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霞(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2)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陈天霞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人文体育观是人们在体育认知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为重要内容,追求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缺失人文观理念,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学理念缺乏人文性,教学内容和方法缺失人文性,大学生自身发展中缺乏人文意识的培养等,因此,要加强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就必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人文性,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体育评价方式等途径,使人文体育观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关键词:人文体育观人文精神高校体育教学
1.1人文精神与人文体育观
人文体育观是现代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人类对体育精神所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人文体育观的内容受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影响十分明显,体现了人文精神在体育发展中的价值关照。人文精神,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对人类的存在、思想、价值和发展等方面的理念关怀,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实现、理想信念、人格品质、道德观念等方面,人文精神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物质需求的期望逐渐转变为寻求更高的而精神追求,在人内心世界的不断探索中,对人文精神有了更加广阔的思考。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精神的渗透也为人文体育观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土壤,直接影响了现代体育精神的发展理念。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文体育观也将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行为价值观念。
1.2人文体育观的内涵
当今世界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文体育观的理念也逐渐影响着人类体育活动。人文体育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体育认知的过程中,确定的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追求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观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将我国人文体育观的理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的体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关怀进入更高阶段。人文体育观首要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健康第一和多元发展的价值观。我国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是集生活与体育技能、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旨在强调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高校的体育课程培养体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这是高校体育教学面向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顺应体育发展潮流的表现。因此,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树立以人为本指导思想,加强学生自身体育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高校体育课程当做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突破自我能力的途径。需要指出的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体育观并不是单纯的注重精神培养,而忽视了人的身体素质,“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原则依旧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育技能,促提高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为基础目标,两者并不相互矛盾,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表明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对弘扬现代体育精神意义重大,也为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人文体育观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2.1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缺乏人文性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为了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教学一直是看重他的生理调节功能,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导致除了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外,其他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教学一直处于附属教学体系中。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界定为教育大学生能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锻炼强健体魄,虽然当前体育教学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身体素质培养逐渐转变为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育保健意识、提高体育素质等要求,但是人文性并没有作为突出重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推广。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高校体育课程的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思维还是处于体育教师传授体育技术,示范,学生进行模仿,自我练习,体育教师在传授课程过程中,也多是指导体育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思想、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的传授,导致一些不热爱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将体育课程当做换取学分,完成学业的一个简单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观念是制约高校教师人文体育观缺失的重要因素。
2.2教学内容和方法缺失人文性
体育运动自身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不可置否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目的之一就是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技巧,使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掌握一定的体育能力,为锻炼身体,强健体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技巧性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当前部分高校和体育教师对此理念不强,没有看到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潜在力量,在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上过于局限于教学大纲和目标,在平时的课程实施中过分注重对达标运动和成绩考核项目的教授练习,一味的注重达标指标的训练安排,使学生们不能够依照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体育运动,使高校体育课程变成了枯燥的技术练习,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执着,影响学生们培养现代体育精神,压制了学生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其次,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偏重于竞技性,没有将体育人文知识和理念纳入课程安排。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师都是通过竞技体育项目的选拔进入体育院校,对于体育教学中的能力教育和运动技术的教育有着较多的经验,加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原则也注重竞技项目的教育,导致高校体育课程的项目安排较为单调,一般来说,除了体育专业的课程项目外,普通非专业体育课一般安排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一些条件较高的学校也会开设游泳、健美操、武术等课程,但是总的来说,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普遍性的围绕体育单项教学开展,在教学方法上只有老师教授,学生练习两个环节,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主要考核项目能够练习过关,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就是合理的,正因为这种误区,使学生不能够理解体育运动的人文精神的真正涵义。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一般考核单一项目为传接球、运球、投篮、上篮等内容,教师在内容安排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让
学生进行练习,很少进行篮球的战术基础配合,攻守练习、体育竞赛制度和裁判制度等方面的讲解,对于重要包含体育人文精神的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篮球规则与道德理论,篮球运动所能够显现出的集体团结、协作、拼搏的精神等等内容,却没有作为理论学习进行传授。类似于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象,剥离了篮球技巧性和思想性的本质,影响了学生对体育人文精神的理解,影响了学生们体育品质的培养,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
2.3大学生自身发展缺乏人文意识的培养
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更加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在普遍能够上大学的范围下,学生的学业能力和体育能力出现较大的偏差,特别是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身体素质较弱,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意识不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大学生入校后受到网络影响,成天上网游戏,根本不注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人文精神就更加无从谈起。类似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培养学生体育人文思想实施都极为不利。同时,部分学生集体意识较差,协作能力缺乏,一些学生认为体育就是比赛,体育就是取胜,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协作意识,缺乏团结意识,面对同伴的错误缺乏同情心和理解,导致对体育人文精神的贯彻都到自身错误思想的误导。此外,高校其他的课程设置中,没有重视人文精神相关课程的普及,忽视了大学生自身发展、自我人格、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和拼搏意识等等的培养。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阵地,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学校作为完善人自身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中间媒介,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人文体育观的理论来说,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素养,又有着强健体魄,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既是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也是重要内容和要求。
3.1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体育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和意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体育教学实施的效果。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体育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建立平等的教育观,平等是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关系,从属性上来说,教师固然是学生的老师,但是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动对象,学生为被动对象,特别是体育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和能力,面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当积极鼓励,耐心教授,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学生才能够产生轻松的学习愿望,教师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其次,体育教师要明确人文体育教育的实施,不同于技术练习,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的过程,就教师自身而言,其言谈举止、教学态度以及自我体育运动的能力和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对体育人文素养的理解和解读,也决定着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播人文精神,如何能够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启迪、感悟、理解体育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3.2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健康体育是体育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人文体育观的实施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中淡化体育运动的竞技思想,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明确体育教育的意义所在,使学生能够理解体育运动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积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体育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形成持久的体育运动意识,使其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终身的自我锻炼,自我运动,调节身体机能,拥有长久的健康体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为以后人生的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3.3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人文性
首先,要形成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课程。每一种体育项目都包含有不同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它的起源、发展,还是运动员曾经的努力和荣誉等等,都是体育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好的素材。增加学生多元化的选择机制,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运动,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其次,要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师要注重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或者处于不同的教学环境时,能够灵活的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体育教师既可以通过对话启迪的方式引导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进行体育活动,或者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体育教学中,都能够领悟体育运动中的人文关怀。
最后,拓展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将人文体育精神的内容融入体育理论教学中。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在体育场地上完成,教师的讲解也是局限于体育某个项目的技巧、规则等方面。因此,建议增设室内体育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直接系统的学习体育知识、理解人文体育观的相关理论和内涵,提高体育人文精神的思想意识。
3.4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体育评价方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参与”五个方面的能力,表明了学生培养的过程不能够局限于增强体质和体育技能,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设置,必须改革单一的追求技能量化的考核标准,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加强体育学习中的进步情况、体育精神、人文意识的考核和评价。建立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技术评价和思想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进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65.
[2]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庞元宁,何建文.体育课程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黄汉升,梅雪雄,陈俊钦,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6):1-4.
[5]汪康乐,邰崇禧,陆升汉.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J].体育科研,2000(4):31-33.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a)-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