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研究方向

2015-11-27 04:29蒋福霞
绿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危岩丹霞地貌赤水

蒋福霞

(赤水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贵州 赤水564700)

1 引言

赤水丹霞地貌是罕见的发育于亚热带巨型红层盆地南缘的高原—峡谷型和山岭型丹霞景观,是侏罗系、白垩系的红层经过第三纪长期剥蚀夷平后在第四纪强烈抬升过程中因流水的快速切割而形成的,是中国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的典型代表[1]。自贵州赤水丹霞地貌成为世界遗产以来,对其的研究在区域分布、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及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研究[1~6]。但赤水丹霞地貌的研究与同为世界遗产的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相比,其研究道路任重而道远。赤水丹霞地貌尚未开展规范性的资源调查,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其旅游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但科研支撑严重不足。作者通过赤水丹霞地貌研究现状与中国其他区域丹霞地貌研究对比,对今后赤水丹霞地貌研究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2 赤水丹霞地貌资源调查及其数据库建设

赤水丹霞地貌资源总量、区域分布、景观分级及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学术及当地政府和旅游规划部门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赤水丹霞地貌的考察核实工作,颇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自申遗以来,赤水丹霞地貌的资源调查、区域分布等研究尚停留在申遗期间对其资源的认识层次。2014年,89岁高龄的广东中山大学黄进教授莅临赤水,在赤水开展了为期70d的现场考察,2015年再次光临赤水在此进行补充考察并完成《赤水丹霞地貌》一书,充实完善了赤水丹霞地貌在资源调查和区域分布方面的研究。早在撰写《赤水丹霞地貌》一书前,黄进教授就已经为丹霞山、崀山、广丰等多个地方撰写了丹霞地貌的书籍。可见,赤水丹霞地貌在资源调查和区域分布方面的研究已落后于其他区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其他区域早已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快速而直观地圈定对自身丹霞地貌的区域边界、面积及高程[7~11]。而赤水丹霞地貌才刚刚完成了实地调查核实工作,且受交通条件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尚有许多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如黄进教授心心念念的狮子岩、甘沟天星桥等。

丹霞地貌学术带头人彭华教授主持的2013年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研究”,将对中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并建设数据库和展示、服务、管理及全球共享的平台。赤水丹霞地貌现已建成展示中心,但其位置固定,难以达到让赤水丹霞地貌宣传走出赤水、走出贵州乃至走出中国。笔者认为赤水丹霞地貌的资源调查、区域分布、景观分级研究等应积极采用已成熟的遥感技术,对接彭华教授主持的“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研究”,完成赤水行政区划内所有丹霞地貌的基础数据采集,建成属于“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研究”数据库的子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赤水丹霞地貌的宣传、科研、旅游开发等提供基础。

3 赤水丹霞地貌的成因研究

丹霞地貌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赤水丹霞地貌理论研究与中国乃至全球丹霞地貌研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关于中国丹霞地貌在形成条件、动力机制、演化过程与阶段、分类系统等研究方面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无疑也是赤水丹霞地貌所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赤水丹霞地貌的基础理论研究,需立足于地质学与地貌学相结合,引入地质学的学术思维、研究方法和手段,以深化其发育机制的研究。

3.1 景观形成机制

景观形成机制一直是丹霞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游客最为关心的问题。部分学者也从丹霞地貌宏观着眼,对其形成过程、演化模式、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13~17],也有部分学者对各自所在区域丹霞地貌成因、类型等进行研究[18~22]。而赤水丹霞地貌作为中国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的典型代表,其景观特征差异明显,对其形成过程、演化模式及形成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对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将更具针对性。

3.2 红层盆地沉积相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

红层是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性特征决定着丹霞地貌的发育模式及景观类型。郭福生等经过野外调查发现,丹霞地貌陡崖发育多与盆地边缘冲击扇有关,而岩性细小的曲流和乃至湖泊相,易于风化成低矮圆丘型及岩洞型丹霞地貌。一个红层盆地的丹霞地貌发育程度与景观类型分布,与盆地的沉积相带分布关系密切[23]。因此,开展盆地的沉积体系研究,找出赤水丹霞地貌所在的详细的沉积相分布,是研究赤水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和演化模式的关键。

