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滞胀”现象

2015-11-27 08:00:06刘文虎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失业现象经济

刘文虎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舞台的新星,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具生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这得力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提升的经济实力和显著增强的综合国力。但走向繁荣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新常态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不足,潜在通胀风险较大,面临着“滞涨”危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长期陷入经济衰退期,最典型的莫过于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初发生在西欧的严重经济滞胀,各发达国家都未能幸免。有人断言,滞涨现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中国也不例外。因此,新形势下认真研究滞胀这一现象在我国产生的可能性及其表现形式,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一、滞胀的定义

滞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主要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滞胀作为混成词最早由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伊安·麦克劳德(Iain Macleod)于1965 年在国会的演说中提出,用以描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本世纪70 年代出现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最先给出滞胀定义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中曾先后这样定义:滞胀是“增长着的失业与价格膨胀同时发生”;“生产和就业的停滞伴随着爬行式的价格膨涨”;“失业与通货膨胀”。这表明滞胀最基本的特征是“滞”与“胀”的同时并存和相互作用。一些西方学者在此基础上对萨缪尔森的定义有所改动,如R.G.LIPsey 和P.0.Steiner 在1981 年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把滞胀定义为:“发生在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时的通货膨胀。”还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用“减速器”来定义滞胀。[1]

我国学者在引用滞胀的定义时也在不断改造。有人认为滞胀是指“经济周期中的危机和萧条阶段与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上涨并存的现象”,是为狭义的“滞胀”;有人认为滞胀是“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的并发症”,不仅存在于危机和萧条阶段,而且存在于复苏和高涨阶段,是为广义的“滞胀”。赵春明(1989)认为完整意义上的滞胀应同时包括这两种涵义,因为狭义和广义的“滞胀”现象,不仅在客观上存在,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2]。肖琛(1986)根据滞胀客体特征给出的定义是“滞胀是长期普遍持续地并存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经济停滞趋势与通货膨胀趋势二者的综合”[3],并强调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有机联系着的特征:第一,滞胀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第二,滞胀是持续的,而不是间歇的;第三,滞的本质是造成经济增长减速的那个作用力,胀的本质是造成货币信贷紊乱的那个破坏力或膨胀力;第四,滞胀是普遍的,带有全国性或国际性[4]。

但滞胀是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呢?学术界莫衷一是。熊彼特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实事,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和所谓的历史经验,就不可能指望他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5]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尽管滞涨现象最初产生于西方国家,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当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度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建立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宏观经济时,就有可能发生滞胀危机。由于各国实际情况存在很多差异,滞胀在不同国家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多样的形式。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滞涨危机

受到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波澜中前行,近年来遇到了很多困难,诸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潜在通胀压力较大、改革遇到瓶颈之类。这时有人会问:中国会不会发生滞胀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存在滞胀: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015)认为,经济正常发展要求工资的增长一定要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我国从2007年开始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如果劳动生产率不能大幅提高的话就会带来滞胀[6]。刘伟(2015)从我国经济条件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分析,认为从2010 年到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既有通货膨胀的巨大威胁,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风险的双重风险阶段,也就是西方国家所谓的滞胀阶段[7]。郑德珵(2013)强调,“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迅速复苏难望、通胀压力持续,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通胀继续高企,中国将面临“中国式滞胀”与“中等收入陷阱”两大重要挑战[8]。周建元(2010)认为,我国经济可能面临独特的“中国式滞胀陷阱”,该陷阱的主要特点是实体经济中长期停滞不前,虚拟经济不断泡沫化并带动价格全面上涨[9]。另外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不应该把所有的通胀率上升、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都认为是滞胀,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是暂时性和结构性的,中国经济不存在滞胀风险。澄清这一问题,应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做出分析。

(一)如何界定是否发生滞胀?

