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军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164)
投掷类高水平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特征研究①
朱建军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164)
投掷运动是技术非常复杂、对爆发力要求极高的运动项目。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投掷类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影响投掷类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因素、投掷类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投掷类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投掷类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4个方面对其体能训练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重视投掷类运动员基本技术的发展、促进投掷类运动员早日形成自己的运动技术风格等建议。
投掷类 高水平运动员 专项力量
运动训练是为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投掷类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也是相同的,就是为在未来赛场上获得理想的比赛成绩。在现今世界大赛中有不少运动项目的冠军年龄有投掷类运动员化的特点,例如体操等项目,同时投掷类运动员肩负着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未来,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实力的体现,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投掷类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因此,总结投掷类运动员运动训练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对于提高投掷类运动员运动训练水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体能发展水平是决定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体能训练水平是提高比赛成绩、维持高强度运动训练、保持良好的训练及比赛心理状态、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的重要保障。体能训练是各项竞技能力发展的基础,是运动训练的重中之重。体能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和运动素质。3个影响因素中主要以运动素质为体能训练的直接外在表现,且运动训练中也以发展各种运动训练素质作为主要的身体训练内容。体能训练主要是使运动员获得并提高运动项目所必须的运动素质和人体形态结构。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3个部分[2]。3个影响因素中主要以运动素质为体能训练的直接外在表现,且运动训练中也以发展各种运动训练素质作为主要的身体训练内容。运动素质主要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能力,其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综上所述,体能训练主要是使运动员获得并提高运动项目所必须的运动素质和人体形态结构。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柔韧性训练,灵敏训练等。
针对男、女投掷类运动员以上不同的发展年龄段,运用科学的训练手段进行训练,训练中应该注意前少年运动员不同年龄段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力量训练不能影响投掷类运动员的正常身体发育。因此投掷类运动员力量训练应该酌量而行,不宜施加过高的负荷量。可以偏重于增强力量耐力的训练,并通过克服自身重量的练习方法进行力量练习,例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方法。投掷类运动员力量训练可以多侧重于动力性的练习,不宜多做静力性的负重练习,同时发力练习时应该避免憋气等现象,以免影响到骨骼及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投掷类运动员力量训练要注重力量的全面发展,为以后的运动训练奠定基础,而不应该过早的进行系统专项化的力量练习。
速度是运动员位移能力的重要体现。速度素质主要包括3个方面,分别是动作速度、反应速度、位移速度[3]。速度素质的发展与力量、耐力、灵敏等素质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投掷类运动员在不同年龄段速度素质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
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上男、女有别,因此,要根据投掷类运动员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运动训练。同时,不同时期投掷类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神经系统发育程度不同,所以发展速度素质的同时应该注重投掷类运动员其他各项身体速度的协调发展,使运动员的全身素质都得到合理的发展。
投掷类运动员耐力训练同样要把握耐力发展的年龄变化规律。一般男孩在10岁、13岁、16岁时耐力水平有明显提高;女孩在9岁、12岁时耐力提高速度较快,进入性成熟后(约14岁起)耐力水平就逐年下降了,15~16岁下降最多。投掷类运动员耐力训练应该以有氧耐力为主,不宜过多的训练无氧耐力以防止影响投掷类运动员内脏器官的发育及生理机能的提高。一般无氧耐力一般安排在青春期发育以后的阶段逐渐加强训练。投掷类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手段应该尽量多样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长跑等枯燥的训练方法上,尽量增加一些生动活泼的运动训练手段以增进投掷类运动员训练的兴趣和热情。投掷类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方法一般为持续训练法,如果使用间歇训练法,应保证训练的适宜强度。
在技能主导类项目中运动技术训练十分重要,对于投掷类运动员来说应该注重基本运动技术的发展。基本运动技术贯穿于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始终,即使是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基本技术训练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本运动技术是一切专项技术的基础,没有基本技术就没法获得更高更难的运动技术,基本运动技术不扎实就无法在赛场上有效发挥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就无法战胜对手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基本运动技术应该贯穿于投掷类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很长一段时间,投掷类运动员应该从一开始获得一项技术到不断获得新技术后反复回顾练习以往的旧运动技术,使运动技术在大脑中不断深化,最终形成动力定型。只有在扎实的基本运动技术基础上,运动员才能对动作技术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把创造新的技术动作有效的应用于比赛实践中,为运动员竞技实力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影响运动技术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很多,且十分复杂,随着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条件不断变化,原本的技术动作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投掷类运动员技术动作形成后随着技术影响因素的不断改变,技术动作要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内在及外在影响因素的变化,使技术动作保持有效、规范、合理、精细。影响运动技术的内在因素有:人体外部形态;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能力;机体的感知觉;动作技术的储存数量;运动素质;心理特征等。投掷类运动员在起初进行运动训练时一般年龄比较小,因此身体各部分机能都还在不断完善和调节中。在投掷类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该时刻对投掷类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适当微调和改进,使技术更加合理、规范和精细。影响运动技术的外在因素有: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等。当运动技术的外部影响因素变化时,特别是竞赛规则和场地器材设备发生改变时,就需要技术动作结构改变以适应更改了的场地设施和竞赛规则。
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的技术发挥出来的效能往往不是取决于自身水平最高的技术,而是水平相对较弱的技术。技术发挥的这个效应很像“木桶理论”。这就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各项技术都强而没有明显的短板,如果存在技术短板,往往在比赛中会被对手充分利用而成为被对手限制的主要因素。同时,技术的全面性决定了战术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全面技术的保证,战术就难以多样、难以给对手充分的压力,反而使对手轻松的适应自己的技战术,最终影响竞技能力。因此,投掷类运动员应该全面的发展各种运动技术,减少自身技术短板,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由于投掷类运动员身体还在生长发育,其生理和心理水平都与成人有一定差距。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投掷类运动员可能偏重于某几项技术,而忽略或者不愿意加强其他技术的训练。因此,在投掷类运动员时期就加强运动员特长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未来竞技技术的深化发展和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
投掷类高水平运动员在专项练习中,能保证专项运动所需要的机体的机能的发展,以及尽快地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但投掷类专项训练对身体局部要求较高,负担较重。为了防止投掷类高水平运动员身体疲劳或损伤,因此,在对他们安排练习时应注意和一般性练习相配合。
第一,采用不同的器械。投掷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主要是在长期进行各种大量投掷的练习中得以发展的,在不同训练时期采用不同重量和不同开头的器械,按各自技术规格的要求反复练习。如少年主要以轻器械为主进行训练,便于学习、掌握技术和建立快速用力的动作节奏。
第二,大量的专门投掷练习。同样大量投掷练习能有效地提高投掷能力。我们在训练中根据专项特点以及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知识,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方式,运用器械进行了大量的投掷练习,在正常情况下大量的跑能提高跑的能力,同时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总的训练计划所提出的要求,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充分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几乎每堂课都有投的内容。另外训练课次也要相对增多,以极高的训练积极性和极高的强度从事每堂课的训练,收到显著效果。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90.
[2]吕新颖.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投掷能力的强力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841-854.
[3]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J].田径科技动态,2005(9):9.
G8
A
2095-2813(2015)09(c)-004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042
朱建军(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