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传谌++翟绪权
[摘要] 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变迁与基尼系数变化趋势的演变特征显示,我国公有制经济规模的逐渐缩小与基尼系数的日趋增大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国有经济比重与基尼系数变量之间的负向协整影响系数也验证了公有制经济规模与贫富差距之间存在着负向的影响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生产资料私有为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所有者手中而非劳动者手中,导致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在高速壮大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也变得日益严重,即从商品的生产所有权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可以通过缩小国民间财富占有的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因为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具有保障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尼系数逐渐攀升的问题,一是需要缩小国民之间财富占有的差距,二是要提高国民财富占有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 公有制经济;共同富裕;国有经济;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 F121.21;F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2015) 03 - 0030 - 09
一、我国基尼系数现状与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关系
目前,世界上基尼系数超过0.5的国家在10%左右。201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美国2013年的基尼系数约为0. 47,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3 -0.4之间,日本和韩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 26,巴西与阿根廷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而非洲基尼系数较高的南非约为0.6。可见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 24 -0.36之间,我国的基尼系数水平是令人堪忧的。[1]
客观上分析,我国贫富差距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第一,人口数量巨大。截至2013年底,我国总人口规模达13.6亿,且表现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各成规模的二元经济形态,乡村人口规模长期大于城镇人口规模,直到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51. 27 010)才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48. 730/0),至2013年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 73%,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 27%;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底子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到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1元。①基于以上两点,加之改革开放以后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属于正常现象,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特殊地分析,近30年来我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渐趋畸形,主要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部分领域的改革不到位导致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权力寻租的结果。在市场体系不健全,长期存在流动性障碍或市场扭曲的条件下,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便难以避免。比如,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长期“双轨制”运行是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和户籍制度导致的;资本和土地交易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某些领域政府对市场过分干预,大量的市场准入限制为权力寻租创造了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腐败收入的机会等。[2]
我们认为,影响我国基尼系数变化的特殊原因主要源自特殊的国情。我国是践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可以划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大部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即是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客观上表现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此消彼长。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9%,基尼系数为0.280;目前我国被世界学术界认可的公有制经济比重约为30%,而2014年的基尼系数达0. 469。
二、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变迁与基尼系数变化趋势的演变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腾飞本质上是对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过程,其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变迁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在这个阶段,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片面追求“左”倾思想的“一大二公三纯”,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越纯越好。公有制在当时的所有制形式中占有绝对统治优势。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五大之前(1978 - 1997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我国逐步调整和初步完善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落实了国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自此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一阶段,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第三阶段,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1997年至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重大突破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引导开始了“五步走”的深入发展:第一步,起始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这次会议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接下来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这是第二步;第三步,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到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第四步;第五步,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阶段所有制结构调整从快速变化进入了优化调整期[3],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爆炸式的发展,使原本在我国具有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规模大大萎缩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是从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绝对统治地位开始的,所以其所有制结构变迁的过程在客观上表现为公有制经济规模的逐渐缩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基尼系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由于在公有制经济规模变迁的第一阶段,公有制经济占有绝对统治优势,这一阶段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不具备研究价值。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1978 -2014年的37年间,随着我国公有制经济规模的逐渐缩小,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基尼系数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即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规模与基尼系数在基本的数字关系上成反比。我国基尼系数及其变化趋势[4]见表1和图1:
三、对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与贫富差距的经济分析
从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变迁与基尼系数变化趋势的演变特征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有制经济规模的逐渐缩小与基尼系数的日趋增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基尼系数日趋增大二者之间关系的原因可以表述为:资本创造财富的过程与贫富差距产生的过程是相伴而生的。相对于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言,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以产权私有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由于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占有之上,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即所有者越来越富有的过程与劳动者由于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根本原因而被隐秘地剥夺是同时发生着的。所以资本所有者的财富越聚越多,劳动者的工资与福利相对于资本所有者积累财富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贫富差距在这一生产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生产资料私有为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所有者手中而不是劳动者手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必然被其无偿占有,导致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在高速壮大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也变得日益严重,即从商品的生产所有权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也使得基尼系数这个在经济学领域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逐渐增大。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逐渐攀升)的问题,一是需要缩小国民之间财富占有的差距,二是要提高国民财富占有的总体水平,而只有通过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同时有效地达到这两个目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关于财富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经明确地阐述了“资产阶级运动在其中进行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一致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生产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出一种压迫的力量”[5],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将会“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6]最终达到鲜明地对立于贫富差距拉大的结果,这便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即共同富裕)”。[7]这就是说,起初,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家对资本的追求没有止境,便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残酷的剥削,而“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则使得剥削变得更加隐秘并持久,导致资本家阶级占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并变得越来越富裕,工人阶级则越来越穷困;之后,随着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普遍化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致使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中自动调节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的作用被强化,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工人阶级也渐渐觉醒并要求分配到与其劳动对等的财富,这就与生产资料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现实形成了激烈的矛盾;最后,“剥夺者被剥夺”的一天就会到来,共同富裕成为多数人的共同目标。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经一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他说:“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8]在不断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将达到共同富裕目标与公有制经济规模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具体阐述,他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的,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9]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剖析都可以发现,共同富裕与我国所有制结构存在直接关系,只有公有制经济规模占有主体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10]
四、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与基尼系数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的估算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企业类型分类,我们将所考察的有效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进行划分,包括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三个大类别。内资企业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等八个子类别;联营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四个孙类别;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两个孙类别。根据所有制内容的不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属于公有制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其他企业是私有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既有公有制成分,也有私有制成分。此外,根据所有制内容的不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集体联营企业是公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私有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既有公有制的经济成分,也有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11]
接下来本文分别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规模以上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资产总额比重、利润总额比重、法人个数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前两个指标从物的结构关系反映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变迁;后两个指标则从社会的结构关系反映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变迁。
继而,由于已经完结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将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12]这五个在二、三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列为了普查选项,又鉴于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年)公布了与之匹配的统计数据,故使统计数据具有了连续性,本文以这五个产业作为分析对象·对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类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分别按照公有制经济成分占30%、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70 010的比重划分。
1.目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资产总额分析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累计的资产总额为1074837亿元,其中公有制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23655亿元,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产总额为751182亿元。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中公有制企业资产总额所占比重为:
