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龙
根据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是指,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中介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及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①OECD,“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Pairs,OECD,1999A.。国家创新体系呈现出网状的结构,主要行为主体是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引导创新性的行为、产生创新的成果,以及将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不同机构、不同组织、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会直接影响创新成果。笔者选择美国作为分析的案例,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分析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并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加以阐述。
创新是一个新的想法 (可能包含旧的想法),一份挑战旧秩序的计划,一个被认可的新的准则或特别的方法。从微观上来看,创新是一个企业在感知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对一些沉积事件的反应并采取行动①Peerasit Patanakul and Jeffery K.Pinto,“Examin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Policy on Innovation”,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5,2014.pp.97-107.。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过程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新的科技、产品和服务。过程创新代表了新的过程、政策和组织形式。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创新对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有持续动态的作用。
创新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研究分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家创新体系、生命周期理论、技术体系、区域创新体系、部门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等②林海芬、苏敬勤:《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评介及启示》,《管理学报》2010年第4期。。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也是被许多学者所认可的是国家创新体系 (NIS)。
国家创新体系以国家作为研究层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创新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涉及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进行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起步比国外要晚,但是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变成了一个比较热门话题。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曼·弗里曼 (C.Freeman)在1987年首次明确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定义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及相互作用激发、引入、改变和扩散着新技术”③李中国、皮国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进展和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3期。。国家创新体系与其他创新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探讨国家内部各要素对创新的影响;另外一个就是国家创新体系侧重于研究非企业组织和制度对创新的作用和影响,为国家制定政策服务④林海芬、苏敬勤:《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评介及启示》,《管理学报》2010年第4期。。
早期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经济国家。不少学者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研究更加关注创新系统的差异及其特有的体系结构,尤其强调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⑤张俊芳、雷家骕:《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理论与政策并行》,《科研管理》2009年第7期。。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对创新体系进行定量的研究。郭淡泊等将DEA方法和Tobit模型相结合,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要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并且效率影响因素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效率阶段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别⑥郭淡泊、雷家骕、张俊芳、彭勃:《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根据贾华强等 (2010)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指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是一个为创造、储蓄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政府对创新政策的制定着眼于创造、应用和扩散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各类机构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上⑦参见贾华强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根据这个定义,国家创新体系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院校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金融与创新;作为基础设置的信息网络。赵建生等 (2010)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一组相对独立又功能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的网络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以及各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①参见赵建生主编《技术经济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版。,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国家创新体系基本结构
