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探讨

2015-11-26 01:27党慧英殷秀萍汪菊玲胡金萍曹德梅杨秀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强的松特发性子痫

党慧英,殷秀萍,汪菊玲,胡金萍,曹德梅,杨秀莲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五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探讨

党慧英,殷秀萍,汪菊玲,胡金萍,曹德梅,杨秀莲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五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理、孕期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7—2014年入住我院的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产妇,对其临床处理方法和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主要有: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病等。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处理不当将危及母儿生命,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病因与病情轻重进行恰当处理。

妊娠;血小板减少;病因

血小板减少是妊娠常见的合并症,由多种内外科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引起,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其预后及母儿死亡率差别很大[1]。有国外文献报道,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总发生率约7.6%[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3],其次为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病、巨幼红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血病等。为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孕期及围生期处理方法,降低发病率与母儿死亡率,笔者对我院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入住我院的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产妇。其中经产妇14例,初产妇72例,29例有皮下瘀点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平均年龄(25±4)岁,分娩时平均孕(37±2)周。

1.2 诊断标准

任何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孕妇都可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快速下降、血小板计数为(100~150)×109/L的孕妇需要接受进一步检查。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诊断标准是: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病史,妊娠期血小板轻度减少,血象除血小板减少外无其他异常,一般于妊娠晚期发生,妊娠前及分娩后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无孕母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临床表现,抗血小板抗体阴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标准:孕前血液科明确诊断,孕期首次发现血小板减少,随孕周增加而进行性降低,骨髓穿刺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排除其他血液疾病及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诊断标准: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肾功能异常和发热经典“五联征”,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症状“三联征”,排除子痫前期及其他血液疾病。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诊断参照乐杰主编的第五版《妇产科学》[4]。

86例孕产妇中,GT 31例(36%),ITP 21例(24%),TTP 1例(1%),子痫前期33例(38%),其中HELLP综合征20例。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2.1.1 血小板计数 根据临产前血小板计数值将孕产妇分为(50~100)×109/L、(10~49)×109/L和<10×109/L 3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86例孕产妇血小板计数分组情况(n)

2.1.2 凝血功能 86例中2例凝血功能异常,PT、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10×109/L。

2.1.3 抗血小板抗体 41例行抗血小板抗体检查的孕产妇中,阳性15例,结合骨髓穿刺结果符合ITP诊断标准;阴性26例,结合其临床表现诊断为子痫前期10例,GT 16例。

2.2 治疗方案

2.2.1 激素治疗 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或者有出血倾向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娩前用激素治疗,分娩后口服相应剂量的强的松。(50~100)×109/L组中5例有出血倾向,分娩前每天口服20~60 mg强的松;(10~49)×109/L组中,20例分娩前每天口服20~60 mg强的松,10例分娩前连续3天静脉滴注10 mg地塞米松,6例连续3~5天静脉滴注40 mg甲基强的松龙;<10×109/L组均每天口服20~60 mg强的松,分娩前连续1~3天静脉滴注40 mg甲基强的松龙。分娩前应用激素治疗者,分娩后均予以口服相应剂量的强的松继续治疗。

2.2.2 免疫球蛋白治疗(50~100)×109/L组无需应用丙种球蛋白;(10~49)×109/L组中有4例连续1~3天以400 mg/kg·d的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109/L组均连续2~4天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2.2.3 输注血小板(50~100)×109/L组中2例因贫血于手术前输注200~400 ml新鲜血液,术前0.5~1 h输注血小板16 U,2例分娩后3~6 h输注血小板;(10~49)×109/L组中,分娩前输血6例,分娩后输血3例,分娩前24 h内输注血小板6例,分娩后输注血小板1例;<10×109/L组均于分娩前6~8 h内输注血小板。

2.3 分娩方式选择

86例中,剖宫产65例,会阴侧切12例,中低位产钳助产2例,自然分娩7例,无孕产妇死亡。

2.4 新生儿状况

86例新生儿中,41例检测脐血血小板正常,无皮肤黏膜出血点;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例,死亡3例(均系孕母子痫前期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所有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孕产妇均需经临床和实验室筛查先兆子痫、血液系统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引起孕产妇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如GT、TTP、ITP、妊娠期高血压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叶酸缺乏、先天性血小板异常等。

(1)GT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孕前无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程度轻,一般无出血倾向,血小板抗体、抗核抗体均呈阴性,不增加孕产妇及胎儿出血风险,产后恢复快,一般不做特殊处理。血小板减少机制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血液稀释、免疫或非免疫机制加速血小板破坏所致。

(2)ITP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免疫机制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所致,常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及黑便等。确诊主要靠实验室检查,如反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抗GP抗体)测定、骨髓象检查等。妊娠可加重ITP病情,对母婴构成威胁,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可仅用泼尼松治疗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上述治疗无效者,若血小板计数<1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应间断输注血小板。关于输注血小板悬液,一般不主张长期、多次输注,因为血小板输注会刺激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加快血小板破坏,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其临床特征也不同,除血常规检查外,还可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必要时可行骨髓穿刺。

(3)TTP病因不明。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称为原发性;少数患者有遗传、感染、过敏、肿瘤、免疫功能紊乱、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原因,称为继发性。目前认为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是发病前提。

(4)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内皮细胞受损,前列环素合成酶相对减少,而血栓素合成酶相对增加,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从而加快了血小板清除及破坏。

3.2 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处理

根据目前国内多数文献及我院临床经验,ITP并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但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常会因合并其他产科情况而不能顺产。应根据血小板计数情况来决定分娩方式,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可考虑阴道分娩,注意防止产程延长及急产,尽量减少手术助产和软产道损伤,彻底止血。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行剖宫产相对安全,可以预防阴道分娩造成的新生儿颅内出血。临产后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尽量避免阴道手术助产,使用抗生素预防产褥期感染。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留取脐血检测血小板,2~3天复查一次,同时密切观察新生儿是否存在出血倾向,以便及时处理,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1]Mc Crae K R.Thrombocytopenia in pregnancy[J].Blood Rev,2003,17(1):7-14.

[2]Schwartz K A.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an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pregnancy[J].Hemat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0,14(5):1101-1109.

[3]Parnas M,Sheiner E.Moderate to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pregnancy[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6,10(3):164-167.

[4]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R714.25

B

1671-1246(2015)13-0150-02

猜你喜欢
强的松特发性子痫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怀孕了发生子痫前期的9大元凶!
特发性腹痛一例
12例产前子痫患者的急诊救护
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IV型伴V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孕中期母血PAPPA与PIGF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的作用
匹多莫德分散片防治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疗效分析
强的松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HSP70、NF-κB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