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山教育 有为品质

2015-11-28 03:31龙建刚陈春阳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西樵特色学校

龙建刚 陈春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对于教育,一千个学生,便有着一千个色彩各异的梦;一千位教师,便有着一千般风格迥异的课堂;一千所学校,便有着一千种个性鲜明的思考与实践。

考试流水线下的万生一面,是中国教育曾经无法直面的伤痛;特色打造下的一校一品,是教育现今努力追求的风景。

特色,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标签,是学校个性最美丽的外显。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缺乏灵魂的学校,自然无法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诗意栖居地。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以“樵山教育,有为品质”作为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追求远景,引领全镇中小学校走特色建设、内涵发展之路,执着追求与智慧实践之下收获精彩连连。思考的深度决定实践的广度和效度,因此,以西樵学校特色建设作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考,对于我省各地如何在镇域层面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多重困惑的现实与特色主张的追求

社会的多元化趋势给了教育无限自由生长的空间,但当你面临着无数种可能的时候,你的选择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你的方向是否指向理想的彼岸。思路决定出路,这时你会发现,个性化的理念与思维是多么的重要。在自身发展的关键节点,西樵教育既具备改革者的勇气,敢于创新;更兼有改革者的智慧,善于驾驭。勇气与智慧的交相融合之下,西樵教育挖掘地域文化的积淀,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对接区域教育的主张,最终以“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理念下学校特色发展成功突围。

1.外在要求的时不我待

21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改革,就意味着破旧立新,改革就意味着价值取向的重新厘定,改革就意味着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学主张。但当时的西樵教育在这一轮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走得颇为煎熬。学校发展的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的效果不够突出,学生素质的提升不够理想。

西樵镇作为近代纺织工业革命的摇篮,是名贯东西的中国面料名镇、中国龙狮名镇、广东省中心镇,其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如何适应甚至适当超前从而引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西樵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

2.自我行进的山重水复

当时间行进到2004年的节点,西樵教育迎来了自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顺利获评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这一理想高度的达成既让西樵26000多名师生欢呼雀跃,又让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青眼相加。但以西樵教育管理办公室(现为西樵教育局)为首的西樵教育人却在短暂地欣喜之后,陷入了沉思:后“教育强镇”时代的西樵教育如何进行自身定位?西樵教育如何在对历史的梳理与继承中改革创新?处于高位发展的西樵教育实现自身突破的方向在哪里?用进废退,西樵教育没有时间喘息打盹,惟有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才能避免高峰之后的低谷。动力决定我们的事业发展是否可以强劲且持久,只有创设新动力源和发展点,西樵教育才能有新突破,也才会有新收获。但动力源在哪里?向上突破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而在此前,为推进教育强镇的创建,整合镇内的教育资源,西樵对全镇的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多间学校的合并在当时成为常态,如何让这些文化背景、个性习惯、教学理念、德育主张等等有着较大差异的师生快速融合与相互认同,并生成和建构起新的学校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

适逢此时,南海区教育局为推动南海教育高位优质发展,提出了“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区域教育理念,着眼于南海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构建南海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办人民满意的品质教育。作为区域内的文化重镇、经济大镇和教育强镇,西樵如何个性化地诠释并践行这一教育理念?西樵又如何以其“强镇”之身份来担当应有之责任?西樵能否将自身打造成南海“品质教育”理念下的标杆镇?

教育强镇,区域理念;动力源,新突破……这些问题如何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它们的本质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路究竟在哪里?一个个问题如山般重重地压在西樵教育领路人的心头,深深地拷问着西樵教育人推行教育改革的智慧与勇气。

3.突破发展的柳暗花明

西樵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明清时期,以康有为、湛若水、何白云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志士隐居樵山,探求理学,西樵理学文化的根基日益深厚;而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等都在西樵山留下了有为人生的光辉足迹。理学与有为,成为樵山文化的两大精神内核。

2009年,经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后西樵教育人形成共识,秉承“以人为本、效益至上、重抓过程、务求落实”的教育管理策略,依据“一个目标、两个战略、三个保障”行动纲要,逐步把西樵教育打造成基础更厚实、发展更均衡、队伍更优化、体系更完善、制度更科学、特色更鲜明的现代化办学格局。