根据上面的研究,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由五部分组成: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主要有三类: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承担者,也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因为真正面向市场的是企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市场的引导,可以说企业是创新成果和市场的一座桥梁。决定企业创新的有三样东西:创新的意愿、创新的能力和机会。创新的意愿是企业创新的原始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创新的成果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企业才会愿意去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这种能力包括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对未来的前瞻性眼光以及具有持续性的投入能力。创新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企业不仅需要有创新的人才,还要有持续支持创新的资金。机会是创新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比尔·盖茨能够成立微软公司,乔布斯能够成立苹果公司,因为这些都发生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就像牛顿时代,没有人会想到计算机,苹果也只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基于微观的视角,从短期来看,影响企业创新的两个因素为:利润以及企业创新能力,包括识别和感知外部环境的能力以及研发能力。
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体。一方面,大学是知识的象征,是人才的聚集地。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分布在高校周围。另一方面,高校也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之一。这种创新活动,一是与政府合作,参与政府投资的项目;二是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这种合作对大学、对企业都是有益的。大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往往都是已经落后于市场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知识在学生毕业后或许已经过时了。所以企业可以与大学合作,享受大学的科研和人才资源,大学也能够贴近企业,培养适合市场的人才。
科研机构是创新活动的另一个承担主体。研究机构与企业不同,研究机构主要都是非营利性的,而且更加注重基础性的研究。研究机构主要开展与国家机构紧密相连,涉及民生的高风险、耗资大、企业无力承担或者不愿开展的技术研究。研究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实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提高生活质量①参见赵建生主编《技术经济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2010年版。。
在创新体系中,政府对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研发的支持,颁布一些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提供技术上的帮助。美国的创新在二战期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二战期间政府开始关注R&D(Research and Design),因为创新是军事进步的推动力量。除了研发投入之外,政府对于教育的支持,对创新企业进行税收的减免,这些对于创新来说都是利好的消息。也有研究指出,政府政策对于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政府的大力支持会促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创新、军事和科技的创新;另一方面,太多的政策保护会导致不公平的竞争,使得市场失衡②Peerasit Patanakul and Jeffery K.Pinto,“Examin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Policy on Innovation”,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5,2014.pp.97-107.。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政府对创新的干预和支持企业创新是有正向影响的。一是政府所提供的稳定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会提高企业的创新意愿;二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商业平台以及科学研究方面的投资,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后,政府颁布的一些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例如税收的减免等,对于企业创新也是十分有利的。
美国从20世纪开始直至今天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位置,不管是经济、科技还是国防,这种领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在创新领域的巨大优势。但是随着西欧的不断发展、日本的进一步壮大以及亚洲的崛起,美国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也日益激烈,这也使得创新政策更加迫在眉睫。美国为了重铸20世纪的辉煌,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历任美国总统都十分重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一直在强调创新对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府也在支持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2009年,奥巴马政府通过一个超过1000亿美金的经济复苏法案,用于支持创新、教育、基础设置以及其他监管措施③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Driving towards Sustainable Growth and Quality Jobs”,No.9,2009.。
美国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20世纪早期,私人部门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无法承担科技研究所需要的巨大投入。所以从20世纪初,美国政府开始支持创新政策,实现了创新政策制度化、实体化。在二战之前,联邦政府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来保护创新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是对创新行为的保护,保证了创新研发者的基本权益,也保护了科研人员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在二战期间,政府逐步意识到科技的力量以及创新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支持研发,尤其是军事领域的研发,与此同时也让部分军事领域的研发成果向民用发展。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并且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美国的投融资系统为创新系统以及创新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巨大的帮助。21世纪以后,政府更加重视创新的积极作用,也极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科研和创新。政府的政策也开始逐步的多样化,包括增加政府预算、税收优惠政策,等等④陈娟:《美国创新体制的经验和借鉴》,《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8期。。可以说,美国的创新政策在任何时期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但是政府在创新的过程中始终都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创新的参与者。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创新行为,但是通过投资、政策以及教育影响着创新的决策和创新系统的走向。
