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

2015-11-28 02:35:30戴新月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字面语料词典

戴新月

1.引言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①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0 页。,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依照词典释义向汉语学习者介绍成语字面义和深层含义不能保证教学成功,因为汉语学习者在语用上会产生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探头探脑”意思是“不断探头看,多形容鬼鬼祟祟地窥探”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21 页。,汉语学习者会说出下面的句子:

例1 *他在天安门广场上探头探脑。③外国汉语学习者偏误语料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成语课作业。(韩国 女)

汉语母语者可以通过“探头”激活“狭窄义”,因此,“动作发生环境较狭窄”这一语用条件在词典释义中没有明确说明。然而外国汉语学习者没有相关的认知基础,不能激活成语的“狭窄义”,才会说出类似例1 的句子。又如“三令五申”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告诫”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1117 页。。根据字面义及词典释义,汉语学习者说出这样的句子:

例2 *老师三令五申不能迟到。(美国男)

汉语母语者能通过“令”和“申”激活“行政权力”的语义。“动作发出者是中央、政府机关等具有行政权力的单位”这一语用条件对于汉语母语者是默认存在的,而外国汉语学习者不具备这样的认知基础,因此产生了语用失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成语教学如果仅依靠字面义或词典释义进行语义解释很难保证汉语学习者正确地使用成语。成语教学还应该注意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

本文在语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求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类型,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及成语词典编纂提出具体的建议。

2.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类型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将语句和恰当地使用该语句的语境结合起来的能力”⑤Levinson,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24.。这一定义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中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恰当性或合适性”⑥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 页。。语言使用是否恰当取决于是否遵循语用条件。本文所说的成语语用条件包括两类,一类指成语适用于什么样的对象,即成语的搭配项;另一类指成语适用于什么样的上下文,即成语的使用语境。

2.1 成语搭配项对语用的限制

上文提到有汉语学习者把“三令五申”用于形容“老师反复强调不能迟到”,就是用错了成语的搭配项。有些成语的搭配项是固定的,这些固定搭配项的特点、内容、感情色彩,甚至多个搭配项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对使用成语起限制作用。

2.1.1 搭配项性质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性质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具体来说就是搭配项到底是什么,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以“根深蒂固”为例进行说明。“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443 页。根据字面义和词典释义不能解释“根深蒂固”特指什么事物的基础稳固。因此,有汉语学习者说出这样的句子:

例3 *巨大的松柏根深蒂固。(日本男)

CCL 语料库中含“根深蒂固”的语料共707条,有效语料684 条,其中搭配项是“思想”、“观念”、“习惯”、“影响”、“心态”等抽象性事物的语料682 条,占总数的99.7%。如:

例4 传统观念把企业人多视作企业地位高的象征,“人多好办事”的思想[根深蒂固]。(1994年报刊精选)②本文所有汉语母语者语料均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例4 中“人多好办事”的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稳固,不容易动摇。搭配项“思想”,是抽象性名词。

例5 当代的农民,正在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落后习惯,追求丰富多彩、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人民日报\1993年人民日报\3月份.)

例5 中“根深蒂固”修饰“落后习惯”。“习惯”是抽象性名词。

因此,“根深蒂固”搭配项性质多为抽象性,这决定了成语使用于什么对象,像例3 用“根深蒂固”形容具体的“松柏”是不合适的。

此类成语还有“三令五申”、“大公无私”等。CCL 语料库中含“三令五申”的语料共324 条,有效语料319 条,其中搭配项是“具有发布法令权力的行政单位或权力机关”的有313 条,占总数的98.1%,如国务院、中央、盐政部门等;CCL 语料库中含“大公无私”的语料共236 条,有效语料231 条,其中搭配项是“有能力为自己谋私利却不为之的人”的有204 条,占总数的88.3%,如支书、领导等。

2.1.2 搭配项感情色彩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成语搭配项的感情色彩也制约着成语的使用,仍以“根深蒂固”为例,CCL 语料库中含“根深蒂固”的有效语料684 条。其中95.7%的语料显示“根深蒂固”的搭配项为贬义。如:

例6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造成对男孩偏好的深层次原因。(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6 中“根深蒂固”的搭配项是“封建思想”,这样的思想是“重男轻女”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例7 在广大的农村,“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7 中“根深蒂固”的搭配项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规陋习”,“陈规陋习”指陈旧的规定,不好的习惯,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此类成语还有“家喻户晓”、“名副其实”等。“家喻户晓”CCL 语料库中含“家喻户晓”的所有语料共1039 条,删除重复、不完整的语料,获得有效语料998 条,搭配项为褒义或中性的语料有991 条,占总数的99.3%,如:

例8 君子兰在东北长春几乎 [家喻户晓],并被推为长春市的市花。(《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8 中家家户户知道的是“君子兰”,“君子兰”是中性的事物。

例9 看门人在告诉每一位来这里的人: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人物。(1994年人民日报\第3 季度)

例9 中家家户户都知道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名垂青史”的人物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人物,具有明显的褒义性。

CCL 语料库中含“名副其实”的语料共1222条,有效语料1107 条,其中“名副其实”搭配项为中性或褒义的有1083 条,占总数的97.9%,如:

例10 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邓小平文选》2)

例10 中“名副其实”的搭配项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职业的最高褒奖,具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例11 我兴奋地说:“我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我很快就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演员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11 中“名副其实”的搭配项是“演员”,是中性词。

