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乐和”之道
——访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

2015-11-29 10:54云霞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6期
关键词:家园生活

◎ 记者/云霞

新型城镇化的“乐和”之道
——访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

◎ 记者/云霞

西行东归:从西方环保向东方乐和的转向

记者:从环保到乐和,在知天命之年您进行了新的转身。请问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吗?

廖晓义:从城市到乡村,从环保到文化,我始终在思考和研究人类的终极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也许和学哲学的背景有关。1995年我创办注册了地球村这一环保组织,当时的我对西方的环保思想很崇拜很迷恋。在跟随西方走了十多年之后,我自己感到在城市、在钢筋水泥的世界搞环保看不到希望。这时我才意识到,西方文明不能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西方环保也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需要走一条新的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吸纳西方文明的成果和经验。从一个技术主义者到一个环保倡导者再到一个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演变,我实际上是经过了40年的思考。

1.西方文明不能解决环保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情感出了问题。西方文明是把人类变成了不断消耗自然的生产机器和消费机器,在这样的前提下的环保理念和做法往往局限在物欲层面,或是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是通过发展新技术解决环境问题,但问题的实质是,转移出去不等于消失,发展新技术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

我们现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所谓“好日子”,把子孙后代的资源都消费了,并且还沾沾自喜地强调自己是环保主义者。所以西方环保是没有出路的,难以解决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2.中国环保之路

人的无限发展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要尊重中国的传统智慧,比如道家的敬天惜物、佛家的慈悲为怀、儒家的民胞物与,把人的无限欲望引导到发现作为快乐来源的心能和作为健康来源的体能的层次上面,通过蓄心能、增体能、惜物能的三能平衡,实现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环境的一体。特别重要的是要引入精神生活来节制调和过度的私心和物欲,还要引入养生的意识和实践,没有生命意识是谈不上环境意识的。这既不是极端的环保主义,也不是极端的发展主义,而是整体的、调和的、互补的、中庸的处理方法和解决方案,而且这个方案是可以操作的,我称之为乐和之道,这是我思考的中国环保之路。

3.整体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最好从乡村开始

把人类的生产发展做成幸福的生活是有可能的,但最好从乡村开始。现代社会的发展实践决定了,城市里的人们是很难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而在乡村,从建房、绿化、公共服务到产业发展,村民反而有更多选择的可能。因此,乐和家园建设首先是从乡村开始,在“乐和”过程中发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并把它做成生活,然后影响城市社区乃至整个城市。

让乐和成为生活,让生活成为风景

记者:乐和理念基于怎样的社会基础?

廖晓义:人类发展需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生态友好,一是人文友好。当今中国社会,在街道和行政村层面下缺少自治组织,需要把大家组织起来,让乐和成为生活,让生活成为风景。

1.人是需要幸福感的

满足参与感,激发道德感,激活责任感,三者合一构成了人们的幸福感,所以只有自主性、社会性和公益性三性合一才是符和人性的。这就是孔子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对人文社会进行修复

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新的、整体的视角和出路,那就是,用东方智慧创建敬天惜物、互惠共生的生态社会模式。乐和家园,可以说是一场人文实验。它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开始的。当时我和地球村的团队选择了四川的一个村,从建生态房开始,用两年的时间进行乐和家园方案的实验,这同时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积累经验的过程。此后,从四川到重庆和湖南再到山东,乐和家园已经成为政府认可和主导的社会实验,北京地球村为之提供理念和技术的服务,这场实验已将近八年。

3.农村的集约需求呈现出新的形式

人们为什么要城镇化?是集约的需求。现在的乡村已经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村村通地面公路解决了地面交通问题,二是村村通信息高速公路解决了信息沟通问题,这样就可以在保存乡村建设乡村的前提下发展新的生态型产业,如生态农业、养老产业、养生产业、体育产业、创意产业等,使得农村有可能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乐和家园。

4.人类进入到社区时代

随着社会管理日趋精细化,社区包括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重要性浮出水面,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的生存、生活乃至生产的场所,基于社区的乐和家园的整体解决方案就是中国的环保之路。这一实验从乡村开始,因为在乡村可以实现整体性发展,即可以把散沙一样的乡村社会变成生态社会,人的生命意识、环境意识可以整体发端。

记者:乐和理念与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关系呢?

廖晓义:我在1990年写了第一篇环保方面的文章,题目是《中国工业化的环境代价》,经过十多年的追随西方的环保探索,我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发现,“西式环保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中国智慧讲究的是天地人和乐在其中”。

1.儒道佛三家的哲学共性是:差异、互补和共生

差异就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各有特点的,互补是我们要建立人类与自然和社会联系的一个接口,共生就是整个地球都是一个共同体。差异、互补、共生的理念,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自立、互助和公益,或者说尊重、沟通和包容,这是东方的普世价值,是道。这里的道包括道理和道德。这就是《易》经中讲的“阴阳”,是分而不离,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乐和,意为“乐道尚和”,取自《道德经》

乐和除了与发源于西方的乐活一样,强调绿色生活、大众生活时尚和新上山下乡精神外,还有很多与乐活不同的涵义。乐和理念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更强调从物能依赖到三能(心能、体能、物能)平衡的转化。

记者:乐和家园是怎样的组织架构体系呢?