根据国际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的定义,“研究开发活动 (R&D Activity)是系统进行的旨在增加人类知识储备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储备设计新的应用品的创造性活动,这些知识包括有关人、文化和社会的全部知识”①陈实、滕玥鹏:《美国联邦政府R&D经费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11期。。对研究和实验发展 (R&D)的投入就是研发经费。R&D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R&D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对科技和研发的支持程度和支持力度。美国在R&D上的投入是世界上最高的,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据美国国家基金会收集的从1953年到2007年美国企业R&D资金投入状况,美国R&D资金总量在二战以前投入是相对较少的,而且投入的增加趋势也比较缓慢。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也就是二战结束后,尤其是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政府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到了21世纪,美国政府对R&D的投入成倍增加。从整个过程来看,美国政府对科研的资金投入呈现指数上升的趋势。
图2 美国企业R&D资金投入
在美国,企业的R&D资金来源比较多元化,主要来自于五个部分:联邦政府、州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公司的研发基金。从图2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对R&D的投入上升比较缓慢,而公司和其他方面投入的增长趋势与总的资金投入趋势大体相同。
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创新,而是对企业的创新提供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在美国,2/3的R&D资金用于提高产品技术,即进行产品创新,1/3的R&D资金用于过程创新。这种倾向不可避免地使美国在突发性、激进性的技术创新上更有优势②朱静:《美日韩三国技术创新模式》,《亚太经济》2001年第3期。。而日本在R&D资金的使用偏向上则与美国相反。日本将2/3的研发资金用于过程创新,产品的创新只占了1/3,这就决定了日本更擅长过程创新,美国则擅长产品创新。
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也是创新最重要的一部分。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组织更为灵活,公司内部允许个人主义,也更适合创新的发展。2005年美国一共有5983546个企业,其中雇员少于20人的小企业占了89.54%,雇员少于500人的中小企业更是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71%③姚洁、杨淑艳、王来玉:《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商业时代》2010年第2期。。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简直是小企业的天堂。表1是2006年美国不同规模企业的数量以及R&D的资金投入。以雇佣工人的数量来衡量企业规模,员工人数在5人至24人的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员工人数在25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业只有105个。美国没有“中小企业”的说法,他们将企业雇佣人数在500人以下的统称为“小企业”,雇佣人数在500人以上的称为“大企业”。从表1的数据来看,虽然大公司在R&D资金的投入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但是小企业的好处在于,数量众多,企业运行灵活,而且从人均投入来看,小企业在R&D上的投入一点也不比大企业少。
表1 不同规模公司的R&D投入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高涨的创业热情使得美国的小企业数量不断上涨。政府管理小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小企业的成长空间和市场竞争地位。经过不同部门的长期共同努力,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包括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在内的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此外,美国的企业税收体系透明而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到小企业的缴付能力。政府对知识产权以及产权拥有者的保护也比较到位①胡冰:《美国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及其作用机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美国创新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企业为主体,这种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企业不仅是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也是研究和开发的主体。从图2美国R&D投入上来看,联邦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金额基本没变,但是公司和其他研发投入的金额成倍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美国企业在美国创新过程中承担了很重要的一部分,75%的研发成果是企业和公司的功劳,同时企业利用了全美国约五分之三的研发经费并吸取了75%的全美科技工作者。企业是美国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的最终归宿。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最终要由企业去完成,创新的成果和收益由企业和公司共享②韩儒博:《创新模式研究及其国际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创新本身就是极具风险的行为,每一次的创新行为都带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在科技研发的前期需要大量的持续性的投入,后期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收益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是无法预估的。但是对于美国这个国家来说,冒险主义、创新的文化一开始就是这个国家的烙印。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最初移民到美国的欧洲人本就是喜欢自由和闯荡的冒险家,这些人后裔的身上自然也是流淌着冒险的血液。