在无畏与智慧共同的孕育下,“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终于破茧而出。也许,大家都没有能想象到的是,这只蝴蝶的翩翩起舞,在短短数年后将把西樵教育引领到一片无限开朗的上升空间。精彩从此开始在西樵山下,西、北江畔悄然生成,生生不息……

多维解读的内涵与个性品质的表征

“樵山教育,有为品质”是新的发展阶段西樵教育人对西樵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新愿景。因此,对“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内涵进行多维解读,才能为西樵教育的特色发展奠定多彩的底色;只有对“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品质表征有了具体的描述,才能令到众多的西樵教育人对共同愿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1.“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内涵

“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精神可提炼为——“行事有为,成事有品”。

“有为”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樵山文化是珠江文明的灯塔,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用人文品牌与西樵教育的内涵追求对接,具有识别、凝集、导向功能,有强烈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表达态度,引导观念。“有为”是思想、行动、追求的高度统一,与西樵着力打造山水新城和文化高地的客观要求,与新时期西樵的实践与未来发展的要求高度一致。西樵教育,应有所作为,也应大有作为。

“品质”是品位和质量,特色与风格的综合表征。品质教育应当是充满生命气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教育,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是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及其构成的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教育生态关系的教育。品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和进步的教育。对教育品质的追求,是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表现。

2.“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具体表征

一是学校有为,打造品质学校。镇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美誉度;在教育管理或教育改革等方面有创新性的突破或典型经验。每间学校都具有个性化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办学特色,教育的内在有品质,外在见精彩。

二是教师有为,推出品质教师。好的教育,肯定需要有智者的引领,才能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科学的发展方向;好的教育,同样需要一批作为学校骨干的勇者,他们既对学校改革的理念有着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又对如何落实执行有着明晰的思路与方向,从而披坚执锐勇猛向前;好的教育还需要一大批有热情、肯奉献、能创新、敢担当的普通教师,他们是学校改革最根本的力量,是真正的教育行者,他们高擎理想的大旗,践行师者的诺言,散发着人文的美丽。智者、勇者、行者,从根本上构成了一个区域追求教育理想的三种力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建构、实践、反思、提升、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三种基本参与群体。

三是学生有为,培养品质学生。教与学,师与生,主导与主体,呵护与成长,这是教育最为核心的两极。在西樵教育有为品质、内涵发展的叙事语境下,学生好学向上,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和谐成长;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四是家长有为,历炼品质家长。家校之间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使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未来而努力。家长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表率;尊重理解,成为孩子的朋友;温馨和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校携手,共筑美好的未来。

五是教学有为,形成品质学科。课堂是学校践行教育理想的首要平台,是学校实行教学主张的主要阵台,是教学相长师生对话的重要舞台。课堂对于教育生命、学校发展与师生成长而言,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因此,西樵教育提倡形成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有成效的教学,追求打造有效率、高品质的课堂,让课堂开放而融洽、互动而轻松、有幸福感。

六是科研有为,催生品质课题。通过科研引领,促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等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真正实现镇内各学校校内研究资源有创新,教学研究团队有智慧,教学问题攻关有突破,形成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教改成果。

多元解构的思考与创新实践的收获

对于一个区域的教育理念与主张,其得以推进与实践的关键在于所辖学校对理念与主张的接受认同,并且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学校思考与实践的能动性。“樵山教育,有为品质”,是西樵教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共同愿景,这一主线非常清晰,但在具体的实践策略和推进路径上则大力倡导各类学校百花齐放。宏观上,西樵镇教育局为各学科、各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建设给出了统一明确的导向,即对“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内涵有明确的定位,对“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外在表征有具体的描述,对“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保障有具体的措施,对“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相关行动有具体的指引。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充分尊重各类学校在探究过程中的创造精神,着力促成百花齐放的发展形态。在宏观上引领,在具体实践中给予足够的空间,这是西樵教育特色鲜明、品质有为的典型经验。

1.传承中创新,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

只有梳理历史才能洞穿繁杂,惟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超越。特色学校的建设并不是要割裂历史,再造一所学校;也不是否定现有的实际,重起炉灶另搞一套——而应该是植根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教育变革的大趋势,既关照历史前进的脚步,又聚焦学校办学的现状,吸取传统文明的优良基因,对接区域教育的办学主张。唯其如此,我们的特色学校建设才能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才有可能在整合各方资源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内涵发展的厚积薄发。

