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霞,闫 莉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小班制三段式专题培训模式在临床护理师资培训中的效果评价
阎 霞,闫 莉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师资培训效果,以期提高护理师资总体素质。方法 采用小班制三段式专题培训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师资培训,围绕教学形式、方法、步骤及基本技巧等进行理论授课和实践培训。结果 学员总体满意度达93.18%,相关知识测试合格率从培训前的45.00%提高到100.00%,综合考核成绩平均为91.50分。结论 小班制三段式专题培训模式有利于临床护理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全院护士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
临床护理;小班制三段式专题培训;师资培训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各医院大力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1],青年护士比例逐年升高。与此同时,护理师资相对缺乏且总体素质偏低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临床护理教育需要的护理师资队伍,成为护理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护士在职培训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其培训质量对于提升工作质量、保证护理安全等有着重要作用,而影响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则是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加强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是今后护理人员,尤其是教学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向之一[2]。我院注重临床护理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采用小班制三段式培训模式,举办临床护理师资培训班4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培训学员均来自我院各临床科室,要求中级以上职称或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由本人报名,经护理部选拔确定。正式学员共88人,年龄26~45岁,平均年龄35.4岁。参加师资培训学员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参加师资培训学员一般情况(n=88)
1.2 方法
1.2.1 培训目标 经培训后,通过专家考核评审,能承担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护理专业临床教学师资合格证”,作为临床教学的准入资格。
1.2.2 培训理念 突出“教你去教而不是去做”“你怎么教比你教什么更重要”的培训理念。
1.2.3 培训模式 每班20人左右,集中安排在2天内进行培训,整个过程严格控制时间,紧扣主题。第一阶段为教学相关内容及技巧,包括如何提问、反馈、准备演讲及使用不同授课方式等内容,使学员了解基本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第二阶段为实践技能培训,指导教师先对学员进行讲座、小组讨论、教授技能、场景演练4个环节基本技能及程序讲解和示范,然后对各环节进行实训,充分运用“四步骤”培训法,轮流主持负责,人人参与互动,通过自评、互评及指导教师总结反馈,达到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的目的。第三阶段采取角色转换方式,由每位学员完成担任教师进行小讲课、组织小组讨论、教授技能和场景演练4个方面的训练和考核。
1.3 评价指标
1.3.1 学员对培训课程进行评价 培训结束后围绕课程内容、培训形式、效果及需改进的方面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8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
1.3.2 学员总体满意度 评价项目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全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在相应空格内打钩。
1.3.3 学员学习效果评价 分别于培训前、后以相同内容对其进行测试,对比测试合格率。教师对学员小讲课、教授技能、组织小组讨论、场景演练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1.3.4 学员临床教学情况评价 对于参加师资培训考核合格的学员,在其开展临床护理教学一年后,自编问卷,调查全院临床护士对其的评价。共发放问卷403份,收回366份,其中有效问卷343份,分析学员培训前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1 学员对培训课程的评价
调查显示,学员普遍认为师资培训非常必要,对自己工作和自身素质提高非常重要,具体评价见表2。
表2 学员对培训课程的评价
2.2 学员对培训总体满意度
结果显示,有82人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满意,总体满意度达93.18%,认为在教学理论及能力方面有较大进步和提高,无不满意学员。具体见表3。
表3 学员对培训总体满意度[n(%)]
2.3 学员学习效果评价
分别于培训前、后以相同内容对学员进行测试,60分为合格,培训前测试合格率为45.00%,培训后为100.00%。针对小讲课、教授技能、组织小组讨论、场景演练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成绩最低88.50分,最高95.75分,平均91.50分。开展小讲课时,学员全部自制多媒体课件授课,充分运用示教工具以及临床病例和图片,90.00%的学员采用病例讨论教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其临床护理教师的优势,达到了培训效果。
2.4 学员临床教学情况评价(见表4)
表4 全院临床护士对学员临床教学情况的评价(人)
(1)小班制三段式培训模式适应了现代护理教育需求和临床护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3]。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各医院临床护理师资队伍总体素质较低,高年资骨干护士虽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学历普遍偏低,理论知识匮乏,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力较弱。他们一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理论、实践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教学水平。当他们履行教师职责时,呈现出明显的知识和能力不足[2]。而高学历护理人员大多毕业时间不长,临床经验相对缺乏,虽然理论方面占优势,但也影响临床培训效果。所以,对临床带教教师总体素质进行培训刻不容缓。一方面医院积极争取外出进修、培训机会,帮助临床带教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医院管理者要创造机会并适当增加压力,多方面培养其教学能力[4]。因此,要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临床护理教师[3]。
(2)该培训模式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避免了传统培训模式的封闭性、单一性、被动性。传统的护理培训以集中讲座、示范观摩及师带徒粗放式培训模式为主[5],护理师资能力不够,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培训方法机械单一,教师照本宣科,缺乏技巧,多为单方面讲解或演示,且一次培训人员过多,学员只是观摩者,不能主动参与和亲自实践,缺乏对系统理论及操作重点环节的深刻理解与理性认识,不能将其转变为实际能力。培训缺乏吸引力,致使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不能达到预期临床教学效果。此次师资培训采用讲座、教授技能、小组讨论、场景演练多种方式,具体包括讲座时的提问、反馈技巧,教授技能时的“四步骤”法,小组讨论时组内互动和头脑风暴,场景演练时的案例真实化,切实考查和训练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及相互协作能力,实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目标。培训学员的“教学者”身份,使其在参加培训活动时对教学实践具有了更多的热情。这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要以学员为中心,运用灵活直观的教学手段,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
(3)该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学员少、时间短、效率高,提高了培训效果。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也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制作幻灯片等教学能力培训,既有补充又有转型,补充所缺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应了临床护理人员自身发展需要。考虑到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难以长时间脱产进修学习,故利用两天时间让更多临床护士有机会参加培训,且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每班设置20人左右,保证各环节人人参与,便于师生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评价方法实用性强,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该培训采用小讲课、教授技能、小组讨论、场景演练方式,学员表示在许多方面均有很大收获。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都融入过程评价,学员试讲或操作完毕后先进行自我评价,其他学员再对其进行评价,分别提出优点和不足,教师进行总结。特别在教授技能方面设计了“四步骤”培训模式,使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做来评价学得如何、教得如何,使教与学、学与做、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员准确掌握知识技能,有效提高其教学能力。
该培训不仅提高了临床师资教学能力,还使其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理念。这样既有利于突出护理特色,保持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也有利于理论与实践互补,培养护士综合能力。
[1]马玉侠.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当代护士(中旬),2011(10):7-8.
[2]王艳梅,李小寒.本专科护生对临床护理教师行为的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9-60.
[3]李惠萍,王维利,周利华.临床护理师资培训方法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C):7-8.
[4]侯桂玲.本院护士规范化培训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2010(5):194-195.
[5]李玲,兰玲秀.借鉴PTC培训模式规范培训低年资护士的实践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7):77-78.
G451.2
A
1671-1246(2015)13-0032-03
注:本文系甘肃省卫计委2014护理科研资助项目(GSHLKJ—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