美国人的这种冒险和创新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美国的“跳槽”文化。在“硅谷”,跳槽十分普遍,而社会不仅接受这种变动,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20世纪70年代“硅谷”的电子公司平均每年的雇员变动是35%,而小公司则高达59%③朱静:《美日韩三国技术创新模式》,《亚太经济》2001年第3期。。跨公司的人才流动对创新是有利的,更换工作带来了知识外溢,也避免创新陷入僵局。经常更换工作的人更加自由,也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这正是创新所需要的④Cornerlia Storz,Federico Riboldazzi and Moritz John,“Mobility and Innovation: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in the Video Game Industry”,Research Policy,No.44,2015.pp.121-137.。大部分的公司都会在员工入职前与其签订保密协议,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的外溢也不可避免。但是日本的情况正好与美国相反。日本是个极其崇尚稳定的国家,日本人的工资是根据工龄来计算的,当你跳槽到另外一个公司,员工的工龄就要重新计算。所以,大部分日本人都不愿意离职,除非企业倒闭,经营者也不愿意接受频繁跳槽的人。这也是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的原因。因此,跳槽对日本的企业创新没有积极的影响,因为在日本,大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其次,美国的创新文化还体现在创业文化。美国的小企业“遍地开花”,因为美国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业渠道。在美国一旦你有比较好的创新产品、技术甚至只是创新的想法,你就能够找到风险投资人筹集资金,然后迅速成立一个公司。当公司初具规模后,也能够通过金融渠道上市,进一步发展公司。即使创新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企业也无法继续存活,创业者也能够通过美国的风险退出机制“全身而退”,不需要承担额外的风险。最后,自由的人口流动。与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同的是,美国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户籍”。美国主要通过生命等级制度和社会保障号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美国的人口管理没有中国的城乡差别。公民要迁徙和移居某地,只要其生活状态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条件等就可以迁移①杜放、郑红梅:《美国流动人口管理对我国的启示》,《特区经济》2006年第8期。。宽松自由的人口流动政策,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创新也是大有裨益的。
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产品设计开发到上线生产、从市场开拓到售后服务、从卓越的管理人员到高素质的普通员工、从企业追求目标实现到个体理想成真,管理的学问无处不在,一个好的企业一定要有上佳的管理做保证②郭凤典、张梅珍:《美国大企业创新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9期。。美国卓越的公司管理学问体现在很多方面。
(1)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
创新最重要的元素是人,能够留住人才,并且使员工在公司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禀赋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员工的自觉性基础之上的。美国的企业普遍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的个性、人格和尊严,着力激发员工的自觉性。这可以说是美国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观。比如IBM公司的“尊重员工个人”,摩托罗拉的“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英特尔公司把一个大房间分隔成若干个小房间,每个人都分配到同样的一个,没有私人办公室、停车场,也没有为管理层特设的车位,体现了该公司“人人平等”的观念,等等③纪光欣:《美国企业的创业之道》,《行政论坛》2002年第7期。。在美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企业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个性和特长,保证员工的自由。
(2)重视企业教育和员工培训
在美国,员工在入职前都会进行入职培训,这种培训往往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入职的技能培训;另一个则是对企业文化的新员工培训。对员工的入职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许多美国企业认为,员工不是挣钱的机器,企业的目标也不仅仅是利润。公司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能把企业当成家庭一样去经营和维护。日本人将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日本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虽然现在日本的员工也不会完全对一个企业“从一而终”,但不得不说的是,日本人跳槽的频率非常低。美国人虽然频繁跳槽,但美国的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各种人文关怀是我们国内的企业所不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凝聚力的核心,一个员工只有认同企业、认同企业的文化,才会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这样的企业也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仅仅是在入职前,在员工进入企业后,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都无处不在。美国的企业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共享平台,企业内部也会有各种自发的组织,会定期提供各种活动和技能交流的机会,也会组织各种培训。培训可以是跟本职相关的,也可以是员工所感兴趣的。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即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可以说这是一项双赢的举措。例如,“教育永无止境”是IBM的基本信条,摩托罗拉每年至少向每个员工提供40小时的培训①纪光欣:《美国企业的创业之道》,《行政论坛》2002年第7期。。
(3)推崇变革与创新
在美国的企业管理中,无论是产品设计、生产材料、工艺流程、产品包装、产品推广、销售渠道、支付手段、价格策略,还是企业的经营观念、运营机制、战略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体现出创新的意识②龚晓青:《美国企业管理的学习和借鉴》,《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在美国,企业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创新关系着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关键。美国企业普遍以创新和变革为最高价值观,彻底抛弃僵化和保守,极力推崇变化和灵活,在创新和变化中把握机会。例如,GE(通用电气公司)以“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品牌”为基本理念,HP(惠普)则强调“以世界第一的高精度而自豪”,微软成功的秘诀则是“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③纪光欣:《美国企业的创业之道》,《行政论坛》2002年第7期。。
企业创新的空间集聚是指创新要素、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集中到一个区域的现象。创新的空间集聚现象是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的问题,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创新的空间测度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在美国,比较典型的创业集聚和创新空间集群的案例是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号公路。
