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2015-11-28 13:50李新
对外经贸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李新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产业改革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为传统融资渠道进行了有益补充,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基于介绍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影响与不足,并提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式影子银行;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23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其企业总产值、税收总额以及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0%、50%和近70%,对就业岗位以及新产品开发的贡献分别为80%和82%。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中小企业融资份额却不足30%,这一比例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不成正比。在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长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我国融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民间借贷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将民间资本集中起来,通过自己的平台发放贷款,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这类机构处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被业内人士称为“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出现在我国金融领域,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式影子银行内涵及发展现状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是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会中提出,是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指那些在正规银行监管体系之外,行使了银行职能但是不受政府监管的金融组织形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不同,我国影子银行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我国影子银行具有明显的体制特性并且与传统银行相互交错共同存在,属于监管体系外循环信贷市场。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政府支持,以商业银行为依托的企业委托贷款,这种方式避免了企业与企业间禁止相互从事借贷服务的状况;二是政府支持,以商业银行联合信托投资公司为依托的银信合作理财,这种方式有效规避了信贷额度的限制;三是政府批准备案的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基金、金融租赁以及P2P网贷平台等中介业务,这些方式是金融体制内的创新,其日常运营不受政府干预;四是既不受政府扶持也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组织,主要包括民间借贷、互助基金会、典当行以及私人钱庄等,这种方式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影子银行的统计数据不全面,不同机构对其估算的口径也不尽相同,以最窄的口径计算,截至2012年底,我国影子银行基于官方和市场的统计数据,规模分别达到14.6万亿元和20.5万亿元,分别占GDP的29%和40%,是同期银行业资产的11%和16%,影子银行逐渐成为了传统银行的重要信用创造主体的补充。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融资难、融资贵是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首先表现在内部融资上,由于其注册资本较低,导致其在内部融资上不具有任何优势;其次表现在外部融资上,由于国家政策所规定的融资条件偏高,向银行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比较困难。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利用发行债券等方式来直接融资,从而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

表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单位:%

所有者 保留

盈余 非正式股权 银行

贷款 信用社贷款 商业

信用 非正式借贷 股票

融资 发行

债券

总规模 36.7 21.3 2.3 13.5 6.8 12.4 6.2 0.8 0

按企业规模划分

<51人 42.3 13.9 6.2 5.4 8.3 15.4 8.5 0 0

51-100人 32.2 11.8 4.4 20.6 7 18.5 4.8 0.7 0

101-500人 27.7 10.3 0.8 22.6 6.6 27.8 2.7 0.9 0.6

>500人 19.3 15.2 0.4 47.1 2 13.5 0 1.4 1.1

按企业年限划分

<2年 72.6 8.9 3 1.2 0 10.1 4.2 0 0

2-4年 68.2 11.4 0.3 5.2 3.4 6.7 4.8 0 0

4-5年 40.7 18.5 0.3 17.6 6.4 13.8 0.5 2.2 0

5-8年 45.2 12.4 0.6 25.3 2.2 11.3 1.2 1.8 0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商业信用,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提高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但是贷款门槛也随之升高,可以说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问题。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已经为一些发达国家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金,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了新途径。

1.影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受到众多中小企业的青睐。其原因在于其在提供资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由于地域关系,影子银行在借出资金时能很好地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判别并进行监管,能够与借贷人进行及时交流、沟通,便于影子银行更好了解借贷人的经济状况,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做出修正和调整;二是交易成本优势。与传统银行相比,影子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省掉了很多冗余的办理步骤,且办理时间灵活,可与贷款人协调好合适的时间进行办理;同时贷款抵押合同可以根据贷款人自身能力而定,当贷款人经济状况不能达到约定的贷款能力时,借贷双方还可以重新约定抵押合同;三是借款人还款动机优势。影子银行借贷双方不仅具有信用关系,还有着一定的社会联系。当借款人无法还清借款时,在损害了自身信用的同时,社会联系形成的无形资源会形成一种无形成本附加给借款人,削弱了其自身信用。endprint

2.从资金需求来看,众多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原因包括:首先是企业创业资金需要。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保证其逐渐向成长期过渡,但是由于创业者没有足够资金,企业规模的限制又使其无法通过传统银行得到所需资金,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只能通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其次是企业周转资金需要。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因为采购原材料、支付工资等情况需要大量资金,影子银行的存在为中小企业运营与发展提供资金创造了极大便利性;第三是企业发展资金需要。当企业逐渐步入正轨之后,企业需要进行新产品研发、拓展公司业务等,因其自有资金无法满足这样大量的资金需求,影子银行顺其自然就成为了中小企业除了正规银行以外的首要选择。

四、中国影子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影子银行虽具有地域优势,但也决定其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这种借贷方式难易满足大规模融资需求;二是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获得的资金额度较小,比较适用于企业的应急情况,其资金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政策的影响;三是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以及理财等形式加大了融资难度,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贷款往往利率相比于正规银行要高很多,这无疑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四是法律政策的缺失,由于影子银行是一种新型金融组织,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不免会出现违约、欺诈等情况发生,这些都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五、对策建议

影子银行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丰富了可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是作为中小企业向传统银行融资的一种补充形式,影子银行还有亟需加强和改善的地方。

一是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近年来,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其自身存在的高风险、高杠杆等问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因此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违约、欺诈等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影子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规范影子银行的运行操作,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应以政府参股的担保机构、政府全资的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等形式,共同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多元化担保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不仅体现在金额方面,还包括融资渠道等方面。

三是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政府应加快建立直接融资市场,支持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帮助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获取资金,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馨,方睿孜,毛丹.我国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15(3).

[2]徐军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3(2).

[3]杨芳芳.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企业与金融,2013(9).

[4]侯建.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J].企业与银行,2012(6).

[5]王艳.浅谈中国式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法治与社会.2014(10).

[6]龙建成.樊晓静.张雄.利率变动、影子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论坛.2013(7).

(责任编辑:董博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小企业融资
房企融资能力对对碰
融资
融资
9月重要融资事件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