有的学者依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增长着的失业与价格膨胀同时发生”,将经济停止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同时发生作为滞胀的标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有生搬硬套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滞胀现象将会有更加复杂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单凭此点不足以界定滞胀是否发生。还有的学者提出了“中国式滞胀”概念,认为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使得滞胀呈现出典型的中国特征,如经济增速下滑、物价持续高涨等。个人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完整,因为经济生活中有时存在着“受到抑制的通货膨胀”[10],特殊情况下通货膨胀不以当期物价上涨的显性形式表现出来,物价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和政策干扰而被压制,以隐性形式反映。

郑德珵对滞胀出现以定量分析的逻辑颇有见地。他的表述如下:“当观察期显示出经济平均增速缓慢甚至停滞,而同期CPI 的增幅明显高于同期的GDP增长率,这称为‘标准滞胀’;当经济平均增速虽高于CPI 平均增幅,但观察期经济平均增速显著低于过去较长比较期的平均增速,并且观察期CPI 平均增幅大大高于过去较长比较期的平均增速,这称为‘准滞胀’”[11]。笔者较为赞同这种观点,但是还需补充以下几点:其一,为了应对经济下滑趋势实施刺激措施换回的高产出水平是否意味着一个好的经济形势?如果GDP 处于不稳定的非均衡增长状态,如财政赤字加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能过剩的加剧等,可能激发各种矛盾,进而孕育一段更大的经济衰退。其二,尽管观察期内物价指数(CPI)增幅较过去比较期不大,甚至有下降趋势,但这并不能代表真实的物价指数,还需考虑是否受到外界因素和政策干扰,是否存在受到抑制的通货膨胀或潜在的通胀压力。必须还原真实的通胀指数,因为一旦这些价格限制解除以后,物价就会反弹甚至飙升。其三,必须考虑到失业的问题。观察期的失业率是不是高于比较期的失业率;经济生活中是否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即出现大量失业人员和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此外,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值得特别关注。

(二)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走势

表1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CPI 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

表2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GDP)、CPI 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长率(%)

首先从表1 来看GDP 的增长,从“九五”到“十二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趋势是增速放缓。“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最高,数值为10.02%,恰值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这段时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许多短期刺激政策,主要依靠投资来维持增长,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表2 显示,从2008 年开始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转折点,增速开始放缓。其时官方的统一解释是:一方面受外部环境影响,一方面是政府主动调控所致。然而2012 年的统计数据出台后,很多人感到意外:出台了那么多政策为什么还是不能“保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当年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道出实情“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发生了变化”[12],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从2012 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就再没有回到8%以上,并逐步走低,从2013 年的7.7%下滑到2014 年的7.4%。而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GDP 总值29.6868 万亿元,同比增长7.0%(一季度与二季度GDP 增长均为7.0%)。这是二十余年来的最低增长数值,用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的话说,“这样的增速来之不易”[13]。

其次来看CPI 的增长,从“十五”开始CPI 指数稳步上升,“十五”的平均增长率为1.36%,到了“十二五”数值达到3.12%,CPI 的平均增幅较过去10 年的增幅达到130%,平均增速翻了一倍有余。尽管表面上CPI 数值并不高,但实际物价并非如此,这是由于现行统计方法中食品类消费所占权重过高,居住类消费权重过低,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并没有真实显现。值得关注的是,CPI 的增长是在GDP 增速下滑的情形下发生的。根据凯恩斯理论,经济萧条阶段,物价下跌;经济繁荣阶段,物价上涨。但上世纪70 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亦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这种现象人们普遍认为就是“滞胀”。类此,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指数出现相反趋势变化,呈现“滞胀”特征。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我国经济中物价的显著特征是:潜在的通胀压力较大,存在“受到抑制的通货膨胀”。第一,流通中货币M2 存量过大。2008 年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向经济领域中注入了大量货币,截止2014 年底流通中的货币M2 存量达到122.84万亿,而2014 年我国GDP 总量为63.6 万亿,远远超过国际通行的GDP 与货币存量的正常比(0.8:1)。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只要这些存量货币一旦流转起来,就会很快传到CPI 上来。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表示“这些钱出去以后早晚会传导下去,经济开始复苏以后,钱一旦转起来首先开始冲击物价”[14]。况且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央行极有可能再度“放水”,以刺激经济。巨额的存量再加增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第二,国民经济供给成本全面上升形成巨大的成本推动压力,如土地、劳动、能源、原材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价格大幅上升。“这时如果效率提高赶不上成本提高,就会陷入低效率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变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高通胀的同时经济衰退。”[15]第三,国际贸易顺差使得外汇储备持续增加。2014 年底外汇储备达到3.84 万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央行被迫放出大量基础货币,由此形成大量“外汇占款”。李克强总理表示:“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因为它要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16]

