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明
上大学时,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建了一个QQ群,根据我们比较一致的兴趣爱好命了个不思进取的名字——吃喝玩乐。这个群是游离在班级群之外的小群,我们这个小群体每天线上通宵扯淡,线下旅游打牌撸串,让研究生的三年过得好不倏忽。
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即时PO照、发发感想什么的,尚无法做到。但是我们这帮中文系的“败类”,且有着一大批的好笔杆子,每次游毕,微博上总会有几个人洋洋洒洒数千言,剩下的人就ctrl+c(复制)然后ctrl+v(粘贴)一下,也就基本无死角地覆盖我们共同的朋友圈了。
上大学风风火火地谈几次恋爱(因人而异),肆意但有节制地张狂一下,在课业之余过过(小)群体的生活,本就该是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吧!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我们的群主突然有一天被系里一位不婚的主管老师约谈了,原因是有人匿名举报我们不学习还天天玩什么杀人游戏。结果,我们在朝阳区群众大学生的隐形关怀之下,匆匆回归正轨,解散了吃喝玩乐QQ群,虽然吃喝玩乐还照旧,但是相比以往变得低调多了。
当下的幸福是最容易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正如前段时间那头顶一尘不染的蓝天。晒在微信上,写在微博里,可是你让那些遭受雾霾笼罩的人们情何以堪呢!
所以当你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去玩一个未知的目的地,享受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所发表的每一张照片,每一餐饭,每一个风景秀丽的景点都会让那些还沉醉在办公桌上的人们气愤。
人的攀比心理大抵是相同的,除非有着很深的文化积累与熏陶,否则可能都难以免俗。我上高中时,一个班级学霸的妈妈和我妈关系要好,每天聚在一起谈论我们的学习。每次这位阿姨一走,我妈就变成了复读机:“你看看人家的孩子。”这搞得我很尴尬,有一段时间,我还故意疏远这位学霸以表愤慨。回过头来想,始作俑者并不是他,我也算是多此一举。
上大学后我们终于不在一条轨迹了,可是家长们不同。热心的阿姨每次见面,都向我妈汇报小学霸的成绩,当班长了,加入学生会了,入党了,拿奖学金了……炫耀完毕再说一句,“你们家孩子也得抓紧啊!”有时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容易嫉妒;别人没有的自己恰巧有,也容易产生炫耀的心理。泛道德论,这些拿不上台面的心理的确是有些许阴暗。但扪心自问,每个人或多或少又都有!
最近在大冰的书里看到他引用别人的话诠释文化的含义,说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拿着这个标准我立刻就可以让那些令我不开心的人们闭嘴了。你们,原来都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啊!但我不能,因为要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记得去年路过北京图书大厦,在里面闲踱偶然翻到了一本插画师白茶的一本《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书的主角是一个弱弱的少年、一只名叫“吾皇”的中华田园猫和一只叫“巴扎黑”的巴哥犬的故事。这种搭配组合,很容易让人想起机器猫哆啦A梦。
弱弱的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与吾皇和巴扎黑之间发生的爆笑故事你可想而知。宅男萌猫蠢狗之间能发生什么故事,还不是插科打诨扯淡。
但是,整本毫不需要动脑的插画集锦,在偶有使人捧腹之外,还能透露出一种素朴简单的生活态度。我佩服的就是这点,插画师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既能够自嘲地面对世人之眼,也能平心静气地与读者“坐下来谈谈”。我认为这样的人是不会太焦虑的,也值得过那种很傻很天真的简单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