4 危岩景观调查与环境保护

4.1 危岩景观调查与防治方案

丹霞地貌地形复杂,坡面陡峻,岩性力学强度较差,垂直节理较发育,发育较多危岩。危岩与地质景观的发育大多具有共存性。景观危岩具有地质遗迹与地质灾害的二重性,也是丹霞地貌典型的特色旅游资源。赤水丹霞地貌具有丹霞地貌所具有的共性,在发育危岩较多的地方,也是旅游资源特征最突出的区域,如四洞沟两侧、赤水大瀑布景区所在的香溪沟两侧、张家湾转石奇观等,如何科学保护景观危岩,使之发挥地质遗迹作为特色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是当前赤水丹霞地貌研究比较突出的问题。

部分学者已针对一些区域性的丹霞地貌开展了危岩保护研究,如姜伏伟针对龙虎山丹霞地貌的30多处丹霞地貌的代表性景观开展了脆弱地质景观评价,通过分析形成机理,提出保护原则和吊索法保护危岩景观方案[24,25]。郭福生通过对危岩景观进行类型划分,分析龙虎山危岩景观的开发现状、潜在威胁,提出保护对策[26]。赤水应该加强利用其他区域已有的评价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改善评价体系,开展丹霞地貌危岩景观的调查、评价,建立一些观察点或监测点,进行地质地貌的长期观察,进而制定科学保护措施,为赤水丹霞地貌旅游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4.2 环境保护

赤水丹霞地貌以丹山、碧水、悬泉、飞瀑而成为大众旅游的热点。游客的日益增加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温造成了当地环境保护的压力。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如何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突出问题。许多学者根据丹霞地貌景区旅游资源特色,针对赤水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环境保护措施。钟金贵通过分析赤水丹霞地貌价值及其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居民等的参与性,加大投入,做到科学规划,完善制度,增强意识,着力生态,发展旅游[27]。舒晓金根据赤水市丹霞地貌环境优势,提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28]。马肖静通过分析赤水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提出环境保护对策[29]。

笔者认为,赤水丹霞地貌的环境保护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规划,加大人力资源培养,赤水当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自身丹霞地貌的研究团队,这将成为科学保护赤水丹霞地貌遗产地生物资源、地质景观资源以及进一步提升赤水旅游资源价值的障碍。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当地管理者、居民关于赤水丹霞地貌资源价值的宣传,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对丹霞地貌科普、旅游价值的认识,促进资源保护得以落实。政府、管理者应该带头从控制资源保护地环境容量,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5 科普旅游和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赤水丹霞地貌景观具有突出普遍的美学价值,它是中国丹霞唯一的高峡幽谷丹霞地貌,唯一的“千瀑之地”,具有典范的景观组合丹山—碧水—翠林—飞瀑,是中国丹霞独有的景观组合。山水色彩鲜明,结合了雄伟与秀丽、动态与静态等美学元素,是赤水旅游资源的首要组成部分。自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以来,为赤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赤水丹霞地貌的研究方向之一无疑是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开展赤水丹霞地貌在应用学研究即赤水丹霞地貌的旅游地学研究。随着人们对地质遗迹保护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对海陆山川起源和奇石异景成因探求欲望的益发高涨,旅游地学的发展越显出其重要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开展赤水丹霞地貌在旅游地学方面的研究,将为赤水丹霞地貌开展观光旅游和科普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随着社会进步和游客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旅游中已不满足于观光休闲,有获取知识的渴望,所以编制各种科普宣传材料、科学导游指南,已成为各丹霞地貌景区的当务之急。科普教育读物不仅能引起游客求知欲,提高游览兴趣,方便自助游,同时也是开展地学科普教育的便利途径,寓教于乐。当前,部分丹霞地貌区域已经编制完成了所在区域的丹霞地貌科普系列读物。赤水丹霞地貌目前仅编有《世界遗产与赤水丹霞奇观》、《赤水丹霞地貌》等几本科研读物,其科学内涵极强,对于开展科普还具有一定难度。