与此同时,有人怀疑中国经济不是存在通胀而是通缩,并列出今年持续走低的CPI 指数来佐证。今年1—6 月份CPI 指数分别是0.8%、1.4%、1.4%、1.5%、1.2%、1.4%,均未超过2%,似有通缩走势。对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特殊的条件和成因,不被偶发性因素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幅度较低的假象所迷惑。CPI 走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受到“乌克兰冲突”等事件影响,国际原油的价格大幅下降;二是由于农业丰收致使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三是由于我国产能过剩导致PPI(生产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并进一步传导影响CPI,产生向下的牵引力。稍加分析可知,这些因素是不稳定和偶然的,并且此类价格极易发生逆转,如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的价格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将有可能出现大幅反弹。今年四月份李克强总理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总编巴伯时讲到:“中国不存在通缩问题,因为中国CPI 指标三分之一以上由食品价格决定,而去年中国农业大丰收。但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给中国生产价格指数(PPI)确实造成了很大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被通缩’了。”[17]

最后来看失业率的情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失业率近十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保持在4%左右。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后劲不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理应相应减少,所以失业率应该增加才是。因此,许多学者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示质疑,认为这一数字并不能反映我国真正的失业率。对此,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公布的数据是基于登记失业率的统计,依赖于就业者失业后到相关劳动部门的登记或者办理失业状态,调查统计的对象往往是所在城市的户籍人口,对流动的劳动力(如农民工)的关注并不够。如果把社会中其他的失业群体都考虑进去,那么中国的总失业率应不止4%。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日益显现,“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同时并存。专家认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在今后将会进一步加剧。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继2014 年毕业生人数突破700 万后,2015 年达到749 万之多,“最难毕业季”连续被刷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严峻。数以万计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和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因具有流动性大、群体规模大的特点,容易成为社会中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经济结构矛盾分析,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面临的整体就业困难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状态不易疏解。

根据以往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经验,预警线定在经济增长率8%、失业率4%和通货膨胀率4%比较合理,当宏观经济在政府干预下仍偏离这个区间时,就可能已经陷入滞胀危机。上文分析的当前中国经济状况已有突破预警线的现象,出现了“滞涨”的苗头。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最怕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滞胀,只要中国经济增长率降低到6%就会产生滞胀,因为降到6%,失业就会大量出现,这就是‘中国特色’。”[18]

三、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呈下行趋势,CPI 涨幅明显、潜在通胀压力较大,劳动力市场就业乏力、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宏观经济呈现“中低增长、较高通胀”特征,处于“白银时代”;同“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相比,中国经济正值“浅度滞涨”时期;如果在这期间没能处理好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有可能坠入“低增长、高通胀”的“深度滞涨”时期,走向“青铜时代”。为了走出“滞涨”危机,实现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1][3][4]肖 琛.美国滞胀问题初探[J].经济科学,1986,(02):60-61.

[2]赵春明.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现象的思考和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04):94.

[5]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1.

[6]楼继伟:中国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J].商周刊,2015,(10)

[7][14]刘 伟.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经济形势发展展望[N].四川日报,2015-04-08.

[8][11]郑德珵.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特征、转型与对策——兼论中国式滞胀和中等收入陷阱[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01).

[9]周建元.大滞胀理论:谨防“中国式滞胀陷阱”[J].经济学动态,2010,(11).

[10][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80.

[12]王健君.中国经济新常态大逻辑[J].瞭望,2015,(09):8.

[13]上半年GDP 增长7%超预期统计局:这样的增速来之不易[N].北京晨报,2015-27-16.

[15]刘 伟.穿越中等收入陷阱[N].人民日报,2011-5-13.

[16]罗 兰.外储10 年涨10 倍须消肿减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5-19.

[17]李克强总理接受英国《金融时报》总编巴伯专访实录[EB/OL].人民网,2015-04-16.

[18]厉以宁.中国经济最怕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滞胀[J].时代经贸,2010,(01):9.

猜你喜欢
失业现象经济
失业保险金领取使用指南
工会博览(2024年5期)2024-03-04 06:36:08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失业预警
当代工人(2018年9期)2018-07-21 08:14: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奥秘(2014年10期)2014-10-17 19: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