同样是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西樵第二小学的华气教育、第三小学的书香墨韵、第五小学的至善教育是以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和学生的素质提升为其切入点,却又风格迥异;民乐小学的飞鸿教育和西樵第一小学的情韵教育则从本地传统民俗精粹的绵延为特色的生长点,却又推陈出新。

在历史的基因中,寻找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路径,首先是载体的确定,以及通过这种载体所要达到的目标。西樵第二小学在“华气教育”的引领下,以规范书写汉字、儿童剧展演和少儿版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朝气”“大气”“静气”“雅气”和“灵气”。学校提出“一笔一划成国风,一字一句蓄精魂”的目标,建设成为佛山市规范化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同时结合儿童剧和儿童版画教学,成就培养“华气”学子的目标。

一样是以“读”与“写”为载体,西樵第三小学却另有一番风景,如今,“书香墨韵,博雅三小”成为樵山教育的骄傲。学校致力于培养孩子们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让墨香国粹植入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我是中国人,写好中国字”。除了书法兴趣小组外,学校还编写了三本书法校本教材,创编“书法操”“书法歌”。现在,“博雅三小”已经成为全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广东樵山书院青少年书法教育拓展基地。

让历史的基因,变成学校的特色标识,免于流于形式的肤浅,课程、课堂是极其重要的实践领域,这也是西樵教育人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时时不忘审视和坚守的一点,只不过各个学校的实施路径不同而已。西樵第五小学在多年的国学传承中不断积累与沉淀,形成了完整的“至善教育”体系。在经典诵读和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构建起至善环境、至善课程、至善课堂等多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了实现教师德善、善教的目的,培养善学的学生,学校将“主题教研,小课题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及课堂观察”这四项常态的教研活动,有效地融为“四位一体”的主题式教研活动,让学校以超过91%的优秀率,通过南海区高效课堂示范学校评估。

地方民间文化精粹随着特色学校走出省市,走向全国,是西樵教育人在多年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收到的最好回报,也更加壮实了特色学校的发展根基。2014年春节,民乐小学的孩子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的舞台,具有佛山本土特色的“大头佛”亮相全国。2014年7月22日,西樵一小的“红豆粤剧社”带着粤剧登上了在北京举行的“梦想中国 舞动校园”全国中小学生校园集体舞展演,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无论是民乐小学,还是西樵一小,当我们欣喜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时,回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其孕育特色的“基础”,更应该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作为飞鸿故里、龙狮名镇,西樵孕育着灿烂辉煌的狮艺武术文化。民乐小学便充分利用这一特色资源,以武术项目为载体,构建了“德艺双馨,文武相晖” 的教育体系。学校以黄飞鸿武术文化为根基,创编了狮艺武术操,开设了狮艺武术课,构建了完善的“飞鸿课程体系”,培育了一批飞鸿之师,探索出一条以武健体、以武励志、以武启智、以武育德的“飞鸿教育”发展之路。

西樵第一小学的选择,与民乐小学可谓殊途同归。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在南海,粤剧深入人心。西樵一小因势利导,将本土的悠扬粤韵引进校园,全面实施“情韵教育”,致力于让学生“做有中华情怀、民族情感、品直学芳的现代人”。 学校坚持特色常规化,创设粤剧艺术氛围;在课堂上,将特色课程与音乐学科不断整合,打造“情知课堂”。近年,西樵一小还创编了一套粤剧身段操,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共同演绎。2011年,一小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传习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这些学校,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展示着自己对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和本土文化的感悟,也让自身特色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

2.个性化视角,特色学校建设的必由路径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应该如何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回应?学校特色应该如何呈现?这本身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的视角,有着多元的解读。如果说前面几所学校是植根于“传统”,在历史传承和创新中进行特色学校的建设,换一个视角,我们也可以立足“当下”,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现代教育的变革出发,以个性化的方式,因校制宜,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地进行特色学校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教育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这些,都成为西樵中小学进行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关键在于,如何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寻找到一条个性化的路径:太平中学的自主合作、大桐堡小学的毽球特色、西岸学校的绿色校园和执信中学的艺术教育,都是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位,以学生特定素质的养成打造学校的特色;太平小学的抱团发展和樵北中学的学籍双管理则是从现实教育的困境中寻求突围,通过个性化的方法,解决学生培养中各系统彼此割裂和相互孤立的困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学子。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独立性、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学生素质培养及个性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教育的本质规律使然。太平中学把发扬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作为培养学生充分发展最核心的因子,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作为创建“自主合作”特色建设的主阵地,特色首先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践行,并深化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后,“自主合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体艺活动、大课间花样跳绳活动也成为师生自主合作的载体,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不断深化。