硅谷模式是指一般合伙人组成的风险制投资基金通过严格的筛选程序,选择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深入参与到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并且根据对风险企业的了解和评估,决定是否对风险企业进一步融资的运作模式。硅谷模式的主要运营主体包括风险投资家、机构投资者和创新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吸纳了养老金基金会 (1996年占45%)、基金会和大学 (20%)、大企业 (18%)、保险公司和银行 (6%)的投资,投向新设立的创新式企业④陈坚:《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的融合——美国硅谷模式的分析与启示》,《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3期。。风险投资是一项极具风险的投资行为,创新企业最终能够成功的寥寥无几,但是成功的回报也是十分的丰厚,高额的利润和回报吸引了很多风险管理人参与其中。在硅谷,新成立的创新企业往往都是小企业,他们在吸纳了风险基金的资金后,会与风险投资家约定企业未来的利润分配。在整个硅谷模式中,创新才是最至关重要的,它关系着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也是企业最关键的生命力所在。硅谷不缺风险基金,也不缺风险投资家,缺乏的是真正好的、有市场的创新产品或创新技术。一般情况下,只要你的创新产品或者是创新技术能够打动风险投资家,你就能获得投资。
作为信息时代高新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典范,美国的波士顿具有全美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总结波士顿高新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集聚、完善的创新环境、充足的风险投资、政府的扶持成为波士顿发展的四大主要力量⑤刘硕、李治堂:《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比较及启示》,《科研管理》2013年第12期。。一流的科技和教研人员,全球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实力雄厚的科研技术,加上充足的风险投资,使得波士顿变成了创新的“沃土”,也使波士顿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城市和学习的榜样。波士顿的128号公路地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和人才集聚的地区。
虽然硅谷和128号公路都是美国产业集聚和创新集群的代表,但是两者是不同的创新模式。硅谷是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代表,是小企业的“温床”,而波士顿的128号公路地区则是以大企业为主。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被认为是政府主导形成的,而硅谷地区的创新能力源于市场丰富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科技型企业、政府的新政策和管理方法以及区域主体间互动合伙制的协调创新能力。不管是哪种模式,企业创新的空间集聚现象都会对该地区的创新水平带来一定的影响。根据余泳泽的研究,企业创新要素集中度的提高会带来创新效率的明显提高,所以在现有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集中企业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和沟通,以及知识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将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创新效率的提高。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美国创新体系的技术支撑,任何一个创新产业集聚的地区都有大学环绕,仍然以硅谷和波士顿为例。硅谷依傍着全球知名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被认为是硅谷成功的摇篮,是硅谷成功之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硅谷附近两所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和大学毕业生在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创办公司中起着重要作用。好的大学也许是发展新工业中心的必要条件①钟坚:《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学术界》2002年第3期。。而另一个著名的创新企业集聚的城市波士顿拥有35所大学,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学府。研究表明,波士顿的8个研究型大学仅在2001年就为该地区贡献了740亿美元,为48750名大学教员和其他3700名各类人才提供了工作机会。此外波士顿拥有高度密集的创新人才资源,年轻人和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位于全美国前列②刘洪波:《美国波士顿:信息时代创新城市的典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第5期。。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创新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点。创新的特点包括:(1)创新必须经过人的努力才能完成;(2)创新需要战胜社会成见;(3)创新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4)创新来源于原创力、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5)人们可以对创新成果加以识别、学习和应用③田德新、张喜荣:《美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针对这些要求,美国的教育在教学内容、形式、学校的种类等方面做出改革。
美国十分注重教育方面的投入,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巨大,美国的R&D投入每年都在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更是如此。1990年,美国教育开支达到3530亿美元,占GDP的6.8%,首次超过军费开支,此后美国的教育开支一直维持在GDP总量7%—10%的水平上,成为世界上教育经费投入最多的国家④张向前、银丽萍:《美国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启示》,《第一资源》2013年第4期。。
除了教育方面的投入,美国还十分注重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借助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体制的创新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学校的形式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教育改革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美国的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的学校教学内容丰富,在学前教育时就给每个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创作的自由,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学校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在学校的形式上,除了有公立和私立的学校之分外,美国还允许Home School(家庭学校),由父母来亲自教育,并且提供教育方面的帮助。在大学的形式上,美国有研究型大学、四年制的学院和两年制的社区学校。研究型大学侧重于培养少数研究型的精英,对美国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美国创新成果的集聚地。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大都毕业于研究型大学。而社区学校主要是普识性的教育,任何人,在任何的年龄,只要你想读,交钱就可以读社区型学校。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四年制学院既有培养精英人才的计划,也进行普识型教育。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创新活动的中心,具有强大的创新引领示范能力,主要在于其创新体系有着以下基本特点。
美国的创新体制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但是政府并不是直接参与企业的创新,而是从多个角度对美国的创新体系进行积极的引导。在美国的创新体系中,政府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R&D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政策上对创新企业进行扶持和帮助。和中国的政府支持相比,美国政府不仅在R&D方面投入巨大,而且更加注重对小企业的投资和引导。美国小企业众多,也是创新真正活力所在。
