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民
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的著名书法家庞中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掀起过长盛不衰的中国硬笔书法热。在极盛时期,甚至创下了几百万人上庞中华硬笔书法函授学校的“世界纪录”,其中仅部队官兵学员就超过100万人;他的不同版本的字帖畅销全国,总发行量达到2亿多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庞中华是那个时代中国硬笔书法的符号,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
然而,近几年,曾经在书坛享有盛誉的庞中华却突然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无声无息。很多人以为他已经淡出书坛,风光不再,更有人断言中国硬笔书法将随着电脑的普及而成为历史。
终于,传言和猜测随着庞中华的再度出现而不攻自破。7月中旬某日,笔者在北京与庞先生久别重逢。快4年没见了,只见他红光满面、神情爽朗、声若洪钟,让人难以相信眼前竟是一位古稀之人。我问起他的境况,他神采飞扬,向我娓娓道来几年来的神奇经历。原来,几年不见,他竟远渡重洋,来到大洋彼岸,在美国传授中国的方块字硬笔书法,并且掀起了一股“庞中华热”。他真真切切地当了一回中华文化的使者,而且竟做了与笔者相同的工作——外宣。
他在美国传授中国书法的故事,还要从2011年谈起。
2011年9月,已经66岁的庞中华和他61岁的妻子王昌芝,第一次赴美国纽约探望女儿。人生地疏,原计划看望女儿后,找个华人旅行社,到几个景点游览一下就打道回国。
没有想到,事情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纽约是世界大都市,有五十多万华人,其中很多华人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移居美国的,他们对庞中华的名字并不陌生。于是,纽约的华人社团、学校纷纷邀请庞中华讲学、出席各类文化活动。就这样,本来是时间有限的探亲之旅,竟成了讲学、授课之旅,他的签证被一再延期。
更没有想到的是,庞中华讲学的消息很快传到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名校,这些名校的华人留学生和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众多,于是纷纷邀请庞中华前去讲演授课,每次都是听众云集。紧接着,这些大学又成立了“汉字书法协会”,许多中国留学生和美国学生争相入会,还选出了会长和秘书长,请庞先生去讲学便成了“常态”。很快在纽约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书法的旋风,再现了30年前中国青年练习庞中华硬笔书法的盛况。
消息传到联合国总部,他们也向庞中华发来了邀请,请他去作书法演讲。庞中华非常重视这次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他对自己的“快乐音乐教学法”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之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使听课的中文译员和外国朋友兴趣盎然。庞中华演讲结束后,联合国中文部当场邀请他第二年在联合国开办书法班。
为了表达对庞中华在联合国办书法班的重视,联合国中文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和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三方共同给他发出邀请函,并协助他顺利办理相关手续。2012年4月,为期三个月的庞中华书法班在联合国如期举行,每周一课,每堂课都有数百名学生听课,反响热烈。6月下旬,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了“结业成果展”,每个学员展出毛笔、硬笔书法作品各一幅。潘基文的助手、联合国副秘书长南威哲先生参加剪彩并致辞,并为每个学员颁发了证书,他们中不少是美国“学生”。
经联合国中文部负责人何勇先生推荐,2012、2013年,庞中华两次出席“大纽约地区中文教师学会”年会,安排他演讲并进行辅导。近千人的年会,由来自纽约州的几百所小学、中学、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以及孔子学院的师生参加,他们非常喜欢庞中华的“快乐音乐教学法”。年会结束后,又纷纷请他到学校授课,以提高教师的中文书写水平。
庞中华出生在四川达州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为家境贫寒,五六岁时,他要帮邻居放牛才能挣来一碗粥喝。说起人生的无常,庞中华不无感慨:“我从未受过正式的书法教育,无家承也无师教。在我20岁之前,甚至没有临写过一本字帖。”
1965年,20岁的庞中华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地质勘探队员,辗转在太行山、大别山的深山老林。当别人抱怨与世隔绝的生活是在消耗生命时,他却在可以找到的所有纸张上,包括香烟盒的背面、报纸的空白处练习写钢笔字。那时的他,并不懂得什么叫“书法”,却在写字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渐渐地,庞中华发现,练钢笔字与练毛笔字一样,也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毛笔字的点画、结构和神韵,钢笔字也同样具备。他开始有意识地借鉴毛笔字的练习方法练写钢笔字,费尽心思揣摩字的结构和神韵。后来,他又遍临了许多古代名家的草、篆和隶的碑帖,于1968年写出了《谈谈学写钢笔字》。然而,正值“文革”时期,纷扰的世界在大革文化的“命”,还有谁会去关注什么“钢笔书法”呢?当他兴致勃勃将书稿寄出后,收到的却是一纸冷冰冰的退稿信,甚至还有人嘲笑他的钢笔书法是“胡闹”、“没有艺术性”。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庞中华对练字的兴趣,他一如既往的苦练不辍。
直到12年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庞中华的命运终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机。1979年,著名文化前辈、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江丰和他的好友文怀沙先生,读了庞中华的书稿《谈谈学写钢笔字》,大为赞叹。于是由江老在病榻上口述,文老执笔,为庞中华的处女作书写了序言。江老病愈后亲自把书稿转送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年7月,《谈谈学写钢笔字》出版。那是历经十年“文革”后,中国人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的年代,《谈》书一出,洛阳纸贵,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学习硬笔书法的热潮。之后该书不断再版,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本小书竟突破了1000万册,是整个八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书。
1983年10月,中央电视台编导把庞中华从太行山地质队请到北京,庞中华穿着地质队员工作装,开始了在央视连续五年的《钢笔书法讲座》。从此,庞中华脱颖而出。随着他频频地出字帖,开办硬笔书法学校,应邀到学校、机关、部队演讲,还去国外访问讲学,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硬笔书法热潮。他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并担任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名誉主席,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已经功成名就的庞中华从来没有放弃追求。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把中国的书法文化推向世界。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两次到日本讲学,他就深深感受到中国书法文化在海外的深远影响力。90年代后,他又多次到韩国、东南亚、港台、欧洲等地区讲学,讲演技艺趋于炉火纯青。尤其是1998年的马来西亚之行,夫妻俩在12天时间里讲学13场,引发了当地华人的“中国书法热”,华人教育总会请他留下来为当地上千所中小学校培养书法老师。最终,他虽然没有留下,却萌生了在海外建立书法教育基地,向世界推广中国书法文化的想法。
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他曾经碰了不少钉子,但这个梦想一直萦怀于心,而且随着年事的增高愈来愈强烈。没有想到,来美国探望女儿的奇遇,使他的梦想向现实走近了一大步。他清醒的认定,美国是他建立海外书法教育基地最理想的选择。
在纽约,他与新华社驻联合国首席记者顾震球有一段对话,读来令人回味:
问:很多人说在联合国传播中国书法,会像在沙漠植树一样,那你为什么到这片沙漠来植树昵?