自然,课堂是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关键环节,然而,对于学校来说,课堂教学不是全部,不是唯一,身心和谐的现代人才养成,应该有更多的个性化方式。大桐堡小学以培养“灵动、互动、合作、健康”的学生为目标,提出“以毽促健,全面发展”的特色理念,将毽球特色纳入了学校的全方位教育中。在毽球的带动下,孩子们变得更严于律己,互助提高。以此为契机,学校提出“让孩子们实现自主管理”,在课堂上推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型学习方式,积极推动“人手一毽,每天一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花毽队受邀参加全国少年毽球挑战赛表演,各级竞赛硕果累累。

如果我们将学生培养的视野从课堂、一个学校,转到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学校特色建设的路径会有更多选择,许多教育中的现实困惑也会迎刃而解。太平小学上下贯通的教育衔接、樵北中学横向联通的教育整合,是西樵教育人在整体、全局的视野关照下,构建的又一条个性化的特色建设路径。

为了改变不同阶段教育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太平小学积极开展“抱团发展、合作育人”,在幼小衔接方面,学校重点探讨衔接内容和衔接方式,通过各种活动,抓实幼小衔接课堂,发展特色衔接,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在中小衔接方面,学校积极推动“合作文化”的构建,以“小组合作”为载体,构建以“三步五环”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与中学“自主合作”课堂特色的对接。

太平小学“抱团发展、合作育人”是教育的上下贯通,而樵北中学的“学籍双管理”则是教育的横向联通,学校将推动特色建设的触角延伸到了校园之外,以学籍双管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构建起完整的特色德育网络,解决了学校德育遭遇的现实困境。

只要给予学校足够的空间,个性的诠释与践行必定张力无穷。西樵从个性化视角选择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让我们看到,作为有教育情怀与教育追求的学校,不能人云亦云地唯上唯书唯权威,而应该严密论证,大胆创新,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解向度来诠释自我的教育主张。

3. 文化自觉,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指向

学校发展的理想状态是文化的重建。文化与教育,互为依存,同生共长。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重大转型的关键节点,文化治教、文化育人开始主导教育语境,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就人,让亿万不同的生命个体都能得到科学的指引,体验成长的幸福,而这仅靠知识的传授与升学考试是无法达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人文观照下自我的苏醒、自主的探求、自觉的实践再到自我的重构,成为无论是学生、教师抑或学校拔节向上的根本路径。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灵动深邃的思想,是学校特色彰显和品牌形成的不竭源泉。西樵有名山,理学文化源远流长。西樵中学正地处“南粤理学名山”的西樵山马鞍岗西麓凤地,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理学名家陈白沙、湛若水、方献夫等人在此游学,办书院,开学堂,专研理学。西樵中学恰恰享有这一历史悠久的理学文化优势,“明理文化”也在学校的文化觉醒中破土而出,成为特色建设的利器。学校以明理教育带动课堂文化、教研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全方位提升,围绕“引导学生通达什么事理?”和“如何引导学生通达事理?”这两个基本问题,立足课堂教学,注重体验教育,凝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构建和实施“三为主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结合明理、启智、修身、立德的理念,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延展和提升,“明理教育”渐成品牌,学校以高分通过了南海区高效课堂评估,学生每年获佛山市级以上奖励多达200人次以上。

对文化的追寻与深度挖掘,是推动学校特色建设更上台阶的重要之举,当然更是学校特色建设所要立足的根本,学校能进一步厘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让文化在学校中不断延续,又得以升华。西樵第四小学所在的松塘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头村则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历史上科名鼎盛,勤耕励读、崇文尚学之风一直绵延。四小便以“书院文化”为突破口,进行“生命书旅 善学求真”的教育。2005年学校大力推行以“生命书旅”为主题的师生阅读成长计划。如今,学校通过对文化原点的凸显、文化原色的追求和文化原味的品鉴,将本土文化深入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中,将其定位为“崇德尚雅”,实施雅言、雅行、雅量“三雅”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开展伦理、心理、生理“三理”学生成长修身工程,以及育人有特点、课堂有特色、个人有特长的“三特”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现了校园氛围人文化、阅读特色课程化、经典诵读活动经常化和阅读评价系列化。

