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宇
(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玉门 7352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彭红宇
(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玉门 735211)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例心绞痛病例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采用口服中西药及静脉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联合治疗。结论 初发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预防,反复发作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使病情维持在较轻状态。
中西医结合;心绞痛;静脉用药;临床分析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45~70岁,平均57.5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休息,口服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血塞通冻干粉400 mg,溶于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滴,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2)人参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蒲黄10 g,郁金10 g,白芍10 g,石斛10 g,陈皮10 g,丹参10 g,白附子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一剂,250 ml,每日两次,疗程14天。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用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3)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静息心电图ST段恢复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变为直立;(2)有效:静息心电图缺血表现较治疗前改善,ST段较治疗前上移,但未恢复;(3)无效:无ST段改变或ST段下移≥0.1 mV。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心绞痛产生疼痛的直接因素是在缺血缺氧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疼痛感觉。所以,对症治疗尤为重要。
4.1 休息
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失。
4.2 药物治疗
症状严重时,可使用作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这类药物除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其阻力,增加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
4.3 缓解期的治疗
尽量避免各种诱因,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禁止烟酒。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可单独选用、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下列作用持久的药物:(1)硝酸酯制剂。(2)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具有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受体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与耗氧量,从而减少心绞痛发作。(3)钙通道阻滞剂。本类药物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也抑制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中钙离子的利用。因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内膜下心肌的血供,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微循环。
4.4 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采用治标和治本两法
治标,主要在疼痛期,以“通”为主,有活血、化瘀、理气、通阳、化痰的效果;治本,一般在缓解期,以调整阴阳、脏腑、气血为主,有补阳、滋阴、补气血、调理脏腑之效。其中以“活血化瘀”法(常用丹参、红花、川芎、蒲黄、郁金等)和“芳香温通”法(常用苏合香丸、苏冰滴丸、宽胸丸、保心丸、麝香保心丸等)最为常用。(1)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三七皂R1。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脉活络。(2)中药方剂由人参、桃仁、红花、川芎、蒲黄、郁金、白芍、石斛、陈皮、丹参、白附子、炙甘草组成,具有补气生血(新血不来、淤血不去),补益中气,活血理气,通阳宣痹活络,散瘀通络,逐瘀散结的功效。人参等补气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桃仁、红花、丹参等药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能降低氧自由基含量,提高SOD及谷胱甘肽氧化酶活性以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减轻血管内皮损伤,达到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目的。
R541.4
B
1671-1246(2015)13-0149-02