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磊
摘 要:做好审计工作的核心便是控制审计质量。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如何有效识别并找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和策略,是提升审计工作成效的关键。本文从审计人员、审计文化和审计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了审计质量的内涵、外延和当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和加强的对策,以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审计作用,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控制;策略;审计监督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国家审计层面,由《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构成了层次完备、衔接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保障体系;社会审计方面,也有了一整套既与国际趋势协调、又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准则、执业规范和配套的评价管理、监督追责的程序和措施。在内部审计方面,虽然审计署和内审协会牵头制定了一系列的准则规范,但由于国内的内部审计大多存在机构设置不规范、汇报机制不通畅,审计业务宽泛、事项繁杂,加之内部审计的法理依据不足、企业个体迥异的管理惯性和文化传承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够、执行不深入的局面。
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组织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和期待在不断加码、抬高标准,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更是步入了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实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成为摆在内部审计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审计质量的内涵和外延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简言之,就是审计项目结果的质量。从外延上看,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向管理层(治理层)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减少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偏差失误。由此,内部审计质量即为审计结论与被审计项目真实性的符合度以及管理层(治理层)的满意度,其核心是其提供的审计产品对经营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和服务水平。
审计质量,是衡量审计工作的专业准绳和价值标准,是审计工作成效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更是广大审计工作人员的最终价值追求。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也就相对减低。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既需要有专业、技术层面的规范约束,又要有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驱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加强
通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和发展,国家、行业和社会,都对审计质量控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影响因素及衡量标准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在此之下,国内审计法规制度、行业专业规范,以及学术理论和实务层面,目前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几点在专业规范和技术措施之外、却又从底层和根本上关乎审计质量的内部因素和因应策略。
1.审计运作中的变量与控制
审计工作中,除了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之外,影响审计质量的最大变量就是审计人员,而“人”恰好是审计环节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审计目标具有确定性,审计标准具有确定性,但是审计人员的不同,各自职业性格的差异、知识结构的丰盈、专业阅历的积累会有着较大的分别,也就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的优与劣、高与低。因此,对于审计质量的巩固提高和控制评价,追本溯源,还要从审计人员着手,即:立足于增强审计人员的“四种意识”,着力提升审计人员“四个能力”。
(1)着力增强自觉意识,提升职业操守。态度决定质量,责任承载着能力。审计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来源于思想品格的修养,来源于强烈的自觉意识,这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要前提。要强化教育,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尤其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多是从企业内部培养选拔,职业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要以点带面,营造浓厚的职业道德氛围: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正反典型相结合,使职业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要抓住结合点,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向深层次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渗透于企业管理、融合进审计流程,才能更好彰显活力、发挥作用。
(2)主动增强合作意识,提升沟通能力。现在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需要广泛的合作和高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技能已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奉为瑰宝的“沉默是金、少说多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涉及面宽、参与面广的管理审计、专项审计等活动中,审计工作不再是几个审计人员的事,而是一个团队的共同任务,是一个需要内外协作、上下沟通的过程。审计人员必须敢于沟通、勤于沟通、善于沟通,在审计团队中扬长避短,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关键时刻敢于站位、勇于补位,更加强调团队整体能量的聚合,更好发挥“人适其位、人尽其责”团队合力。审计人员在合作、沟通中,也实现了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专业经验的交融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3)自觉提高忧患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当前所处的时代,知识门类激增,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的管理理论不断涌现,终身学习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内部审计所面临工作对象“专业宽泛、事项繁杂”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审计人员要心怀本领恐慌、常忧能力不足,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审计项目团队要按照“新老搭配”的模式组合,以老带新,使新手在审计实践中尽快提高业务素质;以新促老,使老同志也掌握新的管理理论和审计技术。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破解审计难题的能力,增强克服工作困难的底气,使审计人员得到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4)主动增强责任意识,提升执行能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执行力是维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实现组织战略、落实组织策略的根本因素。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关乎组织的效率、效益和成败,无论是何种职业,执行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执行能力属于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它包含了专业技能、思想境界和文化涵养,而其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是责任心,责任心是工作态度的基石。审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更应当主动增强责任心、不断提升执行力,对审计质量负责、对审计工作负责,才能够无愧于内心、无愧于审计职业。
2.审计工作的文化背景控制
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和能力,一个企业的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员工群体合力、激励员工奋发进取,是推动企业组织流程建设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各个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审计实践发展中,受到企业文化的辐射影响和“独立、理性、勤勉、自律”审计精神的综合作用,也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管理文化的内部审计工作文化。