13. 77%+1.11%+0.34%+0.07 010+0.01%+0. 03% +5. 22% +6. 29% +3. 21%=30. 11%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资产总额所占比重为:
0. 02% +14. 68% +7.63% +28. 29% +1. 05% +6. 96% +11. 25% =69. 89%
这个比例表明公有制企业资产总额远远小于非公有制企业资产总额,公有制企业资产总额约为非公有制企业资产总额的3/7。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的2006-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的公有制企业资产总额比重与非公有制企业资产总额比重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公有制企业比重的大致趋势为逐年下降,而非公有制企业比重的大致趋势力逐年上升。
2.目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利润总额分析①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累计的利润总额为93740亿元,其中公有制企业的利润总额为21350亿元,非公有制企业的利润总额为72391亿元。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中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所占比重为:
9. 36%+1.47%+0.44%+0.040/0+0.02%+0. 03%+2. 28% +5. 940/0+3.2%=22. 77%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所占比重为:
0. 04%+13. 85% +7.47% +32. 69% +1. 65%+7.38% +14. 15 %=77. 23%
这个比例关系表明,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远远小于非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约为非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的1/4。2006 - 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的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重与非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重的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其中公有制企业比重一直是逐年下降的,而非公有制企业的比重一直是逐年上升的。
3.目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法人个数分析②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累计的法人个数为581304个,其中公有制企业的法人个数为74550个,非公有制企业的法人个数为506754个。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中公有制企业法人个数所占比重为:
3. 26%+2.23 %+0.61%+0.04%+0.04%+0. 03% +0. 41% +5. 54% +0. 67%=12. 82%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个数所占比重为: ‘
0. 04%+12. 930/0 +1.57% +59. 36% +2. 23%+5. 02% +6. 02%=87. 18%
这个比例表明,公有制企业法人个数规模远远小于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个数规模,公有制企业法人个数不足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个数的3/20。2006-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的公有制企业法人个数比重与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个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如表5所示。其中公有制企业比重的大致趋势是逐年下降的,而非公有制企业比重的大致趋势是逐年上升的。
4.目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从业人数分析③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累计的从业人数为146640008人,其中公有制企业的从业人数为27837282人,非公有制企业的从业人数为118803735人。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中公有制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为:
7. 83%+2.640/0+0.37%+0.040/0+0.030/0+0. 03%十2.17%+4. 260/0+1.600/0=18. 98%
我国目前(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为:
0. 03%+9.940/0+3.74%+47. 35 %+0.95%+8. 83% +10. 17%=81. 02%
这个比例关系表明,公有制企业从业人数的规模远远小于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数的规模,公有制企业从业人数不足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数的1/4。2006 - 2012年,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的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重与非公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重的变化情况如表6所示。其中公有制企业比重一直是逐年下降的,而非公有制企业比重一直是逐年上升的。
(二)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比重与基尼系数的关联性检验
现在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规模与基尼系数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
首先利用上述2006 - 2012年全国公有制经济比重和基尼系数两个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图2为两个变量的散点图:
通过双变量之间的散点图可以直观地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呈现线性关联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如果散点图中样本观测点近似分布于一条直线附近,则可以判断两个变量存在着线性关联性。由于样本中存在着随机抽象误差,散点图(图2)中的样本数据并没有精确地落于一条直线之上,但是样本点的趋势呈现出了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特征,所以,可以判断:公有制经济比重和贫富差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由图2中样本分布的走势却得出公有制经济比重和基尼系数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性,即以双变量的相关系数计算方法得出了2006 - 2012年全国公有制经济比重和基尼系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0. 53的相关系数值。如本文理论分析所指出的,公有制经济规模和基尼系数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影响特征,在统计结果上表现为二者之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但是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正值这一结果显然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不一致。我们认为,、利用此方法所得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不一致,是由于简单相关分析忽略了其他变量对公有制经济比重和基尼系数两个变量的影响,所以导致结果出现正值。为了排除其他变量对于相关分析结果的影响,下面接着利用Greene (2003)的偏相关分析方法(Par-tial correlation method)[13]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和基尼系数之间的真实相关性。
所谓偏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t代表辅助回归中变量的t统计量值,df是辅助回归的自由度。由于存在一些共同影响公有制经济规模序列和基尼系数的变量,准确地揭示公有制的经济规模序列与基尼系数之间的线性关联程度,需要计算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同时在计算偏相关系数时将GDP、财政收入、就业人员工资作为控制变量。根据(1)式,利用2006 - 2012年数据计算得到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序列和基尼系数的偏相关系数为-0.407。这表明,公有制经济规模和基尼系数之间存在反向的相关系数,公有制经济规模升高确实会显著降低基尼系数,如同前述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公有制经济规模和贫富差距之间存在着反向的关系。
我国的国有经济因为在公有制经济中占有绝对份额,所以国有经济可以客观、准确、科学地反映公有制经济的特征;又因为我国国有经济的相关数据具有全面性与连续性,所以本文利用1995 - 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y)、国有经济比重[14](x1)、GDP (x2)、财政收入(x3)、就业人口( x4)、进出口差额(x5)、平均工资(x6)序列建立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①,进一步分析我国国有经济比重和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首先对模型中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7。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基尼系数(y)、国有经济比重(xl)、GDP(x2)、财政收入( x3)、就业人口(x4)、进出口差额(x5)、平均工资( x6)这7个时间序列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存在着非平稳性,所以直接建立回归模型会存在伪回归的问题。