文化是一个包容的概念,对于培养人的学校来说,进行特色建设,不仅要关注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也要同时聚焦教育文化。地处山根村的西樵实验小学,就在十年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枝繁叶茂的“根基文化”,对于实小来说,根,是民族传统之根,是岭南文化之根,还是教育之根。学校以“善”为核心,通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髓培育孩子,让他们拥有善心,形成善知,付诸善行,在小学教育阶段,让孩子打下扎实的基础,具备根基性的素养。樵实的学子也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中,修德成人,2013年央视少儿春晚的舞台,实小学生的舞蹈《狮兄弟》精彩亮相,这正是文化自觉的成就。

樵山教育的成就、西樵学生的成长,让我们更加确定,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以文化为指引,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整合各方资源,在此基础上确定项目选择,再由项目延伸至品牌打造,再由品牌的打造回归文化提升。由解构到建构再到解构,由实践到反思再到实践,由文化到特色再到文化,不断前行,特色学校的建设必将成为西樵教育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风景。

记者观察:西樵教育特色发展的现实意义

1.理性的思考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当我们的时代过多的囿于物质而变得日益浮躁,当身处的社会过多的热衷于喧嚣而开始嘲笑并拒绝寂寞,思考便渐渐远离我们的生命,生活空洞成为当下社会的集体病症。而思考的长期缺位必然导致思辨能力的低下,思维系统的紊乱,个性化的思想便根本无从谈起。

当教育改革行进到今天,其所遭遇的艰难与困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如何对教育改革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并用自己独特的、甚至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来诠释,这是每一所学校都应该直面追问的现实命题。如果漠视甚至是放任思考的长期缺位,或是流于形式,或是浮于水面,不能做到深入了解、深刻反思、深度剖析,那么,教育的悲哀便将一如既往。

所以,我总是觉得,西樵诸多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内涵建设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收获众多的精彩与感动,最紧要的应该是他们有一批又一批的“思者”,始终以理性的思考与辩证的分析来处理西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当理性回归教育,内涵也好,特色也罢,自然便成为西樵教育语境的题中之义。

2.理念的嬗变

理念是人们在对一定事物认识基础上凝升而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教育始终是一定理念的教育,一定的教育理念始终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基础和先导作用。不同的时期追求着不同的教育理想,不同的年代对理想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西樵对于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系统思考和全面实践,始于2004年,至今已逾11年。这11年之中,多数学校的校长都已有了变动。有什么样的校长,便有什么样的学校。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校长并没有因自身角色的变换或是所领导学校的变更,而轻易的去否定前任或是新学校的理念与追求。而是或将原来所在学校对于内涵发展、特色建设的解读智慧地对接现任职学校的传统,比如樵北中学的“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或在学校原有办学特色的传承上进行艺术的提升,比如西樵实验小学的根基文化和西樵二小的华气教育。这些追求与诠释,变化的是侧重与表述,但殊途同归,大家最终的指向都是学生健康的成长,传承的则是西樵教育人的教育气度与情怀。

3.理想的坚持

教育需要理想,更需要信念;教育需要民主,更需要人文;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思考;教育需要审视,更需要评价;教育需要改革,更需要坚持。

一个纷繁芜杂的时代,一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当我们在功利喧嚣中集体浮躁,教育便丧失了沉静这一最为优雅的品质。或许,我们从来就不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知与追求;或许,我们也从未对教育模式缺失改革的勇气与变革的智慧。但我们之所以与教育的本真逾行逾远,只因教育理想在我们的实践中始终缺位。

品味西樵特色教育的发展,我总觉得她的美丽在于对理想教育的个性注解,更在于她对教育理想的理性坚持。因为,理想教育回答了“我是谁”的终极追问,教育理想回答了“我要到哪里去”的现实思考。当这两大哲学命题都清晰之后,2004—2015,11年的坚持下,西樵教育便在特色发展之路上开始茁壮成长,一定能步入“教育名镇”的新境界。

教育因理想而美丽,理想因坚持而丰满。

(本文图片由西樵镇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西樵特色学校
My Summer Vacation
This Is How We Go to School
特色种植促增收
What Do These People Do?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2B)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校推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