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从培养兴趣开始

2015-11-28 07:59朱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11期

朱艳

[摘 要]美术作为一门发现美、感知美、创作美的学科,其学习原动力的基础在于兴趣的激发。教师要改进模式,为兴趣的培养提供框架保障;要引入媒介,为兴趣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撑;要设置问题,为兴趣的培养提供思维方向;要多维评价,为兴趣的培养蓄足认知动力,从而形成有效的认知动力。

[关键词]改进模式 引入媒介 设置问题 多维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6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用铁链将孩子拴在教室里也无济于事。”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学习只要被充分激发兴趣,其学习的效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术作为一门发现美、感知美、创作美的学科,其学习原动力的基础在于兴趣的激发。因此,只有将学生兴趣锁定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堂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一、改进模式,为兴趣的培养提供框架保障

传统教学,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处于高高在上的架势,牢牢把握话语权,学生始终只能被动地接受认知,成为承载信息的容器,毫无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中的结构模式入手,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帮助学生做好相应准备。首先,教师要厘清自己的权利,与学生以平等者、互助者的身份介入,放松学生的内心质态;其次,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落实自身的主体性,多与教师进行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

例如,指导四年级学生进行写生时,很多学生机械地拿着工具乱转悠,无法真正选择相应的方法入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则在写生现场信手拈来,画好一幅作品,随后要求学生对教师的写生作品提出修改的建议。而当学生认为教师绘画不好意思发表意见时,教师则顺势告诉学生写生的关键所在。学生于是兴趣高涨,纷纷对教师的绘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在学生的品析的过程中,他们对写生要素也顺势融入意识之中。

这一案例巧妙地运用了让学生给教师提建议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媒介,为兴趣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以其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的强烈冲击力,不断调动着学生的意识神经,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认知创设良好的氛围。另外,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尚处于以形象化、直观化的特征为主,多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正好契合了学生的认知条件,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再度提升奠定了基础。

例如,教學《有特点的人脸》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从网络上下载了学生喜爱的明星漫画脸,更是自己亲自动笔选择了脸型较为个性的学生,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功能一一呈现在学生前面。当教师播放这些内容时,学生被熟悉的明星和身边同学的课堂肖像所吸引。看着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学生不断惊呼,有时甚至传来了一阵阵哄堂大笑。这时,教师顺势引出教学内容并提出教学要求。

三、设置问题,为兴趣的培养提供思维方向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动力,以学生的高度关注,契合学生的认知条件。

例如,教学《狮子大王》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提出:“你们知道狮子怎么画吗?”学生一时间觉得很难,都选择了沉默不语。而此时一个学生说了句“我以前画过,不难”,顿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你会怎么画呢?帮帮老师。”该生则指出可以通过形状组合的方式进行。于是,教师提出:“你们看看,狮子身上有哪些形状?”这可是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于是学生来了兴趣,分别从狮子的不同部位提炼出各种不同的形状,从而轻松地画出了一个形象的狮子。

四、多维评价,为兴趣的培养蓄足认知动力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重要手段。在美术评价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评价的落脚点设置在学生美术作业的完成质态上,仅仅从学生作业上进行评价。这样单一的评价手段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着力从学生作业的完成过程以及学生的作业结果两个维度进行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内在认知。

例如,笔者曾经刚接手一个班级,他们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美术作业根本毫不重视。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尤其是从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意识以及最终完成的结果,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从美术作业中获取更为充足的学习动力,发现自我存在的优势,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调整。在这样长期的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全方位的感知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进一步感知美术魅力的欲望,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有处处着力于学生内在动力的营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知兴趣,最终为学生形成深厚的美学素养奠基。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