2.1.3 多个搭配项间的关系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有的成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搭配项,搭配项之间的关系有时也会对成语的使用起制约作用。以“格格不入”为例进行说明。“格格不入”指双方有抵触,不投合。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439 页。根据字面义与词典释义不能得知不投合的双方是怎样的关系,因此,有汉语学习者输出这样的句子:

例12 *师生关系总是这样格格不入吗?(日本 男)

CCL 语料库中含“格格不入”的语料共539条,有效语料521 条。其中搭配项的关系是后来者与已有环境之间或个体与团体之间的语料约489 条,占总数的93.9%,如:

例13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他就像战争年代的影子,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让人感到生疏,他自己也别扭。(1994年报刊精选)

例13 中“他”与“周围的人”不相投合,是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例14 典型的迷信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泛起的沉渣,与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格格不入],应该予以制止。(1994年人民日报第1季度)

例14 中不相容的是“科技时代”和“迷信活动”。“科技时代”是主流,迷信活动是重新兴起的“沉渣”,二者是已有环境与后起者的关系。

2.2 成语适用语境对语用的限制

有些成语常出现在一定的语境里,有的可以从字面意义中看出来,有的跟字面义关系不大。下面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2.2.1 可直接从成语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

奋不顾身:“奋不顾身”指奋勇直前,不顾生命。②同上,第385 页。常出现在“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的语境中。这是由字面义“身”决定的,“身”表示“自身”,不顾自身隐含着为他人或集体的语义。CCL 语料库中含“奋不顾身”的语料共429 条,有效语料415 条。通过上下文可推断出该语境的语料约402 条,占96.9%;如:

例15 3 岁的小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火车向小孩飞驰过来,爱迪生[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小孩的爸爸为了感谢爱迪生,教给他发电报的技术。(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15 中爱迪生不顾自己的生命是为了救下一个在铁轨上玩的孩子。

例16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为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去。(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6 中“他们”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无私奉献,将生命安危抛之脑后,为的是“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改邪归正:根据词典释义,“不再做坏事,走上正路”③同上,第416 页。,“改邪归正”第一步是不再做坏事,然后走上正路。“邪”表示“不正”,常出现在“改正坏事程度非常高”的语境里,有时甚至用来形容犯罪行为。比如:

例17 他在《古惑仔之奋斗江湖》中扮演一个黑社会老大[改邪归正]后做了牧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7 中“黑社会老大”不再做“黑社会老大”了,做了“牧师”。黑社会是对社会有危害的团体,做黑社会老大自然可以说是走邪路;而牧师是一种神职人员,代表的是正面形象,因此一个人从黑社会老大变成了牧师,说他改邪归正是合适的。

例18 台湾同胞一定会为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奉劝台湾当权者立即[改邪归正],停止一切“台独”分裂活动。(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8 中我们希望台湾当权者停止的做的事情是“台独”分裂活动。“台独”分裂活动是破坏祖国统一的事情,性质非常严重。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解释“改邪归正”的语用条件,汉语学习者就会输出这样的句子:

例19 *他以前总是玩电脑游戏不学习,现在改邪归正了。(越南 男)

玩电脑不学习是不好的行为,但是远远达不到“邪”的地步,因此“改邪归正”不适用于此处的语境。

此类可从字面义推测出成语适用语境的成语还有“不辞而别”,“后顾之忧”,“层出不穷”,”三令五申”等。详见表1。

表1 可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成语示例

2.2.2 不能从成语字面义直接看出语用条件的

有些成语的语用条件不能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这就需要通过观察语料总结得出,以“顾全大局”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成语本身语义及词典释义,“顾全”是使不受损害,“大局”指各个方面。但是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顾全大局”往往暗含着“个人或局部有所牺牲”的语用条件。CCL 语料库中含“顾全大局”的语料共894 条,有效语料881 条。该语用条件出现的语料约850 条,占96.48%。如:

例20 全局利益同局部利益发生某些矛盾时,宁肯局部暂时吃亏,也要[顾全大局],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993年人民日报\8月份)

例20 中当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冲突时,为顾全大局,局部利益会暂时“吃亏”,即局部利益有所牺牲。

例21 三峡工程淹没区和安置区应当[顾全大局],服从国家统筹安排。(1993年人民日报\8月份)

例21 中三峡大坝的建设是“大局”,三峡移民为了顾全这个大局,服从国家安排,做出了搬迁的牺牲。

“个人或局部有所牺牲,以此保全大局”的语用条件从成语字面义不能直接看出,是语言使用者约定俗成的,此类成语还有“一如既往”、“萍水相逢”、“东奔西走”、“一技之长”等。详见表2。

表2 不可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成语示例

3.建议

成语语用条件决定了成语的搭配项和适合出现的语境,对于汉语学习者正确使用成语非常重要,应该引起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重视。下面就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成语词典编纂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3.1 针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我们建议构建一个成语教学模型。包括来源、语义讲解、语用提示和例句。“来源”部分视情况而定;语义讲解环节要注重强调缺省语义;语用提示环节要提供缺省语义所强调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成语说出正确的句子。以“奋不顾身”为例:

表3“奋不顾身”教学示例

3.2 有学者认为导致留学生成语偏误的一大原因就是外国人使用针对中国人的成语词典。(王若江,2001)目前的成语学习词典多侧重语义和语法解释,我们建议应加入语用条件解释。以“改邪归正”为例:

表4“改邪归正”词典释义示例

猜你喜欢
字面语料词典
米沃什词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0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别误会这些英语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
法语学习(2015年2期)2015-04-17 09:05:31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