为了分析基尼系数(y)、国有经济比重( x1)、CDP(x2)、财政收入(x3)、就业人口( x4)、进出口差额(x5)、平均工资(x6)这7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我们首先检验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表8是关于变量之间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基尼系数(y)、国有经济比重( xl)、GDP(x2)、财政收入(x3)、就业人口( x4)、进出口差额(x5)、平均工资( x6)这7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
在协整检验结果之上,我们再对如下的长期协整方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9。
通过协整方程估计系数可以看到,国有经济比重和进出口差额这两个变量与基尼系数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分别为-0.020和-0.576;而GDP水平、财政收入、就业人口、平均工资这四个变量与基尼系数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国有经济比重与基尼系数变量之间的负向协整影响系数验证了本文前述理论分析的结果:公有制经济规模与贫富差距之间存在着负向影响关系。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在理论层面总结出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具有保障作用。第一,在公有制企业中,生产资料不是剥削劳动者的工具,而是劳动者实现人生价值、创富于己、造富于民的工具;第二,在公有制企业中,利润不会被个人占有,而是为国家和全体人民所有,是由国家统一支配进而惠及全民的;第三,在公有制企业中,由于产权结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导致分配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15]在现实层面,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可以通过缩小国民间财富占有的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有效地减小两极分化的差距,增强劳动者的购买力,促进内需。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生产方式,只有生产的商品被周期性地消耗,商品才能真正实现循环生产。我国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对私有经济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因为在国家调节有序的前提下,市场价格是比较平稳的,这就可以防止社会财富向极少数人的过度集中和暴利行业的长期存在,从而有效降低高收入群体的财富上限;与此同时,国家还会以各种方式还富于民,从而提升相对低收入群体的财富下限。在这一“升”一“降”过程中,两极分化的差距明显减小,劳动者的购买力得到增强,社会财富自然不会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是有效地实现对商品的周期性消耗,并促进社会生产的循环健康发展。针对以上结论,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毫不犹豫地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我国国有经济必须要对国民经济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尤其是在能源、交通(包括铁路)、通信、金融和军事工业等密切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关键行业领域中,国有经济应该具有绝对的控制力,以不断地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第二,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要积极发展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使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增强我国经济的活力,从而促进我国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一可以加速国有资本的流动,国有资本自由流动是国有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灵活地退出或者进入一些行业的具体方式;其二可以进一步放大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一般情况下需要国有资本持有大于等于51%的股份才能控股,但是在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只需持有20% - 30%的股份国有资本便可以实现有效控股;其三可以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多元化的股权关系,有利于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与保值增值,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6]
第三,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应确立以民生建设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使政府的投资政策具有更加鲜明的“普惠性”。民生事业进步可以使民众更多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享受发展的成果,本身就是社会富裕的直接体现。政府部门一是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特殊费用减免等方式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可以加强对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硬件设施质量和师资力量,甚至还可以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三是可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治理以及城市铁道、公路复合式交通的投入,进而逐渐提高国民的幸福感。[17]
第四,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统一。劳动所得不断下降、资本所得不断上升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生产方式下,财富的初次分配依据的是按劳分配原则,最重要的是,在财富的二次分配中劳动者可以普遍地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而不是像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需要依靠不可持续的福利制度提高生活质量。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普遍性突出地体现了对于财富分配的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通过严格的监管甚至立法,在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权益保障的同时,保证其和劳动者权益有最直接关系的劳动工资与福利有一个持续合理的增长。
[参考文献]
[1][2]冯华.不让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N].人民日报,2015 -01-23 (17).
[3]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14 (1):4-29.
[4]徐映梅,张学新。中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一个估计[J].统计研究,2011 (1):80 -83.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0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22.
[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 357,142 -149.
[10]李太淼.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功能[J].江汉论坛,2014 (10):5-10.
[11]孙晓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对贫富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2.
[12]何干强,论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最低限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10):56.
[13] Greene W.H.,Econ,ometric Analysis[M]. Prentice - Hall,2003: 211 - 220.
[14][15]徐传谌,彭华岗,中国国有经济发展报告(1949 -2002)[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63,41.
[16]程恩富,张建刚,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促进共同富裕[J].求是学刊,2013 (1):62 -67.
[17]徐传谌,翟绪权,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J].财经问题研究,2014 (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