廖晓义:乐和家园探索的是一条以乡村建设为基础的城镇化道路,旨在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力量,以社工站(一站)为技术支撑平台,村民们通过互助会、联席会(两会)来参与村庄治理,在“乐和大院”、“乐和书院”和“乐和庭院”(三院)三大空间激活乡村社会,从读、耕、居、养、礼、乐(六艺)六个方面复活乡村文化,实现“天地人和,乐在其中”的目标。

记者: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创新方案,乐和家园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廖晓义:当前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迫在眉睫,从政府管理到社会治理,变单向管理为双向治理,体现了政府理念的转变。

乐和家园建设就是通过三事分流,实现责任共担,即支村两委解决大事,互助会解决村民小组的公共事务,私事是老百姓自己的事独立解决。实现这些的基础是老百姓需要得到尊重。社会创新就是要分清责任和分担责任,政府就可以实现职能转变,从社区小事和私事中减负,提高现代执政能力。

概括起来,乐和家园的方案就是梦、根和人的统一。这里的梦是共同体的梦,万物共生的梦,我们叫乐和梦。根是指儒家文化的礼运大同思想,人是指我们把个体人组织成能够共同商议的一个共治的团体。通过激活社会组织,建立公共空间,营造公共生活,处理公共事务,培育公共精神,推动公共政策,这是乐和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相随的乡约精神,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从农村社区开始。

通过倡导集体自强、个人自主、生态自然、道德自律、乡村自豪五大特质,形成合作经济为基础的乡村共同体机制;以村民自主为基础的责权规则;崇尚天然、顺应自然的产业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敬天惜物、尊道尚德的素质和修养;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乡村建设基础上的城乡统筹。乐和乡村建设正在打通城市和乡村循环发展、共生发展的道路,激活传统乡村互助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创造一种新型乡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节俭是最大的环保,庄稼是最好的绿化

记者: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每一次的文明转型都是一场革命性的伟大变革。有人认为,您极为推崇乡村守望相助的文化,但现实是乡村社会是个空壳,也就是人们戏说的“386199”部队,这样的人口状况、资源状况如何实现安居之处、乐业之地的梦想?

廖晓义:我承认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但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乐和家园的实践让我看到一个个乡村的改变,恰恰是这些妇女、老人和孩子一点点实现的,这些成效不断地鼓舞着我和我的团队。所谓理想主义者是什么呢,就是在一个世俗世界里,你还保持着自己的信念或理想的追求。在我看来,环保应当是对物质的享受、对心灵的滋养以及对自然的护养三个方面的平衡。

1.不能因为城镇化而消灭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母体,乡村是中国的根。只有农民成为乡村的主人,才能真正保护好环境。不要把城市的那些奢华之风搬到乡村,因为节俭是最大的环保;不要按照城市的习惯在乡村搞绿化,因为庄稼是最好的绿化。我们把乡村建设好,才能寻找到基于乡村建设的城乡统筹之路。

2.“乐和之花”的内涵

乐和的关键是乐道尚和。这里的和是指身与心和、个与群和、义与利和、人与天地相和。通过增体能、蓄心能、惜物能实现三能平衡的文明与人生。乐和人居是“乐和之花”的土壤,乐和治理是树干,乐和生计是花瓣,乐和养生是树叶,乐和礼义是花蕊。

记者:在山东曲阜的书院村、姚庄村,我们看到了人们的笑脸,看到了乐和理念带来的“人心齐”,但是,产业才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个人利益遭到侵蚀或损害的时候,才是真正考验乐和家园方案科学性的试金石。对此,您怎么看?

廖晓义:乐和家园就是为了保护乡村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致,不让少数个人去损害公共利益,并且用更公平正义的方式实现公共资源的分配。通过礼法合治,营造共同生活和精神生活,让村民们在治理、文化、经济、环保、健康方面得到更多的福祉。

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乐和生计。乐和家园的产业是“耕读游艺”。“耕”是生态种植和养殖业,“读”是教育培训产业,“游”是乡村旅游,“艺”是创意手工业。“读”和“游”可以带动“耕”和“艺”,消化当地的有机农产品。“耕”和“艺”又让“读”和“游”更有吸引力。

记者:有人把环保当成职业,还有人把它当成事业,您显然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生活。

廖晓义:人的生命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能走上公益和环保的道路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公益帮你跳出自我,环保帮你回归大地。我很幸运,也希望更多的人享有这样的幸运。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家园生活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梦中家园
漫画家园
温馨家园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