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路

2015-11-27 12:48:37张婧
经济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张婧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奠基、初建框架、停滞、快速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重要的奠基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创新、应用指引着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党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理论创新的指引下,新中国法律体系才能更加巩固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思想基石 历史选择 历程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77-03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首度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标志着在改革开放进入第36个年头的时候,中国的法治建设换挡提速、转型升级。“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人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再回首建国以来新中国法律发展的路径,会发现这是一条不乏坎坷崎岖的道路,居安之际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以史为鉴思考经验教训、总结趋势规律是最好的未雨绸缪之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思想基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法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清政府的法律改革徒具形式,中国法律“没有了中国”;民国时期虽然以居正①(1876—1951)为代表探寻建立中国新法系的方法,但最终不适用于国民党败退台湾导致的社会变迁;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引入的马克思主义坚定地扎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土壤,并通过毛泽东思想对其的创新成为了新中国法律体系牢固的思想基石。

(一)“看不见中国”的中国法律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

1902年为收回法权,清廷进行司法改革,立法建制偏重于抄袭西洋法制。法律建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无法形成体系,晚清政府希冀的“变法图强”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中国法律文化基石与西方法律制度架构全然不合,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移植西方的法律成为具文流于形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又被遗弃。于是,中国出现了“‘看不见中国’的中国法律”②现象。

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制度正在经历历史的验证时,马克思主义思想伴随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被李大钊引入了中国。毛泽东创新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念;采取农村为中心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在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上。由此指导,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创建新型法制的初步经验,包括制定根据地法律法规、组建法院、惩治违法犯罪等,对维护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有中国”的法律时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律

20世纪30~40年代,由居正发起建设中国新法系的运动和思潮,三民主义、固有文化、民族今日之生存被喻为中国新法系运动的基础精神动力,从此意识形态上开始了一个“有中国”的法律时期,之后居正又在司法实践上尝试重新建设中国本位新法系。

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一步加强了法制建设,在实践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各根据地都组织了普遍的直接选举。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汲取根据地时期的法制建设经验,完善发展各项法律制度。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及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等纲领,各解放区政府依据纲领制定法规,加强了法制建设。③

(三)新中国法律体系思想基石的历史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前,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律在不同领导者的决定下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清末的晚清政府选择应用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完全背离的西方法律规则,完全照搬西方法制规则却忽略中国社会的特点,这种舍本逐末的方法导致产生“看不见中国”的中国法律现象。

以三民主义为基石的国民政府,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都通过理论创新达到了“有中国”的法律建设时期。而历史选择了代表更先进的社会形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陆继续发展。1940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1945年的“七大”上,毛泽东写的主题报告《论联合政府》反映了黨的成熟程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社会制度、人民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立法原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法律体系奠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石。

二、中国共产党决策影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期建设

思想基石奠基牢固之后,法律体系建设初期就要构建与思想基石相符的体系框架。

(一)党的决策推动下构建新中国法律体系框架

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集中在建立健全各级国家机构、进行土地改革和政权斗争的立法活动、促进经济恢复的法制建设、建立新婚姻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等几方面。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通过,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普选,民主制度确立并在实践中得以施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并由第一届全国人大主席团公布,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

在宪法的基础上,国家行政机关法制机构紧随建立,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得以完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的通过施行构成了新中国初期法律体系的框架。

新中国初期法律体系框架的顺利建成,一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选择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石上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设计;二是依靠根据地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所积累的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中国共产党用创新的理论引导了中国特色的法制框架的建立。

(二)“文化大革命”破坏初创期的新中国法律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期取得了创新性的成就,但人无完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之路”的过程中也难免错估过国情,“反右运动”使本来顺利发展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发生逆转,“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1957年至1978年是中国法制建设跌入低谷且蒙受重大挫折的阶段,正常民主制度建设受损害,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宪法下的立法司法工作被削弱。

新中国法律体系建设初期,党的理论创新既有成功的经验,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又有失败的教训,如“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快速成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唤醒,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对其进行理论创新的探索,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揭开新时期法律体系建设的序幕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宪法进行了修改,但由于来不及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此次修改的宪法沿袭了1975年修宪时的一些过时理论和不符合当时国情的规定。

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提出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走“中国之路”:“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④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更注重与中国的世情和国情相结合,他在继承了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上创新地提出解放思想的理论,在创新的理论之上又制定了务实主义与创新主义相结合的改革开放路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费正清和尼克松都高度称赞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我们看到邓小平的改革取得的重大进步”⑤,他的改革“把世界1/5人口的巨大潜力发挥出来。如果中国继续走邓小平的道路,我们孙辈们的世界不再是两个,而将有三个超级大国——美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⑥改革开放路线的实施揭开了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序幕。

1.新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出发点。1982年12月,新宪法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成为新中国法制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把国家事务的各个方面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2.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凸显出来。法律體系方面加快了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步伐,取得了重大成绩。如通过制定《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建立了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产品质量法》等,建立了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制度;通过制定《价格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建立了宏观调控市场的法律制度。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新时期法律体系建设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和奠基之作。江泽民、胡锦涛相继按照邓小平理论中的思路,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并推动了新时期的法律体系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路线顺利前进。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下,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新时期法律体系由“法制”向“法治”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形之路在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格局下进入法治建设阶段。中共十五大明确确立“依法治国”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并于1999年3月,把“依法治国”方略写进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法律维护人权的价值取向确立,一批与人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得以制定,包括国际瞩目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2001年中国加入WTO,推动了法律制度向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民主制度和人权保障方面为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而不断努力。

(三)科学发展观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形

由于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多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当今世界愈加看重在世界和平的前提下,通过相互合作来促进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概括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由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之路”以更鲜明的特色走下去。

此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发展优先战略为核心。“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正义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对公民经济社会权利的保障的建设: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被写入宪法,明确规定对公民财产的征收和征用必须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物权法的制定完善了宪法对公民财产的法律保护。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社会领域的立法:重点关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先后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面修订了《义务教育法》,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完善和强化了妇女、青少年的权益保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一直用理论思想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前进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石上,中国共产党进行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创新的设计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前进的道路就十分顺利。所以,要继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成果,实现美好的发展前景,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理论创新方法,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推进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理论创新。

注释:

①居正,字觉生(1876—1951)。1931年底被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1932年后,任司法院院长,最高法院院长,历16年。1945年5月,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年3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11月去台湾,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②江照信.中国法律“看不见中国”居正司法时期(1932-1948)研究.清華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③杨一凡,陈寒枫,张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⑤[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⑥胡鞍钢.“中国之路”(1949~2009)(上).农场经济管理,2011(2):8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郑钊)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