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基本模式认知

熟悉运动训练管理全过程是改革与深化运动训练管理结构及方法的基础,通过对运动训练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仔细分析与思考,发现并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性存在,方可为运动训练管理提供具备科学性与现实操作性的指导,从而推动运动训练管理水平提升。

运动训练管理其基本过程为:由教练员及运动队管理人员承担运动训练管理主体并挑选出具备专项素质的运动员,依托高职院校现有的体育器材与体育设施,通过运动技术对运动员训练进行指导[3]。其运动训练过程,则是由教练员、管理人员综合训练设备器材及训练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训练系统,其训练以优秀学生为对象,体育运动训练运行需要以一定的资金作依托。

2.2运动队的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是针对运动训练队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其运动训练队构建属于整个体育训练的关键点,运动员选拔是运动训练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其运动员选拔是多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第一,通过国家批准,在每年四月份开展招生考核工作,对体育成绩优秀学生进行选拔。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报名形式到高职院校参与相应的体育考核测试,成绩合格则可进入院校。这部分招生生源,其体育文化课成绩需合格,体育特长测试成绩应突出,在学生入学后依据学生特征,合理进行项目组队并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第二,在新生中选拔。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身体素质测试,以田径运动员选拔为例,应进行男女生50m,与男生1000m、女生800m项目测试,通过成绩统计选择出身体素质优良的学生作为试训队员。第三,从运动会中选拔。院校在春秋运动会中,教练组将运动会成绩统计出来,从每项成绩优良中选拔人员加入运动训练队[4]。

运动训练队其训练多安排在下午课时中,在寒假与暑假中则安排集中训练,大赛活动之前则需要安排每天集训的训练方式。为避免学生参与运动训练与所选体育课程产生冲突,按照相关规定,院校可以允许训练运动队可不参与平时体育课程但给与相应学分。采取这种组织与训练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推动体育训练水平。

2.3运动队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队管理包括多层次内容,如教练员管理、运动员管理及运动人员相关的人际关系管理问题等。其中教练员承担着培养与指导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属于运动训练管理的直接组织人员与管理人员,对推动运动队全面发展,提高运动人员的运动水平及运动技能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是实现体育运动训练目标的重要关键支撑。

在运动训练管理中,针对运动员,需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实际与运动员培养方向,合理编制科学的管理制度,如运动员训练管理相关规范,运动员竞赛奖励等,推动运动员管理有效贯彻[5]。针对运动员出勤状况,则需要训练教练员负责登记,安排专人负责监督,以保障学生训练出勤。教练员除了针对运动员进行体育技能及知识的管理外,还应对其思想教育进行管理,重点加强运动员自身的思想修养,引导学生培养完善人格,坚持树立自身优良榜样,影响并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在生活及文化学习领域,教练员应积极引导、合理组织、有效监督,保障运动员健康训练全面发展。

教练员管理属于对运动训练管理的重要内容。教练员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的主要负责者,承担着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指导功能,加强教练员管理是推动体育运动训练的关键点,坚持教练员科学管理运动训练各项活动,表现在运动训练环节为:依托训练目标,合理确定训练任务并编制科学可行的运动训练计划,以组织方案为基础合理选拔运动员,科学定位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发挥引导作用,尊重运动员主体地位,切实保质保量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对运动训练过程采取有效的最佳的控制行为[6],针对训练计划实施的实际,及时反馈并及时调整训练安排。

为加强教练员管理,应积极落实教练员目标检查制度与评定制度,高职院校体育训练领导部门应针对教练员所提供的训练计划、训练成果及训练记录等资料,科学分析与判断,并进行调查,对教练员综合性评价。加强其目标检查与评定审核,有助于强化教练

员运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其更负责更用心推动运动员参与到运动训练活动中,以实现学生运动训练效果提升。

3 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属于当前体育管理的重要问题,针对运动员采取统一高水平运动训练模式不具备科学性,为此,探究具备现实性与科学性的训练模式与管理方式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以体育运动训练的本质认知为导入,从其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模式、运动队的组织形式与运动队管理机制三个层面综合分析体育运动训练管理,结合实际,科学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运动训练效果,实现其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兴忠.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互补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266-266,267.

[2]乐志强.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9):121-121.

[3]李晖.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的互补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417-418.

[4]齐春娟.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7):268.

[5]黄潇潇.基于战略管理的运动训练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张健.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教育与管理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127-128.

作者简介:①蒲燕(1984,10—),女,达州,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c)-0000-00

猜你喜欢
运动队教练员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呆呆和朵朵(13)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江苏省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