开展科学研究,是做好科普教育的基础。赤水丹霞地貌是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多块品牌。在申报这些保护品牌、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已经开展了资源评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同时也开展了生物生态、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山水文学研究。赤水丹霞地貌孕育了独特的动植物体系和各种人文景观,如区内的古生物化石和孑遗植物是地球生命的重要记录,区内发育有维管束植物1 964种,野生动物1 668种等,其本身具有的地球科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生态学价值、美学价值突出,从一定程度讲,已经具备建立研究基地的条件。

[1]熊康宁,肖时珍.世界遗产与赤水丹霞奇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杜芳娟,熊康宁,先青平.赤水—习水丹霞景观美学价值与对比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1):26~29.

[3]彭 建,熊康宁.世界遗产视角下的赤水丹霞地貌当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08(26):11~17.

[4]任 远.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169~170.

[5]李 霞,董 颖.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特征及资源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24(1):118~124.

[6]李 霞,何庆成.贵州赤水南部地区丹霞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演化分析[J].地球学报,2013,34(4):501~508.

[7]郭国林,郭福生,刘晓东,等.丹霞地貌砂岩的微观化学风化作用电子探针研究[J].中国岩溶,2006,25(2):172~176.

[8]郭福生,刘林清,杨 志,等.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3):214~222.

[9]刘林清,郭福生,曾晓华.丹霞地貌景观调查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3):247~251.

[10]黄宝华,郭福生,姜勇彪,等.广丰盆地丹霞地貌遥感影像特征[J].山地学报,2010(4):500~504.

[11]郭福生,刘林清,花 明,等.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363~366.

[12]黄 进.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J].热带地理,1982,3(2):107~134.

[13]彭 华.中国丹霞地貌及其研究进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14]彭 华,吴志才.关于红层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100~113.

[15]朱 诚,彭 华,李世成,等.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成因[J].地理学报,2005,60(3):445~455.

[16]C.Zhu,H.Peng,J.Ouyang,et al.roack resistence and thhe development of borizontal grooves on Danxia slope [J].Geomorphology.2010,123(1~2):84~96.

[17]齐德利,于 蓉,张忍顺,等.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05,60(1):41~52.

[18]赵 逊,姜建军.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19]郭福生,姜勇彪,胡中华,等.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景系统特征及其演化[J].山地学报,2011(2):195~201.

[20]郭福生,李晓勇,姜勇彪,等.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

[21]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特征及与国内其他丹霞地貌的对比[J].山地学报,2009,27(3).

[22]姜勇彪.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23]郭福生,姜伏伟,姜勇彪.丹霞地貌研究的几个发展方向[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33):207~212.

[24]姜伏伟,郭福生,姜勇彪,等.脆弱地质景观评价体系研究——以江西鹰潭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为例[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2(1):62~66.

[25]姜伏伟,郭福生,姜勇彪,等.龙虎山丹霞地貌危岩景观成因及保护[J].山地学报,2011(2):195~201.

[26]郭福生,姜伏伟,胡中华,等.丹霞地貌危岩景观分类及可持续开发对策——以龙虎山景区为例[J].山地学报,2012(1):99~106.

[27]钟金贵.赤水丹霞地貌旅游资源保护的探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82~84.

[28]舒晓金.赤水市丹霞地貌环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J].贵州环保科技,2002(1):44~48.

[29]马肖静.谈贵州赤水丹霞地貌世界遗产的价值与保护[J].城市旅游规划,2013,3(下):112~113.

猜你喜欢
危岩丹霞地貌赤水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危岩集合体激振特性试验研究
赵雪作品
美丽丹霞地貌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
赤水情
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