所谓内部审计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显著职业特征的专业技能、行为模式、审计理念等内容的有机体系。内部审计文化拓宽了企业文化的领域和内涵,是审计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和改进审计工作机制、规范和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审计文化不单是一种精神性的熏陶,其中也包涵了审计工作的原理和技能。这些都是控制审计质量所必须的。因此,企业在控制审计质量时,要善加利用内部审计文化的积极影响。(1)恪守独立和谨慎,追求能力和修养。独立性是对审计人员思想上的要求,谨慎则是对审计人员行为上的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审计组织也应该在审计人员职业教育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2)遵循准则和规范,崇尚理性和证据。审计活动所探求的是已经存在的确定性,必须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确定的可信证据,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3)主张证明和公开,确定责任和真实。国家审计公示制度,充分彰显了审计由监督向证明转变的巨大成效。内部审计工作也要加大透明度和公开性,从重监督走向重证明,从重问题走向重责任,使其发挥出更大作用。(4)维护规则和秩序,服务企业和员工。审计行为必须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避免疏忽或失误,降低审计风险,树立审计专业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改进优化。
3.审计工作流程的再管理
不少人意识里,将“审计”与“查账”划上等号。不少单位将审计职能设置在财务部门内,或与党群政工职能合设,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很多企业甚至只是因为制度规定而设立内部审计。这样不仅使得审计工作受管理执行层面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较差;同时,审计工作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评价考核不到位,更是严重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高。
作为组织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内部审计有必要去适应管理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管理机制,强化审计质量管理,以己正人,以身垂范,勇做管理变革的带头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
(1)以风险和责任为中心,健全审计全程管理体系。围绕审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发挥审计人员与企业的内在联系和职业敏感,将审计准则规范和质量理念贯穿审计全过程,转变传统“现场、静态、事后”的审计模式为“事前参与与事中监督动态协调、远程审计和现场取证有机融合”的全新审计模式,实现内部审计的项目实施、质量管理、实时督导“三位一体”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管理体系。审计管理的范畴,不仅涵盖审计项目实施,还包括内部审计的业务规划和项目安排;审计质量评价不仅针对审计准则的执行落实,还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文化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审计管理评价的结果不仅与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业绩挂钩,还将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规划、教育培训、评优晋级等产生影响,以更有效的引导、激励审计人员持续提升履职能力,发挥审计成效。
(2)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和准备,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审前调查是审计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审前调查不是蜻蜓点水,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而是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与审计目标相关的重大事项,对审计相关风险进行区分评估,利用关联因素分析等科学方法,查清审计事项的来龙去脉,并据此制定审计方案。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对于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审计方案还要综合考虑审计方案的可行性,统筹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和能力的搭配,以及审计时间和进度的安排,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确保审计事项“件件有分工,人人有责任”。
(3)强化审计质量管控和指导,全面把握审计过程。审计过程的把握包括审计人员的选定和审计方案的实施。这是审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分析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做好合理分工。严格监督审计方案的实施,把握好审计的重点和方向,适时的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在审计后要反复确认与核对审计结果和审计过程的对等性。在审计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健全专业指导机制,保证审计人员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和恰当的业务指导;严格内部约束机制,实现审计工作有计划、审计项目有程序、审计底稿有规范、审计质量有控制。
(4)改变审后评价为全程监督,完善审计工作监督机制。我国很多监督都是一种事后性监督,无论是法律或是企业的管理监督,不仅时间上滞后,而且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因此,审计监督应当与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同步进行,并且贯通于审计项目流程。从审计实施开始到审计项目结束全程跟踪,审计监督不是干涉审计过程,但是有权质疑审计结果。并在合理的情形下,要求补充审计。这既是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监督,也是对审计部门的监督。这样的方式更易于分散风险和控制审计质量。这样的监督机制不仅是对一个项目的负责,也是着眼于大局,对企业整体负责,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推动企业成长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总结
内部审计不仅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专业要求高的经济监督工作,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很高的思想素质和政策把握能力。作为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服务于组织决策和执行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经常化、制度化的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和国家治理相联系。长期以来,内部审计由于独立性不强、法律保障不具体、专业指导不及时等各种原因,审计质量长期以来成为企业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内部审计而言,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审计质量的控制已经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质量管理的完善提升和持续发展,不仅能够规范审计过程中的不足,更是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流程、高效廉洁和专业勤勉的审计文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从而构建起集“文化引导、质量管理、评价提升”于一体的审计管控体系,力求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更为完善、规范和科学,更好保障内部审计监督有力、有序和有效。
参考文献:
[1]肖立群.浅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策略[J].现代商业,2013,03:217-218.
[2]罗军,唐忠武,韦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探讨及实践——以广西农村信用社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07:60-65.
[3]白丹.加强和完善油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4]李宗梅.浅谈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J].经济师,2010,02:209-210.
[5]张晓燕.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0,35:175-176.
[6]周红英.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2:101-102.
[7]韩俊峰.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6:45-46.
[8]陆永根.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32-35+63.
[9]徐保珠.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理财,2012,0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