美国的教育是全球知名的,也是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不仅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是最多的,对教育的重视和培养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在人才的引进方面,美国拥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美国吸引全球人才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美国用高薪来吸引人才,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倍①张向前、银丽萍:《美国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启示》,《第一资源》2013年第4期。,同时也通过不断创新的移民政策吸引外来人才。
美国创新体制的一大亮点是其较为宽松的融资渠道,美国的风险资本充足。在硅谷有大批持有风险基金的风险管理人,只要有新颖的并且有市场的创新产品或创新技术,你就有可能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支持。即使最后的创新产品或者是创新企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也有比较完善的风险退出机制。这是对创新人才的保障,也为创新成果进一步走向市场提供了优质的渠道。
美国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整个美国都有一个提倡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美国人的自由和冒险精神是美国创新成果的助推剂。创新本就是冒险的行为,而这种冒险的精神渗透到了美国的每一个细节。“故乡”不会成为美国人选择居住城市的牵绊,频繁跳槽也是美国人的一种“冒险”文化。美国人极其推崇创新和创业,这是流淌在美国人血液里的元素。
创新元素的集聚为美国之后的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十分有利的条件,这种集聚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集聚、人才的集聚以及风险资本的集聚。创新集聚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还无法测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给创新体系带来积极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号公路地区,尽管创新的模式不同,但是创新成果都是世界瞩目的。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科研队伍。据统计,整个20世纪,美国造就了4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研发人员在1993年就已经达到96.27万人,超过同期日本和英国研发人员之和②李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政府、管理与政府功能创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11期。。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建设科技创新大国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能否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上述方面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支撑。中国应积极借鉴美国创新体系的成功经验,在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上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
(一)政府应当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并且要重视小企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③《习近平“创新创新再创新”富含深意》,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610/c241220-25130532.html。。虽然我国在R&D方面的投入在逐年走高,但是地区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不管是从投入规模还是从投入强度来看,东部地区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在R&D方面的投入还比较少。而且中国与世界强国的对比差异也比较明显,世界公认的用R&D占GDP比重的百分比来衡量科技资金的投入强度,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政府对R&D资金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和国营企业,对小企业的支持比较少。小企业也普遍缺乏科研的资金,科技创新的能力不高,热情不够。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强调大公司的作用,过度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①陈坚:《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的融合——美国硅谷模式的分析与启示》,《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3期。。
(二)制定比较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并为风险投资提供比较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我国的创新体制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一方面是缺乏风险投资资金,我国的养老金基金、教育基金等基金普遍投资于金融行业,从事风险投资的很少。国内还没有形成像美国那样的风险投资氛围。另一方面,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退出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的核心就是提供一套有效的风险退出机制。风险资本能够为创新成果和创新实践者提供资金支持,并且能够让创新成果真正地流向市场。创新的过程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所以风险投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并且制定政策吸引外来人才
中国家庭以及中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在逐年上升,中国人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但是中国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依旧是失败的。中国的教育太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压抑学生的天性,更不用说是创新了,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各国优秀的人才来到中国。同时,我们也要逐步改进我国的“户口”政策,让创新型人才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
(四)重点培养创新产业集群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像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那样有影响力的创新产业园区,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创新产业和创新企业的集聚,形成颇具影响力的创新产业园。创新产业园也会在全国起到一个先锋模范的作用。每一个创新产业集聚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政府应当着力支持一个创新产业园区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