答:因为联合国这片沙漠,是地球上最亮丽的一片沙漠,如果在这里植树获得成功,我就可以让地球上的任何沙漠变成绿洲。
说这句话的时候,庞中华不但自信,而且非常自豪。但事实上,在庞先生到来之前,还没有一位书法家在美国传授中国书法获得成功。据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文化参赞王燕生介绍,多年来,很多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采用不同方式在美国推广中国文化,尤其书法教育,效果都不大理想。即使有一些教学活动也局限在华人华侨圈内,能够真正进入美国学校和官方场所的并不多。原因何在呢?
庞先生认为,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由于汉字的国际影响力问题。前些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原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空前提高,尤其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更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更多的外国人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汉语热”在海外不断升温,为汉字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使中文成为当下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之一。汉字走出国门,使得反映其美感和艺术性的中国书法被世界所熟知和接受,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庞中华觉得他的书法教学在美国受到欢迎,无疑是“欣逢盛世,得益于国运昌盛”。
此外,中国书法教育近年出现式微势头,也与某些人对汉字书写的未来和前途的担忧有关。有人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在键盘上敲出文字,而非用手写字,硬笔书法很快会被时代淘汰。而庞中华坚定地认为:“这完全是‘杞人忧天’!中华书法文化历经几千年而枝叶繁茂,生机勃勃,衰败消亡之虞从何谈起?可以说,只要有汉字存在,书法文化就不可能消亡。何况,电脑不能代替人脑,打字也不可能取代写字。写字既有其固有的便捷、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特点,也有磨练心性、启发心智的功效,还能启迪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甚至可以说,汉字书写水平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无须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前景担忧。”若干年前,他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在电脑已经基本普及的今天,我国硬笔的生产量却在大幅度上升。这恰恰说明,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手写依然是人们主要的工作方式。
庞中华深信老祖宗的格言: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须有“天时、地利、人和”。他说自己在美国传播书法文化的成功,正得益于这三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天时”是中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汉语热”在世界持续升温;“地利”是美国是世界大国,纽约是世界经济中心,又是联合国所在地,这里大中小学普遍开设中文课;“人和”是纽约有五十多万华人兄弟,他们是庞先生的热心支持者,力量惊人。
在联合国,庞中华得到许多热心朋友帮助。著名同声传译陈峰,义务担任翻译,让庞中华的讲座增色不少;中国书会会长温学军,最早邀庞先生到联合国讲座,也亲自参加学习,此后为庞中华安排不少活动;联合国中文部负责人何勇,最早邀请庞中华在联合国开书法班,因赞佩庞先生的书艺才华,他多次推荐庞先生到美国中文教师协会的年会上展示讲演。这些来自美国大、中、小学的中文教师们,对庞中华精彩绝伦的书法教学钦佩之至,渴望把庞先生的绝技带回学校。而庞中华则眼界顿开,他见到这么多美国学校的中文教师如此喜爱并渴望掌握书法技艺,感到十分欣慰,他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自己最好的学生,中国书法走进美国,走向世界,绝非天方夜谭。
庞中华对物质生活毫无追求,毫不讲究,甚至可以说很简陋。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纽约和联合国总部掀起书法热的庞先生夫妇,竟是如此的窘迫:在纽约华人区法拉盛,庞先生自费租了两间小屋,有时他和妻子在小屋编写教材,有时到学校给学生辅导,每周至少一次坐7号地铁到联合国总部的书法班授课。晚上回来,他们就在路边华人餐店,买一张大饼,就着一碗豆粥充饥,又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他们拥挤不堪的小屋。其实,按照原来的活法,他们本可以在北京住着宽敞的复式大套间,有专车保障,颐养天年。
有人说他是战士,是精神贵族。当年,他从大别山的地质帐篷走出来,掀起中国硬笔书法大潮,那一年他35岁。彼时,多少热心的人们为他喝彩,为他呐喊。如今,又是35年过去了,他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依然健壮、爽朗、豪情满怀。他的物质生活虽然清贫,而一谈起书法艺术他便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他如此困顿却又如此快乐和充实,为什么?是因为在这位挚爱中国书法、自觉承担弘扬民族文化使命的知识分子心中,揣着永远自强不息的“中国梦”。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是他矢志不渝的美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